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别拿日本军国主义吓人之一:甲午战争 -- 方天化几

共:💬30 🌺71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别拿日本军国主义吓人之一:甲午战争

这是我在文学城的一个老帖子,转过来抛砖引玉

别拿日本军国主义吓人之一:甲午战争

我的想法和引子

我准备整理三个帖子,不是写,因为这方面的资料网上很多,第一是甲午战争,第二是日俄战争,第三是“抗日战争”。

很多人以为日本自己可以打败中国,因此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有吓唬中国人的作用,我本人很不以为然,因为事实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战争都是有当时的超级大国和后来的超级大国的支持的,也就是英国和美国的支持。

任何国家打仗,盟国都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没有资源的岛国日本,后台尤其至关重要。我只是想要大家知道日本这个凶手不是孤立的,日本背后有后台,而且后台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和未来的超级大国美国。

特别是现在,正值日本在钓鱼岛抱美国的大腿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认为中日开战时支持日本不是与中国为敌,我以为中国人必须清清楚楚地看到并记下所有支持日本的国家及其行为,绝不放过任何在中日战争期间给鬼子送水递毛巾的人,更不用说给日本提供武器和战争资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无非是早年的日本海盗和“神风”,后来满清时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还有民国时的抗日“正面战场”,现在是美国人大腿的“安抱条约”,天皇,靖国神社,技术打工仔,等等等等。

但是,我以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还有“抗日战争”这三个是主要的,因此我收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别拿日本军国主义吓人之一:甲午战争

我只提醒大家一下英国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因此,一个很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角色不可能是各自独立的。

下面是我从“百科问答”找到的,括号里的是我的评论以“我”字打头。

甲午战争:战时的西方大国:

战时英国

甲午战争前,英国早就成为远东势力最大的殖民主义者了。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致力于维护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它不希望在同一地区出现新的竞争对手,这是十分自然的。长期以来,在探讨英国对中日冲突方针问题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时期完全支持日本,鼓励日本发动战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国对日本缺乏好感,一直带头帮助中国。

(我以为“缺乏好感”在国家关系里实在是没有任何含义。)

应该说,英国对日本有支持,也有抑制。至于何时支持,何时抑制,则完全取决于英国利益的标准。例如,英国在战争爆发前夕提议以仁川港为中立区,即会妨碍日本军队的登陆活动。不久,英国提出中日在朝鲜划区占领的建议,是要划出一条包括汉城和仁川在内的中间地带,中日两国军队分别驻扎朝鲜北部和南部,相互隔离开来,不仅使俄国无法乘虚而入并从中渔利,而且也堵塞了日本的军事挑衅之路。这当然是不利于日本实施其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的。稍后,英国又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

(我请大家注意《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和“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甲午战争”是从1894年8月1日到1895年4月17日,而《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日语:日英通商航海条約 にちえいつうしょうこうかいじょうやく;英语: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由日本与英国在1894年7月16日签署,“甲午战争”爆发前半个月。)

(我补充一下所谓的“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可见写这个帖子的人为英国隐藏罪恶是多么的不择手段。

所谓“日军击沉英国商船事件”是“高升号事件”,我请大家注意“高升号事件”发生的时间: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后九天,“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星期。

高升号为英国怡和公司的商船。后因被清政府租用往朝鲜牙山运输士兵和军火辎重,1894年7月25日,该船驶入朝鲜西海岸丰岛附近海域,遭到日本军舰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上的清军士兵在日方的武力威胁下,宁死不屈,最终浪速舰在中日两国还未宣战的情况下悍然开炮击沉了毫无武装的高升号运输船,制造了著名的高升号事件。丰岛海战与高升号事件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全线开战。

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四门及大量枪支、弹药,据掌握的历史资料高升号还可能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1](即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所以根据它所运载的人员数量以及货物重量推测高升号在当时应该是一艘排水量在3000吨左右的大型运输船。 高升号具体船龄、吨位、航速等信息不详。该船于1894年7月20日由中国上海驶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专门用来运送陆军援朝。

1894年7月23日十时高升号起锚从塘沽开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凌晨,先期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从朝鲜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拦截围攻。此时,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也恰巧驶进海战事发海面,立即也遭到日舰无理粗暴的拦截,并于当日下午1时被击沉,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此事即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高升号事件是甲午战争的开端,也被认为是大清王朝崩溃的开始。

我相信“高升号事件”就是英国导演的事件。

请参考我附在后面的:所谓日军击沉英国商船事件:高升号事件)

在甲午战争中,有一支奇怪的舰队始终在中日两军间游弋,这就是观战的英国远东舰队。这支八艘战舰组成的舰队没有开枪开炮,但却观摩了整场战争中的全部海军行动。而且,当时的英国海军,还专门配置人员根据所拍摄照片(因为当时摄影技术的限制,海上战斗照片多质量不佳)绘制所见的战争场面,发给伦敦的新闻报刊使用。

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英国曾先后三次调整其对中日冲突的方针。每一次调整,也就是其远东政策向日本的一次倾斜。虽然在此期间,英国政府对日本时而支持,时而抑制,但总的说来,支持日本的意识是在不断地强化,并终于成为英国远东政策的主导思想。通过英国政府对中日冲突方针的几次调整,便可以明显地看出其远东政策重心移动的轨迹。

(我以为不是什么“支持日本的意识是在不断地强化”,而是支持日本的立场是在不断地公开化。)

战时美国

英俄德法调停落空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国调停。美国回复说:“美国抱严正的中立态度,只能用友谊的方式影响日本。”然而,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却说:“战争是中国坚持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引起的,过在中国。”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田贝还写信给李鸿章:“彻底放弃求得干涉的念头,背向欧洲列强,面向日本。”这里的面向日本,不是指赢得战争,而是求和投降。

战争期间,美国曾向日本提供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运送军用物资,包庇日本间谍,甚至允许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蒙蔽中国海军。美国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小伙计,而日本以美国作为后台老板。列宁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日本有可能掠夺东方的亚细亚国家,但是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财政及军事力量。”

战时俄国

在俄国政府内部,对于中日冲突采取什么方针的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意见并不一致。其驻外使节,驻华公使喀西尼主张对日本进行干涉;驻朝临时代理公使韦贝是个两面派人物,暗地唆使日本对中国开战;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则对日本非常轻信,往往成了日本政府的传声筒。其前任外交大臣吉尔斯,先是主张干涉,后又采取观望政策;继任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甚至一度想讨好日本,建议实行亲日的方针。至于其他政府文武重臣,或主张宜与日本和解,或主张采取强硬手段,甚至不怕由此而引起战争,意见亦极为纷纭。直到《马关条约》签订的几天前,俄国政府特别会议才统一了思想,就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问题做出了决定。大致说来,在整个甲午战争时期,俄国政府的对中日冲突方针曾有过两次大的变化,即从干涉到不干涉,又从不干涉到干涉。经过了差不多将近一年的观望时间,才最后正式确定了对日干涉的政策。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讨了老大一场无趣。”

下面是我从“百度贴吧”找到的:

甲午战争占大便宜的不是日本而是英国

中国战败以后,日本是发了横财,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真正在背后暴赚的也不是德、法、俄等国,而是大英帝国,他们通过金融货币的手段,谋取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利益。   更大的利益就是随之展开的金融货币战争,威逼中国的白银进行贬值,列强与日本共谋,对于1895年4月从中国得到了亿两的“甲午战争”赔款,强迫要求中国以英镑交付,从而使得中国必须抛售白银来换取英镑。   其实说与日本合谋还抬举了它,大英帝国为首的银行家只有一句话:   与我们交易只收英镑。   必须抛售白银来换取英镑!这意味着什么商机?   原先兑换英镑的汇率是保持每三两白银等价一英镑,而由于是大英帝国的干部担任爱新觉罗王朝海关的公务员,修改调整爱新觉罗王朝汇率也是本职工作。   1896年,爱新觉罗王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英国籍)曾向各国提出一个备忘录,指出“白银对英镑的兑价一直不断地贬低,以致目前,必须六至七两才能购得英币一镑”。   一句话等于打赢一场“甲午战争”。中国的白银贬值到原来价值的一半!   如此巨大的贬值必然造成中国更大的损失,立即发生的损失就是我们在马关条约以后向列强和金融资本的借款归还会有巨额汇兑损失。

这个强迫“要求中国以英镑交付”的看似无害条款,通过修改调整汇率这简单一招,等于兵不血刃地再杀了爱新觉罗王朝一回“甲午战争”。   不过没动枪炮,爱新觉罗王朝只当天灾。   这些因中国的白银贬值而多支付的财富,买单的自然是人傻钱多的爱新觉罗王朝,收钱的不是杀气腾腾的日本武士,而是进了温文儒雅的英国绅士荷包。   其实人傻钱多的爱新觉罗王朝付出远远不止这些。   间接金融利益我们撇开不算,就贬值后海关的税收和我们的贸易损失就极大,中国海关在大英帝国公务员治下总税收不断增加,从1865年的830万两增加到1875年的1200万两,而1885年增加到1450万两。1887年洋货进口突破1亿海关两。到1894年,7年间已经迅速上升到亿海关两。   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绝对不是什么亿两白银,也不是带利息的6亿两白银,而是十几亿到几十亿两白银的损失。   知道厉害么?啥叫赚钱不吃力,吃力不赚钱?“甲午战争”中的英国与日本,就是典型案例。   我说的是不是编的?这都是一些经济学硕士博士的学术课题和成果。反正我是没有制造“常凯申”的胆量。   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来不靠口水,靠的是实力,靠的是谋略。   作为孙子兵法的后人,至今都很少能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面对外交纠纷,不是口出狂言,言必“血洗”、“封杀”,就是号称韬光养晦,视而不见,唯独忘了用智慧寻找“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路。

这一段与几十年后的抗日战争有关么?有关!全面抗战前的1935年,中国有一次“法币改革”,大英帝国将1896年玩的那一套变换了包装,又上演了一次。   人傻钱多的爱新觉罗王朝给折腾没了,羽翼丰满的日本帝国可没忘记当年背黑锅做嫁衣的一幕。   “法币改革”的推行,等于将日本帝国的在华利益,都要缴纳相当比例或是一半以上给大英帝国。   要阻止“法币改革”的推行,不是要终结大英帝国,就是需要终结那个推行“法币改革”的中国国民政府。   两者必居其一。   打架要找好欺负的,中国国民政府就是好欺负的。   日本从来很坚定很独立:日本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日本花了大力气,可是抢到的大块利益成为其他列强的美餐,这就是国际政治现实。   不过最大的冤大头是爱新觉罗王朝。   前面说了,爱新觉罗王朝向日本赔款的两亿两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排在友谊前面的还有更实在的:利益!这份友谊实在不便宜,最后本息总计高达6亿两。   借款偿付的具体情况为:   清政府为了依照条约在三年内还清赔款,1895年7月,中国政府同俄法两国签定了《四厘借款合同》,即“俄法借款”,全部借款4亿法郎,年息四厘,分36年还清,折扣为。   1896年3月,中国政府同英德两国签定借款合约,即“英德借款”,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分36年还清,九四折扣。   1898年3月,中国政府再次同英德签定借款合约,即“续英德借款”,全部借款1600万英镑,八三折扣,年息四厘五,分45年还清。   据计算,仅上述三笔借款给中国造成的可以估计的间接损失就达40471万两,同时这些借款还包括了苛刻的附加条件,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地丧失,有关条件如下:   1. 偿还期45年内,中国政府不得加速偿还或提前一次还清,也不得变更偿还方式;   2.“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物应照先进办理之法办理”(即海关税务司职位一直由英国人充任);   3. 借款担保的范围,除以关税外,还有货厘和盐厘(赫德就趁此机会要求中立衙门将有关的各厘局交由总税务司管辖,大大地扩大了总税务司的权力)。   这些条件保障了利息的收取,加强了对于中国收入的控制,这些占赔款近二倍的利息和附带利益都被大英帝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获得,国际金融资本的得利超过了日本的战争财,而日本的战争所得,更多的是偿还了外债给国际资本和再次向列强采购军火,利益大部分还是流入了列强和大鳄的腰包。

×××××××××××××××××××××××××××××××××××××××××××

附:所谓日军击沉英国商船事件:高升号事件

这个帖子的材料都是从“百度百科”收集的。

我相信“高升号事件”就是英国导演的事件。

我请大家注意《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高升号事件和“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甲午战争”是从1894年8月1日到1895年4月17日。

1894年7月16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半个月,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日语:日英通商航海条約 にちえいつうしょうこうかいじょうやく;英语: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

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后九天,1894年7月25日凌晨,“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星期,所谓“日军击沉英国商船事件”,即“高升号事件”爆发。

所谓“日军击沉英国商船事件”是“高升号事件”,我请大家注意“高升号事件”发生的时间: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后九天,“甲午战争”爆发前一个星期。

高升号为英国怡和公司的商船。后因被清政府租用往朝鲜牙山运输士兵和军火辎重,1894年7月25日,该船驶入朝鲜西海岸丰岛附近海域,遭到日本军舰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上的清军士兵在日方的武力威胁下,宁死不屈,最终浪速舰在中日两国还未宣战的情况下悍然开炮击沉了毫无武装的高升号运输船,制造了著名的高升号事件。丰岛海战与高升号事件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全线开战。

1894年7月25日上午9时30分许,浪速号忽然直冲高升号而来,挂出“下锚停驶”信号旗,并放空炮两响,以示警告。英国籍船长高惠悌(T. R. Galsworthy)不敢违抗,立即遵行停船下锚。浪速号驶近距高升号四百米处停下,将舰上所有的二十一门大炮都露出来,用右舷炮对准高升号船腹,并挂出第二次信号:“原地不动!不然,承担一切后果”。这时,浪速号放下一小艇向高升号驶来,日本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登上高升号,要求检查商船执照,实则窥察船上情况,并当即向英国船长提出要高升号跟浪速舰走。英籍船长高惠悌抗议后表示服从。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回本舰后,浪速号上又挂出第三次信号:“立即斩断绳缆,或者起锚,随我前进!”此时高升号上的清军官兵们看到信号,无不愤怒万分,顿时人声鼎沸,全船骚动。愤怒地向英国船长提出强烈抗议,因言语不通,临时让乘客德国人汉纳根(von Hanneken)担任翻译,高惠悌开始试图劝说清军将士接受投降,但中国将士则把决心告知高惠梯:“宁愿死,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英船长高惠悌要求发信号再与浪速舰交涉,内容是以未知宣战为名,争取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浪速舰再次派员交涉,船长高惠悌对日本人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作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考虑到我们出发尚在和平时期,即使己宣战,这也是个公乎合理的请求。”人见善五郎随即回舰。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交涉历时整整三个小时。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对高升号的要求决定不以理睬,并且做出了进一步的行动,他下令浪速舰发出“外籍船员立刻离舰”的警告。清军官兵见状则不允许任何人离开“高升”号,并欲将英船长高惠悌看守起来。高惠悌要求浪速舰再派出小船。浪速舰予以拒绝,并且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英国船长和其他西方人士随即跳船。清军认为洋员系临阵脱逃,开枪射击西方人士。而日军在先发一枚鱼雷未果的情况下旋即发炮轰击,全船清军官兵宁死不屈以步枪迎敌还击。下午1时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此时西方船员与清军官兵尽数落水,日军对清军官兵除俘获两人外,其余皆未予施救,并开枪射杀。事后附近的外轮救起约近200名清军幸存者,高升号最后殉难者达871名。英国船长T. R. Galsworthy和两位西方船员被日方挽救。德国顾问von Hanneken少校游到岸边。当天下午2时操江舰被秋津洲舰俘虏。

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四门及大量枪支、弹药,据掌握的历史资料高升号还可能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1](即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所以根据它所运载的人员数量以及货物重量推测高升号在当时应该是一艘排水量在3000吨左右的大型运输船。 高升号具体船龄、吨位、航速等信息不详。该船于1894年7月20日由中国上海驶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专门用来运送陆军援朝。

1894年7月23日十时高升号起锚从塘沽开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凌晨,先期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从朝鲜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拦截围攻。此时,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也恰巧驶进海战事发海面,立即也遭到日舰无理粗暴的拦截,并于当日下午1时被击沉,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此事即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高升号事件是甲午战争的开端,也被认为是大清王朝崩溃的开始。

日方纪录的高升号事件

(此文是日本人纪录了日本军队的行动)

……正当海上激战时(其实即指丰岛海战,日舰攻击济远、广乙二舰,成象lty注),忽有两艘轮船从外海驶来。驶近看时,一艘是清国军舰“操江”号,另一艘虽挂英国商船旗,但也是满载清国兵士的中国运输船。我“秋景洲”舰前进,靠近“操江”号。这时,对方竟软弱地挥白旗,表示投降。“秋津洲”逼近“操江”号,将其虏获,立即在舰上升起我国国旗。我国兵士跳上该舰操作,并处理了一些武器。

此前,我“浪速”舰对中国运输船放空炮,命令它抛锚。我舰队司令官传令将该船带到本舰队来。于是落下舢板,派人见大尉到对方船内检查。弄清了该船是英国船“高升”号,受雇于中国政府,船内乘有清兵一千一百余人,载有武器,正由大沽向牙山航行。我方问其船长,是否愿意随本舰队航行。船长是英国人高惠悌。船长答,现在我们无人救援,只有从命。我方命令该船长立即起锚。船长又要求派舢板来。于是我军派舢板。这时船长又说,船中的中国兵皆不允许我跟随贵舰,主张返航大沽。在此对话期间,船内清兵皆来到甲板上吵嚷,对我军表示敌意。船长等受到少数中国兵的胁迫,我军估计该船无论如何不会跟随我舰。我“浪速”舰见此情形,以信号命令放弃该船。对方又以信号要求再派舢板来。我方对此再发信号,表示应由对方派舢板来我舰。后来对方又以信号回答,我们不允许去。于是,我方认定这是因为清兵骚动益甚,胁迫船长,抗拒我军命令,遂在前樯升起红旗,同时以信号命令立即放弃该船。此间对话约四小时。我军本欲无论如何把该船船长请到我军军舰上来,并使清军投降,以保全该船。但因清兵胁迫船长,抗拒我军命令,我军再无其他办法,决定击沉该船,向该船发射。一发炮弹命中对方机舱,隆隆的炮声与乱哄哄的哭声、骂声混在一起,乘载一千一百名清兵的“高升”号迅速沉入丰岛水域海底。这时,船长等英国船员皆跳入海中。船上清兵见此情形,不断开枪射击船长等。我舰派出舢板,救起船长、轮机手、舵工等。此间轮船已经沉没,清兵全部葬身鱼腹,海面上只留下长时间的凄惨的喊叫声……

在七月二十五日丰岛海战中,对于运载清军一千一百余名的运输船,我海军虽数次派军官谈判,但终于没有达成协议,以至我海军不得不使用最后手段,把船、人一起击沉。因船上乘员是清国士兵,所以,击沉该船是交战国之正当行为。但是,该船船籍在英国,击沉了在开战前就已使用的非交战国运输船,因而在日英两国之间发生了国际问题。我国政府为此派法制局局长末松谦澄去佐世保,调查事件始末。当时末松向外务大臣提交的调查始末书如下: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阁下:

关于在朝鲜国肖伯维尔岛(音译,成象lty注)附近因我“浪速”号军舰的炮击而沉没的中国运兵船及其乘员,小官接受了调查有关事项的训令,于上月二十九日从东京出发,昼夜兼行,于本月二日晨五时到达佐世保,立即着手调查,其要点已不断以电报做了报告,现再以本调查始末书做详细报告。

通宝推:说几句,慧诚,hwd99,布平,年青是福,途人,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