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住在香港的所见所闻 -- mela

共:💬764 🌺2871 🌵6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你愿意你的孩子为了所谓的爱好或者荣誉去吃那么多苦?

其实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是不愿意的,他们更希望他们的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天天上学,将来有个好工作。

一般是某个孩子被发现了很高的天赋家长出于不想埋没孩子才会让他学体育的。

我想某程度和国内的训练方式有关,练多了效果好是必然

但伤了便拿不到奬,拿不到奬便没有福利,那是很大的问题。

伤了没奬不代表比人差,因为这个便没有福利,感觉上是有奬便有福利,才有将来。

这种视结果而肯定个人价值的行为,和主流意识参与便是嬴家是两回事

其实大陆给予这些退役运动员的就是给予普通人的那些福利。我不认为大陆有必要给予这些人更多的福利,人人平等。并不是你所说的没有福利。基本的医保社保肯定是有的,只要在那些省级的队里面呆过的。

所谓的参与便是赢家也不能算是主流意识吧,我觉得,努力拼搏过便是赢家(对于自己来说)。对于别人来说,对任何运动,永远都是第一名收获的鲜花和掌声最多。这个是客观事实,各个国家都一样。

我认同到专业比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不是要给每一个有参与运动而受伤,之后生活出现问题的人,一个体面的生活呢?

那一个在建造青藏铁路中受伤的人,他的体面的生活呢?一个在执行国家任务中受伤的军人,他的体面的生活呢?每个为这个国家的劳动者都有必要得到这个体面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你重视到的这些运动员。我觉得某些媒体操作这个就是想向别人证明,大陆这个政府没人味。但是事实上,如果坚持平等、自由,我认为这些人应当享用常人一样的福利。提高他们自己的福利政策,应当以提高所有人的福利为前提。话说回来,可以有某些帮扶政策,比如培训某些退役的运动员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事某项职业。比如艺术体操运动员,可以引导去培训舞蹈,做舞蹈教师或者某大中学校健美操教师等等。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给你举个例子:奥运会冠军的姐姐,最后成了一名教练。需要说明的是,举重在国内强手如云,一个省级别的亚军到奥运会上都有级别拿冠军,所以拿个世界冠军(在某个锦标赛上)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说是非常突出。甚至都未必如前阵子炒作的那个体操世界冠军街头卖艺要突出。

我觉得如果你认为因为这些人练了体育,国家就应该包养他们一辈子,那才是专制独裁的政府的做法。而自由、民主的国家就应该如你所述,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选择。事实上,中国的普通百姓就是这样看的,如这位奥运冠军的父亲。当年他女儿练习举重的时候他肯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拿个什么奖。只是教练说孩子适合做这个,就坚持不懈地支持她去做了。这大概才是大陆大部分人的心态。

http://sports.163.com/12/0731/02/87N8ACJO00051C8M.html

李雪久出生于1980年,1996年入选河南省举重队,两年后成为全国冠军。李相民坦言:“五个女儿干起农活都是嗷嗷叫的,但从小没看她们力量特别大,我虽然爱看体育比赛,但是对举重一点都不懂,雪久在县里学校运动会上跑步跑了个第一,刚好有体校教练来选人,就把她挑走了,没想到练的是举重。”通过家里的电视,李相民对这一项目逐渐有了了解,人们都说练举重辛苦,他却不这么认为,“在农村,不管走哪条路,都要有条出路。举重是辛苦,但这东西没有后悔药,只有往前走,走到哪步算哪步。”

而老五也没有让李相民失望,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的比赛中,李雪英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也帮姐姐李雪久圆了奥运冠军梦。

李楼村两百多户,李相民家是其中过得较差的。家里五个女儿,光读书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说句实话,那个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坐在伦敦东郊下榻的宾馆里,李相民感叹。年龄较大的三个女儿,上学上到初中,就无法供下去了,没办法,只能去打工。最先去的北京,后来南下广州,在玩具厂里当工人。

而李雪久练举重,也得从家里拿钱。“训练费和伙食费,一个星期要交几块钱。那个时候种地挣不了钱,都是几个姐姐打工供着她。”

此后李雪久开始出成绩,举重队里包吃包住,家境才好了些。而李相民两口子耕种着七八亩地,地里长着小麦和玉米,刨去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口粮,一年也可以收入三四千。家境慢慢好了起来,在李雪久被国家队征调之前,家里盖了七间瓦房,后来又买了个29寸的电视。“到了雪英训练的时候,我就不管伙食费了,都由她四姐管。”

一家出了两个冠军,村里人的羡慕是少不了的,但“就是口头说说,不顶什么用”。以前李雪久拿冠军,门前无人问津,直到李雪英亚运会夺冠,才有一些领导过来慰问。这么多年走过来,李相民心里想得很明白,“说句老实话,名气大了又能怎样,买农药化肥能给你便宜点?这个根本说不上。”

如今,四个女儿都嫁了人,三个在当地,李雪久在省城郑州安居乐业。老两口还继续种着他们的地。有人建议,女儿一旦拿了奥运冠军,那么多奖金足以让他们搬到县城里去住,李相民则不这么想,“搬了我的地咋办啊?种地是我们的本分啊,人不能忘了本,她们能走出去不用种地是命好,我们还是守着自己的本分。”

http://www.pdsxww.com/misc/2007-11/09/content_590257.htm

2005年全国十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李雪久代表河南省参加了53公斤级的比赛,在这个级别上,她一直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但她却因膝伤连平时训练中轻松过顶的95公斤重量都未能抓举成功,最终抱憾出局。那次比赛成了李雪久的告别赛。

2006年从国家女子举重队退役,李雪久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进修。今年4月,她正式来到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出任河南省女子举重队教练员,现在带12名女队员

通宝推:小楼春雨,洗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