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睥睨国军众多反谍机构的共谍。 -- 黄河故人

共:💬57 🌺739 🌵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沈之岳后来的任务狠重。

沈之岳卧底延安是否确有其事,真的有传说中那么活灵活现吗?即便在国民党情报组织内部,也存在着“神乎其技”与“全盘否定”两种极端讲法,孰真孰伪,莫衷一是。此外,特务执行绝密任务一贯为单线领导,对内对外绝少留下片纸只字,后人出现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1941年,沈之岳离开延安到了重庆,经戴笠安排与蒋介石晤面。蒋介石要沈说说毛泽东的长处。沈之岳特举在延安亲历往事说明:某日,延安方面得到权威情报,指国民党军准备对延安发动围攻,大军正积极调动中,各方查证后确认无误。毛泽东召集干部寻求对策。当时国共军力悬殊,高级干部都想不出具体因应办法,会场上悄寂无声。

  这时,毛泽东起身走到电话边,拿起话筒,与国民党军驻西安的蒋鼎文将军通话。毛质问蒋鼎文:“你们国民党调动大军莫非是要打延安吗?”蒋鼎文回答:“军队调动应该是例行公事,绝无进攻延安的意思。”毛再追问:“既是例行公事,为何要向延安集中兵力,展开会战态势?”蒋只好说:“攻打延安这是何等大事,没有蒋委员长命令,谁敢有任何军事行动?”原本战云密布的危机即刻烟消云散。毛泽东挂上电话,干部起立鼓掌,都对毛的临场应变与胆识气魄激赏不已。

  蒋介石频频点头,默不作声。沈之岳不以主观情绪评价毛泽东,只以事实呈现,他相信蒋介石心里自有一杆秤。 ...

1964年5月执掌调查局之后,沈之岳心领神会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瓦解海外台独组织,并且争取台独头领起义来归。沈之岳为人处世阴柔细腻,更深谙“拉出”、“打进”、“慢火细炖”、潜移默化之情报技巧。调查局逐步缩小包围圈,加紧对廖文毅的争取工作。

  1965年5月号香港《新闻天地》杂志引述权威人士消息,影射沈之岳早在1964年底即多次往返东京与台北之间,与国民党驻日特务人员讨论策反台独头领廖文毅相关事宜。1965年4月间,廖文毅的全权代表曾由日本飞往台湾与沈接触,详细讨论廖文毅反正的程序安排。

  台湾老报人于衡乃沈之岳挚友,他在一篇名为《“中国胡佛”沈之岳》的怀念文章中,叙述了他所知道的廖文毅回归台湾案。文章指出,沈之岳说服廖文毅的工作,进行了7个月之久。廖当时系“台湾共和国总统”,在国际间颇有名气,组织的伪政府已具雏形。调查局做策反廖文毅工作时,伪政府的“官房长官”简文介和替廖文毅管财务的邱永汉等人,都先后回台湾和有关方面磋商。

  于衡在文章中透露,廖文毅反正之前,国民党内部只有三个人知道此案,一个是蒋经国,一个是沈之岳,第三人是负责说服廖文毅的调查局驻日人员王宗超。文章并指出,廖文毅尚未决定回台之前,沈之岳大胆释放了已被判刑的廖士豪,让廖士豪劝说他的叔父廖文毅早日归台。

  由于保密工作滴水不漏,廖文毅返台当天,连国民党当局驻日“大使”魏道明,都是在搭载廖文毅的民航班机起飞半小时后才得知此事。王宗超送来一份新闻稿,新闻参事才赶紧召集记者照本宣科,公布此事。

1960年代的台独势力,其实力固不足以动摇蒋氏父子在台湾的统治基础,而两蒋仍倾力反独,虽然也有某种“反攻大陆”、维护统治的考虑,但从根本上说,显示了他们鲜明坚定的中国人立场。海外台独势力自廖文毅归台后,一度陷于一蹶不振之窘境。这是蒋氏父子对海外台独斗争中打的第一场漂亮仗。

...

《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作者:王丰,原题:《“中统”反台独斗争一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