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塞翁失马---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促进 -- 思想的行者

共:💬61 🌺96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中国外汇奇缺的时候,用大庆油田换日本的日元难道不是好事

第一,你引用的帖子有全文转帖之嫌,我是不是该举报你全文转帖呢?

第二,此文作者强调了当年中国外汇奇缺,没错,这是如今很多否认日元低息贷款的作用的人们所不清楚的,那么我们就以中国的外汇总量这一点来看日元贷款的作用

1,日元贷款的作用,显然是增加了中国的外汇总量是吧

2,对日本的原油出口,不是大大的增加了中国的外汇收入吗?

3,宝钢等项目的建成,可以使得我国对国外高性能钢板的进口减少,也有利于中国的外汇总量的增加是吧

4,引文中关于宝钢必须使用富矿从而导致中国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但是需要确定的两点---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呢还是日方故意要这么做?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还没有控股海外矿山吧,他们有必要故意那么做呢?

一个显然的问题是如果你的生产线如果要能够处理贫矿的话,你生产线的投资要大大的增加,从当时的中国的技术设备相当部分无法自给的情况下,不也要耗费大量的外汇,而且处理贫矿的生产线的技术显然更复杂,管理起来也更难,当年的中国适合于一下子引进要那么多外汇的而且技术和管理都更困难不少的可以加工贫矿的生产线吗?

引文中也谈到了引进技术的问题

你是不是以为引进技术不重要?没有必要?

宝钢的投资大也成为你抨击日本的理由了吗?

引文中的这一段

宝钢从1977年开始立项,1978年开工建设,到1985年宝钢一期完工投产,一期工程共投资128亿元人民币,而当时中国的财政总收入也才几百亿而已,可以说是举国节衣缩食来支持宝钢,根据1977年到1984年12月,中国的官方人民币兑美圆外汇牌价是1:1.5,也就是说宝钢一期工程总投资合85亿美圆,换句话说<<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从1978年到1985年出口日本的石油煤炭总价值是100亿美圆,几乎就是仅仅换取一个宝钢,

除了说明宝钢的投资大还说明了什么?

你是不是以为中国当年就不需要大投资了?

你确认把这些外汇投入其他项目中就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很多人说宝钢现在已经挣回了当年的投资,似乎没有亏,却不提当年为了有足够的外汇维持宝钢的生产,国内多少急需上的项目不得不下马,多少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得不停止,多少重要技术岗位需要出国进修的人不得不停止,这些损失是宝钢能偿还的吗?

你就这么一点外汇,你就想又吃鱼又吃熊掌了?

这位作者似乎是比较反对宝钢的上马,宝钢的上马起到了什么作用,增加了中国用于进口钢铁的外汇,使得中国在建设的时候不受钢铁质量等等问题而卡脖子不得不整机整生产线的从国外进口的困境的缓解,对于中国其他钢铁厂的技术管理的提高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这个都是可以作为经济史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你可以认为引进宝钢很好,历史作用很大,也可以认为作用不大,没有必要,{因为我有朋友当年在军工厂工作过,他就说到宝钢的钢与日本的钢基本上没有区别了。),不管宝钢项目好不好,这个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决策,跟日本人有什么关系呢?日本人是骗了你还是强迫了你呢?

还有这个第一

第一,中国在经历了70年代以大庆为代表的石油大发现之后,石油勘探出现停滞,本来计划大庆在80年代能年产石油一亿吨(1吨相当于7.5桶),结果大庆的石油年生产只能停留在5000万吨,导致中国外汇收入紧缺.

是不是石油勘探停滞也要算到日本人的头上去呢?

以下这一点还多少有可能成立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被日本敲了竹杠,很多设备都是旧的,卖给中国却卖出了天价!

这一点倒是有可能是真的,记得1995年左右我去上海某船厂实习的时候,对方的工程师自豪的与我们介绍了他们所引进的日本的单面焊双面成型的工艺,生产效率大幅的提升(单面焊双面成型不仅减少了焊接工时,更减少了吊装工时---因为往往还要用吊车将分段转个角度,以方便焊接),但是对方同时提出了日本人出口给他们船厂的材料中有一种非常昂贵的一连串阿拉伯数字代码的添加剂,每年都为买这个东西要花费不少,问题在于船厂的技术人员做了实验,不用这种东西进行焊接,用什么手段去探测,焊缝质量也不错,但是该船厂还是担心最后真会出什么问题而不敢不用。

在机器设备的价格上他们有没有坑宝钢的技术人员,这个不确定,引文仅仅是一笔带过,没有任何的展开的论述,这至少是不严谨的。

但是至少日本给中国方面的设备没有出什么质量问题,如果你用高价买了对方的设备以后,还三天两头的出问题,那损失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总体而言,你的这篇引文的论据十分的不足,太过于片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