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些看过的电影(一)---《不留痕迹》(法国伦理故事片) -- 普鲁托
不包括片尾字幕,片长约2小时15分钟。按普通标准,这是一部半电影的长度。
之所以强调长度,是因为和我观影的直接感受有关。坐在电影厅没觉得时长2个多小时,只是在起字幕时我掐了一下表是2小时15分钟。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片。
在电影厅无暇思考。回家后我想了想是什么原因觉得电影不显得冗长,大概有以下几点:
1、矛盾。从片头吃大户开始,到卖儿女、老婆;征粮、赈灾;日军轰炸、日军“赈灾”等等,各个桥段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矛盾冲突,让人从视觉到心理都保持着一定的兴奋。
2、幽默。从片头独白“丘吉尔的感冒”,到张涵予扮演的传教士为死不闭眼的老奶奶唱安魂曲、栓柱偷驴、饼干换亲热、老马的巡回法庭、星星弯不下腰等等,这些情节让人哭笑不得。
3、电影镜头在衣衫褴褛的灾民与重庆的达官贵人间相互转换,避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
4、感动。电影里有一些搞笑的场面,我有时甚至笑出声来,却也有一些让人心酸的情节。
举一个例。当花枝(徐帆饰)被卖掉时,其女儿铃铛瞪着圆圆的大眼憋出一句话:“娘,别走。”小女孩完全知道亲娘的离去意味着什么(之前因为亲娘的拼死阻拦,小女孩才没被其亲爹瞎鹿卖掉),却没有哇哇大哭,甚至没有一滴眼泪。经历了逃荒的磨难,小女孩已经过早的成熟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貌似一句气盖云天的话,背后却是童年的艰辛。
这个镜头只有几秒钟,看得我眼睛湿湿的。小女孩胖嘟嘟的脸虽有悖灾民的背景,伴上圆圆的大眼睛,却也更可爱、可怜。
-------这是电影的娱乐价值 下面说说《1942》的认识价值--------
习惯了安逸生活的人不大会习惯看这样的展示苦难的电影,习惯了温饱的人也不会习惯别人的饥荒。
所以在温饱有余的今天,大多数人看完电影一定会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
电影里只有美国记者白修德对神父问过这个问题,电影里也只有传教士小安操着河南口音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你们不信主!”其他人呢,要么无暇、要么麻木;要么不屑、要么讳莫如深。
电影里有两个场景可以触发人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一个是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为战区司令蒋鼎文送行,蒋鼎文指着出征的士兵说,灾民饿死了,土地还是我们的;如果士兵饿死了,就要亡国。另一个是,打算面见蒋介石后汇报灾情的李培基,在面对一连串国际国内军机大事时竟然不好意思再给委员长“添麻烦”。
蒋鼎文的话让人掂量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到底是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电影里的人物则要活生生地在国和民之间做出选择。李培基在电影里是一个爱民如子、为人清正的官僚,其对国与民的态度却也与二蒋如出一辙。这不禁让人想,如果1942年是孙总理,他会作何选择?
这确实是一道考验人政治智慧的难题。
一部公映了的《活着》,推荐指数 :★★★★★
--------------------------------------------------
再啰嗦几句。
类似前面那句话,习惯了安逸生活的人习惯于选择李安的《少年派》而不会选择《1942》。我的选择相反,一个是因为我是近视眼,看3D电影比较累(我们这没2D和IMAX);另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异样的体验,比如对恐怖的体验,我认为也是一种审美,灾难、暴力、性等重口味也不拒绝;最后一个原因是,据看过《少年派》的朋友讲,该片前半段比较沉闷,缺乏商业味。所以,我对我的选择还是比较欣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可能是吧,儿子内心对他爹还是挺崇敬的,所以带走留个纪念。 普鲁托 字99 2016-10-05 11:52:29
🙂《大明劫》--------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6 普鲁托 字1045 2014-02-02 05:13:08
🙂(五)《深空失忆》------探索人类归宿的惊悚片 8 普鲁托 字2416 2013-05-14 23:46:01
🙂(四)《一九四二》-----有关“国”和“家”的商业片
🙂《画皮》----说说电影中的跨界爱情 8 普鲁托 字2144 2012-07-19 12:00:53
😜二郎神爱生事,参与了两次劈山救母 4 乱翻书nn 字226 2012-07-21 04:29:07
🙂(三)《搜索》---陈凯歌拍现代生活还是比较牛 10 普鲁托 字923 2012-07-09 01:34:03
🙂搜索确实还不错~ 平羌一隅 字32 2012-07-21 1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