主题:BBC主持人暗示叶诗文服药 -- 一着
以下是转载,是对自然杂志的文章的评论,看了后我才真正对叶诗文的成绩有了信心。
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自然杂志,这本享誉盛名的,几乎是纯粹的物理科学杂志,刊登这么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偏见极深的文章真是耻辱的一刻。假设,这篇文章并没有经历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章,也没有由挑剔的评委把关,而是作为让大众接触科学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渠道的话,作者和编辑都至少应当在文章中向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及客观的事实,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首先,为了表明一名选手的表现的提升,作者使用了叶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他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28.43 和 4:35.15 ,并且得出了他的成绩“异常的”提升了大约7秒(6.72秒)的结论。事实上,她在之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在2010亚运会上,成绩是4:33.79。这使得成绩的进步幅度缩小为5.38秒。在体育比赛中0.1秒都意味着金银牌之间的区别,我觉得5.38秒可不能被等同为7秒。
其次,正如之前有人指出的,叶仅有16岁,她的身体仍在发育。在两年内把成绩提高5秒对于成年选手来说可能确实难以实现,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却十分常见。对伊安·索普的采访说明他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提高了5秒。对于包括作者的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顶尖的游泳选手在科学和刻苦的训练下成熟后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是因为觉得“天哪这太难了,我可想不出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得出这样的成绩“异常”的结论是缺乏说服力的
第三,将叶和罗切特的最后50米对比,这是我们称作“有目的的选取数据”的行为的教科书式的实例。是的,罗切特在最后50米里比叶要慢,但是(正如Zhenxi之前指出的)罗切特在前300米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全力以赴,由此可以为之后的比赛省下能量(这行为搞不好也会被人指责是有违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国际羽联要求的“尽全力在比赛中取胜”的要求,国际羽联还因此取消了4对羽毛球选手的参赛资格,这也挺值得讨论的,不过不太适合在自然上讨论吧。)与之相反,叶在前300米一直落后,并且她依靠自由泳来挽回形式甚至获胜,这是她的强项。没能指出这样的战略区别以及罗切特在总体上比也快了23.25秒(4:05.18)的陈述向人们展现了听上去不可能发生的“女人游的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抛开性别的问题不看,我认为这文章的论证方法还是使读者产生了“有内幕”的想法。
第四,又是“有目的的选取数据”的例证。在同一赛事中,还有四名男性在最后50米中游的比罗切特(29.10 sec)和叶(28.93 sec)都快:萩野 (28.52 sec), 菲尔普斯 (28.44 sec),堀畑(27.87 sec) and 弗雷泽 - 霍姆斯 (28.35 sec)。当我们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时,我觉得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难道因为罗切特是冠军我们就应当认为他在每一段赛程中都游的最快吗?要是想通过这样的论证来向公众展示科学论证是如何进行的话可是个极为可怕的反面例证。
第五,也是我最为反对的一点。作者引用了Tucks 并且引申为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难道自然现在也要用这种狗屁不可知论来教育读者了吗?要是自然现在采取的审稿标准是这样的话我恐怕自然经过同行审阅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了。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科学的论证是:选择实例,应用理论,然后(希望)这理论能够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的文章才能被发出来,直到发现反例为止。
我能够想象到,作者有着质疑精神,这对于科学思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应当把这样的精神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写篇文章讨论叶用了一种中国人在过去四年中发明的极难发现的兴奋剂的可能性(4年前在北京他们显然还没弄出这玩意来,要是有了的话他们干嘛不在主场用来让自家观众欢呼呢?),那样的文章好歹还能可以以翔实的数据和合理的推导为依据。而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可以被如此解读:所有的运动员都磕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从逻辑上来说有他的可能性,但是哪怕FINA真的为了叶是不是磕了药开个听证会,这文章的逻辑也没法定案。问“是否可能磕了药而在药检中合格”在我看来,是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那当然是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除了用了不再检验列表里的药以外,任何一个读了《量子科学101》的人都会告诉你“世间万物都是具有概率性的”,甚至还有个可能性就是就在做药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药物成分都从这名运动员的血液系统里穿出了。多么小的概率啊,我们大概就应该因此无视所有的药检结果了?现实点也讲讲理吧。承认国际反兴奋剂机构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叶的尿样在赛后要被存上8年以待之后的技术进步呢,我们有种做法叫无罪推定不是吗?
第六,也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作者从来没提到过,但是赛外药检已经开始实行了。根据国际反兴奋剂机构的主席声明,奥运选手从赛前6个月开始接受例行药检。更进一步,已经有107个运动员因为嗑药被禁止参加此次奥运会了。这恐怕才是为什么“人人都能通过奥运会的药检,几乎没人是在奥运期间被查出嗑药的”——因为嗑药的已经被处罚了。作者确实能够随意的提出这样的质疑:一个选手在之前嗑药并且愚弄比赛期间的药检,但是这种可能性在叶身上已经可以排除了。
总的来说,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是我认为他确实(无论是否有意)“有目的的选取了数据”,使得文章过于具有暗示性而无法被称为毫无偏见的。如果你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描述一个有嗑药嫌疑的故事,不要提供片面的信息,把所有的事实都晒出来,让读者去评判。你可以通过解读事实和文中的语气来站队,立场鲜明的或隐晦的皆可。但是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在自然这样的期刊上出现这样的文章可不是一个可以展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或如何报告”的好例子。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631946-1-2.html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是的。中国很多运动员都不能像姚明那样娴熟地面对媒体,更何 4 普鲁托 字222 2012-08-03 12:45:20
🙂谁还记得,当年刘翔是不是也这么被质疑过 心文连博 字127 2012-08-03 09:54:11
🙂在英国的媒体接二连三地提起这个问题的确很可恶,不过倒也没 1 普鲁托 字176 2012-08-03 10:17:27
🙂看看自然杂志关于叶诗文的文章的评论吧
🙂这么严肃的刊物也堕落如此? 梓童 字0 2012-08-04 10:32:12
🙂叶赛后开玩笑挑战孙杨,也有对自己超越男运动员的信心吧 心文连博 字289 2012-08-03 10:02:50
🙂吃药时大家都吃的,该问的问题是被人为什么吃药都没用 心文连博 字166 2012-08-02 22:29:05
🙂这些提高成绩的药物都有个排泄期,高潮很短, 随身 字333 2012-08-03 0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