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浅析安倍经济学的原因 -- 汉密尔顿ABC

共:💬21 🌺101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浅析安倍经济学的原因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人们谈论最多的事情,往往是最不熟悉的事情。”

最近由于新闻中频繁提到“安倍经济学”的关系,对日本这个邻国的关注引起很多河友对经济问题的思考,虽热闹却也有许多谬误。这里再次梳理一下现代经济几个常见问题,如有疏漏之处还望大家不吝指教。

一.讨论经济之前,还是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1.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基础作用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目前人们口中的货币其实指两种:纸币和存款,实际起到货币作用的其实还有信用。纸币大家每天接触好理解,但存款却是大家自认为理解其实却并不理解的东西,信用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存款的本质是银行的债务,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为了方便理解先举个例子:

①.有一个村子A,村子里唯一商业银行B,还有唯一央行C,村民甲拥有央行C发行的所有纸币12000元。

②.村民甲把12000元存入B,取得12000元存款凭证,即甲对B取得12000元债权,B对甲则有12000元债务。

③.村民乙用房子作抵押向B贷款。因为央行C规定B的每笔贷款都必须向C提供20%的存款准备金。因此B只能给村民甲提供10000元纸币贷款,另外2000元纸币作为准备金存入央行。一旦纸币变为准备金,等同于退出流通领域。

注意,目前A村市场上能行使货币功能的包括甲的12000元存款和乙的10000元现金。因为人们信任银行B,所以甲完全能用12000元对银行的债权来支付开销。比如甲在村里买个10000元电视,商户并不介意究竟是10000元纸币还是银行B把10000元债权从甲的账户划到自己账户。而乙手中是10000元纸币,显然支付没有任何问题。

④.不管乙是投资还是消费,总之把10000元都花出去了。这些钱到了村民丙丁午己庚辛....等等手上,这些村民又把这10000元纸币存回银行B,取得对B的10000元债权。然后重复③④步骤。

⑤.最终发现,A村12000元纸币最后都躺入央行C的金库里,A村所有村民共取得对银行B的12000+12000/20%=72000元债权即存款,而银行B手中握有评估价为60000元的抵押物,加上12000元存款准备金刚好有72000元资产。

⑥.假设村民都不再使用现金交易而是使用银行的结算服务,那么村民们每天口中的“钱”“货币”实际就是存款,即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的债权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尽管央行没有再印1分钱反而把所有纸币都收回金库,但村子市场里流通的货币量却从12000元变为了72000元。

再说信用。信用有两种,一种是转移支付,一种是透支。如果知道市场上所有的货币之和S,也知道市场上所有的商品数量之和C,两者相除就能得到商品价格P=S/C。但如果有路人甲以口头承诺或欠条的方式从路人乙处获得商品数量X,且X不再在市场上流通,则意味着P=S/(C-X),即以货币标注的商品价格上涨,换句话说等效于货币数量增加,即透支式信用等于货币。注意,必须以消耗商品为目的的信用才有货币功效,如果转手卖出又或是用信用去借钱则等于转移支付,并没有增加货币总量。

总结:

货币等于纸币+存款+信用。存款是银行的债务,银行通过背负债务即吸纳存款,把房屋、汽车、证券等流通性低的有价值商品转化为流通性高的对银行债权。在实际市场中对银行债权与纸币具有近似的流动性,因此可以简易理解为银行拥有把抵押物转化为货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最大值受央行准本金率限制。如果信用要起到货币作用则表现为无货币支付的对商品消耗。

其次,当今世界货币的最大来源其实早已不是央行印钞而是银行放贷,银行放贷的实质是把非纸币商品转化为对银行自身的债权,希望大家能准确理解这两者的本质区别。

2.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

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产能扩张-价格震荡回稳,这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没有人会加大生产价格下跌的商品,只会不断收缩产量以期保持价格。如果把经济发展理解为商品数量的增加,那么经济要发展就必然伴随通胀,“买涨不买跌”,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市场规律。

要通胀就要提高货币供应量。古代社会受到黄金白银数量的限制,无法快速扩大货币数量,因此经济发展速度惨不忍睹。而在欧洲大航海发现美洲、澳洲金银矿之后,货币量的增加极大的释放需求,需求带动生产,大规模生产最终导致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取得对全世界的绝对优势。

随着人类社会商品数量的极大增加,金银本位已经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只会以通缩的形式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历史必然,世界各国也相继使用法定信用货币。

当然不是说货币量越大越好,而是生产力发展、商品数量与货币量相适应。蒋介石治下的通胀就是只有货币量增加而无生产力与商品数量的增加,最终导致的恶性通胀,反而使商家不敢随意生产,进一步加剧通胀。

二.好了,基础工作准备完毕就要开始梳理“安倍经济学”发生的根本原因了。首先厘清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阻碍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货币限制。即货币数量与市场商品需求数量不匹配,商家不愿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加大产量。这也是比特币炒作者经常忽略的事实,数量的确定性既是炒作比特币的噱头也是其不可能成为真正货币的根本原因,就算全世界政府为其信用背书也没用。

②.生产力限制。生产技术发展遇到瓶颈,不再有工业革命时那种对生产力革命性提高的可能,提高生产效率无门。

③.资源限制。缺乏资源导致无法扩张生产规模。

④.需求限制。主要是贫富差距导致富人不想花穷人没钱花,又或无法找到外部市场需求。

2.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到2012年,日本GDP共计增长26%,平均年增长率不到2%,特别是2000年至2008年GDP反复震荡。

而中国到2012年GDP共计增长586.72%,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7.4%。

PS.超过统计局这么多是由于统计局数据以人民币计算,这里的中日的数据都是按美元计,而人民币对美元自2000年来大幅升值。日币对美元也是大幅升值,2000年12月为118.73:1,2012年12月为86.73:1,如果扣除日元升值带来的因素,按日元本币计算日本GDP,2012年日本GDP比2000年下降8%!

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经济萎靡不振?

①.货币限制。前面说了,目前货币供应的最大头实际是银行贷款。只要有人愿意把资产抵押给银行,就能创造对银行的债权从而创造货币。但日本96年泡沫经济崩溃后,又经历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外资金大举撤出导致日本国内资产价格全线下跌,结果就是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大幅缩水。其后日本央行尽管将利率下调到近乎为0,也无法激起市场的贷款热情,反而使利率调整这张各国央行手中的王牌彻底废掉。

②.生产力限制。日本无论是生产规模(潜力)还是生产效率毋庸置疑亚洲第一世界领先,但如何用相同原材料生产更多商品无疑已经逼近现有技术极限,如果生产力没有革命性进步,也就到此为止了。

③.资源限制。日本是个灾害多发资源匮乏的岛屿国家,如果不能输出更多的商品,就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④.需求限制。日本国内的财富大多集中在老人手中,而消费需求旺盛的年青人往往缺少经济实力,导致国内需求限制。在国外,日本产品受到各国激烈竞争,市场占有率逐年萎缩,既导致国外需求萎缩,也导致资源进口萎缩。

3.安倍经济学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内容:

①.大胆的金融政策

②.迅速的财政政策

③.鼓励民间投资的成长策略

目的:

①.印更多的纸币,鼓励贷款提高市场货币量。用意是提高通胀率与贬值日元汇率,刺激企业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出口数量,同时减少对国外商品的依赖。

②.加强政府支出力度,比如大规模公共投资来增加国内需求

换句话说,安倍经济学的目的就是:更多的需求带来更多的生产,更多的出口换来更多的资源。

4.关于一些河友对“财富”二字固有的错误观念,这里我解释一下

①.人类当今社会的生产结构是市场经济,即需求驱动生产。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知识财富”,都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抑制需求就是在抑制生产财富的能力。

②.人类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受生产效率限制。以长期拥有世界最高生产力的美国为例,从1900年到今天,美国国内生产效率(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平均年增2%。但美国的GDP却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绝非生产效率增长那样平稳。原因在于超前消费和债务抑制消费。

⑴.超前消费即借贷消费,体现在货币量上就是:银行借贷大量增加-资产价格上涨-产能扩张-资产价格的增加又进一步刺激借贷量。

某一时期社会能生产商品数量是有限的,货币量增加必然表现为资产价格提高。如果河友比如“让领导先走”生活在这个“经济繁荣”时期,可能1小时就能挣到1美元,同时花1美元才能买到一个橘子。由于GDP=新增商品数量X价格,数量价格双涨必然导致GDP大幅增加。

但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虚拟资产,涨价这玩意儿就是击鼓传花,终归会在最后一棒手上传不下去。接最后一棒者必然债务违约,银行开始收紧贷款,货币量减少导致资产价格全面下跌,抵押物的贬值导致银行恐慌性收紧贷款。于是商品价格一泻千里-生产厂家纷纷减产-工人失业-需求减少-商品价格继续下跌。由于GDP=新增商品数量X价格,因此表现在GDP上就是大幅下降。

⑵.债务抑制消费。我们假设河友“让领导先走”在“经济繁荣”期买橘子的1美元是借来的。现在由于银行贷款收缩,资产价格全线下跌(当然也包括劳动力价格),“让领导先走”原本只用1个小时劳动就能赚到1美元还债,但现在也许需要劳动2-3个小时。无疑“让领导先走”的劳动力价格下跌导致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还债,之后才有心思消费新的橘子。这种消费抑制等同于:需求减少-商品价格下跌-生产收缩-工人失业劳动力价格下降-需求进一步减少。

就如同资产价格上涨是击鼓传花,资产价格下跌时也有人抄底。无论是政治考量还是投机考虑,结果就是:投放货币量大量增加-产品价格上涨-产能恢复或扩张,社会终归会向当期应有生产力靠拢。

结论:我们假设当前社会生产力为P,平均增长率为X,新增财富量为W,即W=P*(1+X)^n。如果我们鼓励消费且逼近而不超过W,就能最大效率的发挥当期最大生产力,社会财富最大化。如果消费超过W,必然盲目推高资产价格,就会在接下来的债务抑制消费期里长时间使社会新增财富低于W。

因此鼓励消费并不是什么“收刮民脂民膏”,“贫困化”。事实上只要国家生产力在发展国民就不可能比原来更贫困。保持适度的消费刺激才能使得当期国民财富得到应有的最大化。

5.虽然我觉得对什么是“财富”的解释已足够充分,但看起来小农经济思维确实贻害深远,换个角度看则是中国社会的变化真是巨大而迅速。

①.货币有储存财富的功能。

在古代,由于金银本身的稀缺以及铜铁的易腐蚀导致货币数量很难提高。一个依赖现金支付的社会在日常交易流通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现金数量,相当于今天的M0。如果设现金总量为S,那么可供金融机构--例如钱庄,周转的现金C=S-M0。就算没有央行规定,不想死得不明不白的存款机构也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准备金防止挤兑,比如30%。那么钱庄总共能开出的银票(对钱庄的债权)D=C+C/30%。

很显然,这只是理想状况,事实上古代金融体系并不发达,这个D只能是M0的很小一部分,不像今天D等于M0的18.5倍。

长期的货币缺失导致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抑制,但人口和需求的增长不得不加大满足基本需求商品的生产。换句话说就是顶着通缩搞生产,生活惨不惨,效率低不低你们自己想想。

那么对于货币持有者而言,商品价格=货币数量/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下跌等效于货币价值的提高。因此储藏货币是古代人民一大爱好,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又反过来进一步压低商品价格。

说实话,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双输局面,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居民储蓄率世界第一。真心不是什么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又或体制问题导致保障困难给自己留条后路,而是社会发展太快凸显出的小农经济遗毒残留。

②.今天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今天的货币与其说是财富贮藏手段,更像是社会生产财富的驱动器。

今天还会有人像古人那样把赚得的货币放家里埋起来的吗?真有那只能说智商问题。智力正常的人不说用钱去投资至少也会知道存银行吃利息。一旦存进银行,银行就会以之作为准备金贷出5倍的贷款(目前准本金率是20%),你不用自然有人用。

大量的需求催生大量的贷款用作投资以制造财富,大量的新增货币又应对新增的财富。前面说过了,杀头生意有人做,赔本买卖没人干。没人会加大生产价格下跌的商品,除非政府给生产者提供补贴。否则偶尔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下跌必然会通过减产弥补回来,再不然就停产走人。因此长期看来通胀是无法回避的趋势。

还想着纸币埋在地里等自然升值?通缩的社会就是你们想要的?

③.社会财富分配

一个正常社会就会有贫富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无论打着多么靓丽的旗号硬搞平均大锅饭等待这个社会的只能是死亡。

为什么统计显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近100年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社会财富越来越多,自由竞争的马太效应必然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但文章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市场经济是靠需求驱动的,资源限制确实有但还足够人类挥霍。

如果需求疲软必然导致GDP滑坡,因为富人们财富再多也消耗不了几百、几千、几万人的商品。无论穷人也罢富人也好,总不至于社会财富越多生活越差吧?

所以别只记得自己花的,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别人花的。过度消费固然要不得,但适度增加消费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庄汀2,forger,鳕鱼邪恶,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