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掌声响起来!”: 我心目里的“中国好声音” -- GWA
再谈谈关于场所和音响设备对演出效果的作用,这是很多乐迷们往往会忽视的地方。
实际上,如果没有那个专门为歌手(或独奏者)放置在他身边的音箱(或带上耳机),他是根本无法听清伴奏声的。越大的场子越明显,甚至不能和近在咫尺的单一的钢琴来配合,更别提那个大交响乐团了。
独唱(或独奏)者靠音响后的处理来压过伴奏者,是很平常的情况了。
这次的“中国好声音”,开创了国内电视台“拼设备”的先河,产生了了让听众们“惊艳”的视听效果。这虽是好事情,但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让那些舞台经验丰富和会借助音响设备的歌手占了好大的便宜啊!
刘欢在点评一位PK失败的选手时,指出了她在拼“高音”和“大声量”时,把话筒移远了,就明显地破坏了自己的声音效果。可她却说,是因为自己平时会“爆麦”养下的习惯。刘说:“这次的设备是不同的啊”,颇为遗憾。
一些歌迷们不免为那些他们心目中的“好声音”所诱惑了,岂不知这次的“设备”是给一些选手加了好多的“附加分”的。(当然是骗不过四位老师的耳朵的了)
我个人是喜欢在小场子(最好不加音响的)里欣赏音乐的,哪怕是中等水平的演出。声乐和器乐全都是纯纯的“原汁原味”,水平高下,态度好坏,表现效果一目了然。
举几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例子吧:
一次是朋友和当时还在悉尼歌剧院任主唱的丁毅来访,我们让他即兴地自弹自唱一番。那个不小的高顶教堂被美丽的声音所环绕,每个角落都被充满了,连那些窗上的五彩缤纷的玻璃也都被共鸣地颤抖着。后来有人告诉我,他当时连手摸墙壁时,都能感受到震动。(这也太夸张些了吧?)
还有一次是提琴家潘寅林的义演(为祖国的灾区募捐),是他为自己当地的学生们举办的个人示范音乐会,兼个告别会,因为他即将回国担任谭盾作曲和指挥的那个交响乐演出的首席小提琴手)。那次只是是借了一个小学的室内操场,他演奏了自己的很多脍炙人口的成名曲,从“苗岭的早晨”,到电影“红色小提琴”的主题曲等。他的老搭档(在悉尼音乐学院任教)钢琴伴奏,没有任何音响。我过去不知多少次在电视和音乐会上听过他的演奏了,但从没有过那次的感受。我因故迟到,只能远远地坐在门口,只闻其声而无法见人,但却无比地陶醉在其中。
若有机会的话,尽量多去听听那些“纯纯”的声音吧,不管是大师级或业余级的,都会让你惊喜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讨论】为尊重原作,除整理集中外,没有掺加自己的意见 2 GWA 字60 2012-09-10 18:26:11
🙂【整理】中国内地音乐发展史,音乐100人 (下) 5 GWA 字15399 2012-09-10 01:49:59
🙂【整理】文摘:中国内地音乐发展史,音乐100人 (上 ) 5 GWA 字15944 2012-09-10 01:40:42
🙂关于场所和音响设备对演出效果
🙂教堂的设计是有音响效果的考虑在内的 4 渔樵山人 字222 2012-09-19 14:13:49
🙂现场听的感觉很好。 冰雪迎梅 字32 2012-09-06 05:19:04
🙂06年在澳门玫瑰教堂里听过一次贝多芬的整本弥撒曲 3 车雨田 字74 2012-09-05 23:24:15
🙂欧洲“美声男高音组” 4 GWA 字361 2012-09-18 1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