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土共是否存在信仰危机? -- 酱油群众

共:💬182 🌺1028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虽然宝推,但是还是要提一点儿反对意见

信仰危机这个事,已经被提出很多年了。大概从1980年代就陆陆续续有人的说这个问题了。但是,TG和中国人真的失去信仰了吗?

“信仰”一词,中国古代就有。但是,和许多词汇一样,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即使我们这些使用者往往也注意不到这一点。

我认为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信仰”一词,实际上是带着强烈西方文化内涵的。人类社会的最近1-2千年,西方社会一直是宗教社会,而中国社会一直都是世俗社会。西方文化中的“信仰”一词是和宗教密切联系的,有明确的指向性,被赋予了很强的神圣性。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信仰”一词没有那么大神圣性。或者说,西方文化中“信仰”的标准更严格,而中国文化中“信仰”的标准要宽松得多,这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思想上接受了很多西方文化的“标准”,比如“信仰”,但生活中的行动又主要受着中国文化的支配。所以,当我们用西方文化中的“信仰”标杆,去衡量当代国人的行动的时候,往往会得出中国人失去信仰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发源于西方,自然带有着西方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西方传统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和行动方式也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宗教色彩。TG近一百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将马列主义逐步中国化,中国化也可以看做是去西方化。这样的一种行为,既是有意而为之的,又是无意而为之的。有意而为之,是因为TG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最后形成了党章中一长串的指导思想。无意而为之,是TG和中国人不自觉地将马列主义中的很多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细节淡化和销蚀,又将很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去填入和补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中神圣化的“信仰”也必然向中国世俗化的“信仰”转变。西方神圣化的“信仰”注重形式,中国世俗化的“信仰”不注重的形式,最少在对形式的标准不是那么严格。

判断TG是不是丧失了“信仰”,最少要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到底是用西方文化中“信仰”标准还是用中国文化“信仰”标准去衡量,标准不同自然结果不同;另一个方面,即使用西方文化中的“信仰”标准去衡量,还要考虑“信仰”的事物是否已经发生变化,被证实或证伪,也就是100多年前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否需要修正。

也许上面说的有一些绕,还是用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来说一下这个问题。河里已婚的男同胞们,大概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过另一半的质疑:你还爱不爱我了?或者听过另一半的抱怨:结婚前你如何如何,现在你如何如何。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其实不是。爱情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曾经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鲜花礼物是爱情,现在这些东西消失了,但不等于爱情消失了。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去积极工作,对方晚归时的牵挂担心,甚至吃东西时不自觉地把更好的一部分留给对方,这同样是爱情。

如果你非用婚前的爱情标准和形式去衡量婚后的行动,自然会得出爱情消失的结论。“信仰”亦是如此,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的“信仰”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筚路蓝缕时和功成名就时的“信仰”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

通宝推:故乡明月,廖石,三笑,sywyang,躲雨的猫,舞动人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