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的一点新思路-交叉比较 -- 龙眼

共:💬185 🌺1311 🌵14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此前300年中国就普及骑兵了,赵只是换了胡服以利骑射

转贴:战国骑兵的兴起

在步兵地位上升为主兵的同时,机动性更强的骑兵也蓬勃兴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战

国又称为中国历史上步骑战兴起的一个战争时代。

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战场上,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吴子》中讲到“千乘万骑,兼

之徒兵”,“分车列骑”,“车骑挑之”,说的是骑兵与各兵种的配合作战,并讲马匹饲

养和“鞍、勒、衔、辔”装具。从《孙子兵法》未论骑兵作战,而比孙武晚百余年的孙膑

在兵法中大谈骑兵的作用,也证实这一推断。秦的骑兵创于秦穆公时期,有“畴骑五千”

,较普遍认为中国古代骑兵的出现于赵武灵王,早了近300年。到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

改革服制,实行“胡服骑射”,骑兵大昌。从秦陵骑兵俑的服饰看,赵武灵王只是改革了

服制,将双襟交输于背,宽袖、长襦的中原军服,改换为双襟掩于胸前后侧,紧袖交领的

上衣,只是便于骑马射箭。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骑射所以便山谷也,变服所以便

骑射也”。实践证明,骑兵在战争中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赵国用骑兵灭掉了中山国,

使疆域扩展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秦国因有骑兵,使穆公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些情况表明,战国时期是骑兵迅速崛起的关键阶段。

用骑兵作战,孙膑总结了十个有利之便:“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

;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

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

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其,

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10]。骑兵速度快,行动起来便捷、灵活,便于

掌握和运用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因素,适合于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也适应于小范围的扰敌。

《六韬·均兵》说:“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骑兵还是

伺机而动的力量,在战争中担任侦察、奇袭、追击、迂回、包围等作战任务,所以被称为

“离合之兵”。公元前206年,秦赵长平之战,秦以骑兵五千突然插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

分而为二,粮道断绝,结果赵军覆灭,被歼45万,秦军大胜。

秦俑二号坑骑兵俑分两部分排列,一部分位于二号坑末尾的殿军部分,有两组骑兵,每组

4骑,共8骑;另一组位于二号坑最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骑兵阵。鞍马身长约2米,通高1

72米,至肩部高度是133米,体重约200公斤。从外形上看,马髻修剪,马尾辫结,马

背上雕有鞍,分为两层,上层为皮革,并点缀有鞍钉,起到防滑、耐磨的作用;下层为软

垫,能减缓人与马之间的摩擦,整个鞍用革带紧固在马背中央,并有一条革带攀于马臀,

以防鞍向前窜动。马头上带有络头和衔、镳等。俑坑中的骑乘马和拉车马完全相同。骑士

俑身穿胡服,右手牵马,左手持兵器,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形象相吻合,虽然骑俑

手中的兵器已朽烂,但从其附近发现有锋利的铜剑、弩机和大弓等,可以判断,当时骑兵

的装备主要是弓.....NU,所以“骑射”常常连用。骑兵俑的铠甲由前身甲和背甲两部分组成,

甲身较短,长仅及腰,且无披膊,腰系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脚踏短靴,这都是为了便于

马上击杀格斗。秦俑坑中出土的骑兵俑阵,骑兵鞍马俑,骑兵的服饰,骑兵的高度等都为

我们研究战国时期骑兵的形象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是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的真实再现

因为骑兵俑的队形是静止的,很难理解其在战斗中的队形。根据《六韬》的记载可以了解

到骑兵的战斗队形是根据地形而不同。在平坦的地形上,5骑为1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

两骑间隔4步,队间距离间隔50米。在险隘的地形上,前后相距10米,左右两骑间隔20米,

队间相隔25米。战斗时其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米,战斗后各回原位置。秦俑骑兵的编组

为4马1组,3组为1列,而《六韬·均兵》所编“五骑为列”、“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

一辈”。两者编列不同,这可能是各国的编制不同的原因,也可能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编

制。在封建制刚刚确立的战国时代,骑兵还没有与步兵、车兵一样成为战场上的主兵。号

称“带甲百万、车千乘”的秦、楚两国,也只不过是“骑万匹”,骑兵刚刚兴起,数量比

较少,虽为独立兵种,机动性能强,但是还不能独立作战。秦兵马俑的出土是骑兵兴起的

证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