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闲聊1--中国好声音 -- 脑袋

共:💬32 🌺154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闲聊1--中国好声音

朋友聚会,吃饭时都喜欢聊聊国内最新的有趣的事情。最近基本上都在聊中国好声音。为了跟上形势,我和老婆于是到yutube上把最近几期都看了。

结果发现自己的水平太次:经常我觉得唱得感人的,评委不转身;我觉得唱得不行的,评委给出的评价高得吓人。比如那个航天科工,唱的第二首曲子,我觉得是所有选手中最出色的,感染力很纯厚,可以说和盲人邓丽君不相上下。但没有人为他转身。很为他感到可惜。有一个留着辫子的小孩子,唱mountain top,我觉得唱得没有曲调,也没有任何感染力,但评委的评价非常高。看来专业玩音乐的人和我们这种准乐盲的普通受众,对音乐的感受不在一个空间中。

选手们在唱歌,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到底层音乐人的日子不容易熬,都快成忆苦思甜大会了。有个编曲,确实可以从他的泪花中感受到真实的艰难和压抑,不完全是镜头前的煽情。很多人唱完后宣称热爱音乐,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唱歌。我觉得这种宣称中,可能爱音乐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试图通过音乐改变命运。如果有一定的声音天赋,这确实是一个可以低成本创造命运传奇的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90年代的时候,文学上的陕军东征。那时的娱乐界还不完全是歌手的天下。自认有点档次的小资不是什么歌手的粉丝,而是文学爱好者。年轻人间的话题经常是文学和人生这类咚咚。记得贾平凹的一篇文章谈到,那段时间对文学和生活的话题讲座,已经把他讲得反胃,还到处都有推不完的邀请。那时一帮陕西作家,确实出了不少好作品。媒体分析这背后,就是有一个比较坚实的陕西农村作家群体。那时外出打工还不流行,许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只有回家务农,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不能满足于务农的人生,但又没有其他渠道。这时文学就成了这群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寄托和出路。这个成本低,只要纸和笔,然后看几本书,就可以开始了。这个群体在当时的陕西不小,有人写了10几年,写出来了,出版了作品,成了作家,还可能进了作协,吃上了公家饭。更多的人,只是在小杂志偶尔发表一两篇文章,40好几了,只挣了个农民作者的称呼。

现在,我估计打工潮出现,这种不甘寂寞的年轻人不太会长年累月地一边务农,一边爱好文学。一般都会出来打工。打工的人,时间不像农民一样自由,没有大段农闲时间消遣文学。唱歌是一个成本不高,时间要求不多的方法。而且现在歌星的回报甚至比作家还多、还大。于是就出现了这么多爱好音乐的人。

听台上选手表达对音乐热爱的火热词句,很容易让我回想起当年听人说爱好文学的口气。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年轻人想改变命运的动力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前进原动力。

中国好声音这种节目不错,他给了不少高加林们看到了成功的路径。不管有多难,只要看到有机会,就会有希望。

通宝推:向往,刹那芳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