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老上海 -- 晨枫

共:💬159 🌺577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上海随想

国际饭店、豪华洋房,那都不是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也是像当年“勇闯丁香花园”一样,新奇一下而已。顺便提一句,这三个地方都是从Expedia上订的。这对国内的朋友可能用处不大,对海外的朋友可能有点参考作用。国际饭店是每晚101美元(今天看到降价到74了,TNND),马勒别墅是118美元(包早餐),汾阳花园才89美元(今天看到涨价到110了,TNND)。折算成人民币当然还是很大的一个数字,或许超出通常家庭居家旅游的住宿标准,但和国外相比,这只是汽车旅店的水平,也就是电影里逃犯在荒郊野地的公路边苟且一晚的那种地方,实在不能算贵。相比之下,和平饭店的管理是国际水准,收费也是国际水准,每晚249美元,这就超过工薪阶层的通常接受水平了,尽管仍然比欧洲大城市同级酒店还是要低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们,下次回上海(或者北京、天津、……)可以试试。如果我下次到北京,一定要找北京饭店住一住,LP带学生去的时候,每晚才89美元,简直没有天理,北京饭店啊!不过这些价格似乎一直在变。

在上海的这些酒店中,国际饭店的地理位置无疑最佳,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位置了,三条地铁线在门前交汇,公交线路更是不计其数。还有,上海滩上要找不知道马勒别墅在哪里的出租司机容易,不知道国际饭店在哪里的出租司机就难找了。不过房间最小,行李一放下,走路都困难了。实事求是地说,国外类似的星级酒店有时候也就这么大,只是和马勒别墅、汾阳花园一比,这就太局促了。服务态度也最国企化。作为怀旧住住可以,期望不要太高就好。就建筑和历史而言,马勒别墅无疑比国际饭店更有意思,但地理位置有点尴尬,地铁线都有点距离,公交线路也有点别扭,陕西路在这一段是单向的,顺方向的公交车还不都在延安路站停车。马勒别墅的房间大多了,服务也比国际饭店好一点。考虑到这里的独特风味,还是值得考虑的,就是要在心理上对交通有所准备。汾阳花园在这一点上就非常好。地铁1号线和10号线的陕西路站不近,但也不远,走路不到10分钟样子,至少一半是在宜人的林荫道上,另一半就要到淮海路上去人挤人了。公交稍微有点麻烦,有点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我们的房间巨大,简直大而无当,自己都有点惭愧了。除了没有足够的沙发和椅子外,房间里请10个人坐下都有充裕空间,且不影响放行李的空间。从设施、交通、氛围、价位的平衡来说,个人最推荐汾阳花园。除了这三个地方,东湖宾馆、瑞金宾馆、锦江俱乐部也可以考虑,浦江饭店、锦江饭店、上海大厦这些老字号也都在类似的价位,原为华侨饭店的金门大酒店价位更低,还享有和国际饭店相当的地理优势,哪一个都比希尔顿、喜莱顿、波特曼有意思,都值得考虑。

回上海的飞机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飞机200多号人里,除了不超过10个洋面孔外,清一色中国人。这可是加航啊,估计国航的飞机上洋人比例更低。除了常规的探亲、生意族外,很显眼的是一群小留。不好说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像家庭条件很好的样子。他们行李很少,似乎也常来常往,对远途航行习以为常的样子。另一个特别就是小孩子特别多,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结果当然是哭闹声、家长追孩子声此起彼伏,像朱明瑛的回娘家。这是坐寻常的洋人飞机绝少有的事情,只有圣诞节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不过还是有一个不同,中国人说话还是很大声,中国人聚堆的地方很难不噪杂。即使在很高档的饭店里,哪怕没有什么人,服务员之间也会互相从老远高声招呼。朋友聚会那就更加如此,不大声叫嚷,似乎不能尽显热情一样。

回上海的日子都在外面忙碌,很少有时间看电视,偶尔看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说的是周恩来、邓颖超留学法国时候的事,怎么看着像现在的小留学生在玩娃娃恋呢,都是什么导演,拍出这样的无脑烂片。中宣部也不干点正事,把这些垃圾毙了。不过电视里也看到好玩的,《汉语桥》正在进入决赛,洋小伙洋姑娘们正在猛显身手,这天是唱中国歌,这帮真洋鬼子唱得真好,有几个明显是受过歌唱训练的,很有水平。一个胖姑娘足有280磅,但是中气足啊,《我爱你中国》那叫唱得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绕梁三日,但是唱到“我的母亲,我的祖国”的时候,实在是听得太奇怪了,浑身汗毛倒竖。还有一个洋女唱《红头绳》,汉字咬字不太清楚,但歌唱表现绝对一流。最逗的是一对唱花儿,一对一答,逗死人了。大山的中文说得可是真好,90%的中国人恐怕都说不到他那个水平,我肯定不及他。不过电视上也看到,台上的人很多是选过的,尤其是站在后面做陪衬的,大多是中国人心目中漂亮悦目型的。大概是电视台有要求。现在国内洋学生多了,拉这么一台节目容易了,但总有万邦来潮的自得自赏的感觉。比如说,英美国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可能人家想都没有想过要弄这么一台节目,上了电视也未必会有人看。

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店和商品已经看麻木了,没有感觉了。说是和外国一样也不尽然,至少服装店不一样,一架一架的服装,几乎都没有重样的。老字号的意味变了,一般的高质量商品不需要到南京路、淮海路了,只有特别的奢侈品或者稀罕物才有必要到专卖店。南京路上的七重天曾经是侨汇商店,当年这里门前汇集了倒卖、收购侨汇券的贩子,现在知道侨汇券为何物的恐怕都不多了。

街上的私家汽车更多了。宝马似乎比奥迪还多,3系、5系、7系差不多数量,而不是其他市场典型的金字塔分布。奔驰少一点,同样是C系和E系差不多数量,S系少一点。有意思的是,大车配小发动机很普遍,比如奔驰E200是北美根本没有的。另外一个就是SUV增多,尤其是VW Tiguan、宝马X3、奥迪Q5.但是上海的SUV普遍调低底盘,轮胎也好像小一圈,看起来特别别扭,好像肚子拖在地上的老母猪在奔跑。相反,轿车的底盘似乎抬高了一点,大概更加适合中国的路况。

在公共汽车上观察了一下,上车的人基本上都自觉打卡、买票。司机坐上来了这不算什么,在终点站上司机不在车上的时候,这就值得赞扬了。不打卡、买票的只看到一个人,不清楚他有老年卡而懒得出示,还是真的逃票。另一方面,远郊出现了大量农民运行的公共汽车。这些不是私人运行的,应该是县里或者乡里运行的。车子很正规,基本上都是人工售票,但是通用公交卡,估计是脱离土地后的农民改行的?他们对于满载有异乎寻常的热情,一路大声招呼,老远有人跑来就一直等人家上车,有人招呼可以不在站上也上人,很有意思。但是农民毕竟是农民,很有可爱之处。在奉贤海湾镇等开车的时候,司机、司机老婆和售票员把东西拿上车,坐下摊开吃饭,反正车上没什么人。几个人嘻嘻哈哈,吃吃喝喝,塞过来抢过去,倒也亲热。看着吃的不错,有肉有虾有菜,当然还有饭。吃了好一会儿,吃好了,走下车门,哗一下就把剩下的什么脏东西倒到路边草丛里了。回到车上,拿出一块色彩可疑的抹布,在座位上撸了两下,然后各就各位,开车出发了。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自由得很,挺好。

说道奉贤海湾镇,这里现在是上海海边的疗养地了,搞了一个碧海金沙。这是人工围出来的蓝水黄沙,来的人不算多,但也不断。这里街道异常宽敞,在过去都赶上广场的水平了。路边绿化也做得很好,树密花繁。旁边造了大批楼盘,有高楼,有小洋楼,都好像卖不动的样子。小洋楼尤其凄惨,门窗都没有,留着大大小小的黑洞洞。说像受到战争劫难后的样子,好像太新太完整;说是太平盛世,又好像牙齿都打掉、肋骨都塌掉的受难壮汉;怎么看怎么别扭。海湾也是好几个大学的新校区所在。远远望去,这些新校区一个比一个大,烈日下走一遍是要有爬雪山过草地的勇气的,一个也没有进去。想起来,除了这里地皮宽敞,容易接纳大型校园外,把大学生“流放”到这偏远的地方,省得他们被花花世界分心。这里除了一天两班的校车外,只有农民公共汽车,开到最近的地铁站要两个小时,坐地铁到市中心又是至少一个小时,进一趟城不容易。

海湾镇上有一个海湾园,老板是当年的知青,现在在这里开了一个知青博物馆,陈列知青的事情,还有一个“知青”号火车头。知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必读的历史,希望有更多的人到这里来,回味那段历史,理解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有很多看不懂的事情。上海现在律师多,据说上海律师大概有70%在做遗产官司的生意,《新民晚报》更是充斥了打遗产官司的事情。这一方面可以引出很多世风日下的慨叹,另一方面也是一件好事:中国人(至少是上海人)已经有遗产官司可打了。现在这一代人是原始积累的一代,跨代财富转移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是我们小时候闻所未闻的事情。那个时候,每个月能坚持到月底而不提前耗光当月的薪水和配给的票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哪有什么遗产?房子都是单位的,私房和月球上的地产一样不可思议,上一代走了,下一代让你继续住着就对你不错了。现在的遗产官司一方面打得乌烟瘴气,另一方面可以预计,几代人之后,中国人的财富可以比较可观,那时人们对生活、社会、心态、价值取消、行为方式都会有极大改观,或许不必再那么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想起来,中国人喜欢拼抢,什么都喜欢一拥而上。飞机着陆后,不等停稳就迫不及待地开行李箱,其实只有这么一条两条通道,人顶人,早一秒钟都是不可能的。电梯来了,抢先一步也是好的。这不是民族劣根性,而是匮乏得太久了,机会来得太不容易了。事实上,随着现在资源的逐步富足,很多情况下人们也不再那么“猴急”了。地铁、公交大体可以做到有序排队,至少在低峰时段。五官科医院早上开门前,人山人海,但8点一到,在护士的指挥下,混乱的人群很快有序地鱼贯进入。只是街上还是出租车乱停,实在是没有办法,街面只有这么一点地方,太多的人要上下车,弄得开不动,停不下。弄到最后,依然是有限资源问题。

到了上海,书城总是要去的。书还是一如既往地多,什么书都多,只能有选择地看几个架子。特意到军事架子去看看,大路的东西多,结果什么也没有买。倒是又看到了……《米格风云》!两三年了,还在书架上,只有两本。自嘲一下:这说明这本书既不是最畅销的,否则早卖完了;也不是最不堪的,否则也早下架了。LP一看到,比我还激动,硬要拉着我和书拍一张照,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莫名其妙了一次。季风书店也去了,书更加专业,同样什么书都有,包括在学术层面上可以引出政治敏感问题的书,一整个区都是关于民主、政治体制、社会公正的书。看来TG并非不容许在学术层面上讨论民主,只要民主不演变成民粹,民主诉求不演变成社会动乱。不过还是有一个大问题:书还是以总数居多,深入的立论、评论、论述很少;史料和数据的罗列居多,深入分析和形成结论较少。

精神食粮落实了,口腹之欲也得落实。上海的大饼油条粢饭糕现在到处都是,而且不用挑人家,水平都很高。记得小时候油条没有过不好吃的时候,但大饼有时候会太实,又干又涩,难以吞咽。现在的大饼做得那叫一个水平高,而且一致性很好,赞!粢饭糕本来不是所有早点摊上都有的,现在已经成为所有人家的常规了,而且也都做得很好,脆而不焦的外壳,湿润的内核,啧啧。生煎、锅贴都有水平,只是不敢多吃,怕增重太快。另一方面,马勒别墅离红房子只有几步路,可恨红房子在几年前搬家了,现在淮海路上原来儿童商店的地方。地段其实是很好的,但这东西像老树一样,动了根,就离了地气,历史底蕴就断了。红房子对我们两人都很重要。小时候大概10岁样子,老舅到上海出差,带我两个人到红房子去大吃一顿。老舅当年是南京大学头号帅哥,还是排球队长。现在70多岁了,有一天在公园里碰到对面小青年踩滑轮板失控刹不住,眼看就要撞上了,老舅竟然重施当年排球场上旧技,就地一个滚翻,避开了相撞。记得老舅和我吃掉5块大洋,那个年头是一顿大餐了。那也是头一次见识葡国鸡和掼奶油。LP有一年过生日,丈母娘带她去红房子吃炸猪排,也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果然,红房子的老功架还在,但菜式总好像缺了点什么,没有了过去的magic了。我们对牛排什么的没兴趣,只想重温过去熟悉的“上海西菜”,点了什锦色拉,还是过去的土豆色拉;炸猪排没有了,罗宋汤还在,好像没有那个浓香了;奶油蘑菇汤,怎么清汤寡水的?铁板鲳鱼,还是过去那个味道,好;向服务员要一点辣酱油,服务员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用英语说worcestershire sauce,他更是没有听说过,只好作罢;葡国鸡,怎么跟记忆里不是一个味儿?奶油焗蟹斗,好像还成,记不清了。其实,这有点苛求了。记忆里永远是完美的,和记忆是无法媲美的。最后想点一个掼奶油做点心,实在吃撑了,没有胃口了只好作罢。黄金时间,好像只有半满。来的大多是嘻嘻哈哈的年轻人,看来没有人太把大名鼎鼎的红房子当回事。时间不饶人啊。说道红房子,80年代上海曾经遍地是西餐厅,如今好像很少见了。广东菜的热度也下降了。倒是本帮菜重新热火,不仅上海老饭店、老正兴这些生意火爆,新兴的时髦洋房饭店也很多以本帮菜为旗号,席家花园和戴笠公馆都是。白公馆说不上算什么菜,好像日本味多一点。白崇禧好歹也是抗日名将,以他名号的地方经营日本菜,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嘲讽。丁香花园好像是本帮菜和广东菜的混合。

通宝推:树袋熊毛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