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翻译】气候变化的证据和原因 -- yuwei2341

共:💬25 🌺1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只能说这个NSF的人说的这句话不靠谱

水汽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现在能称为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的,都是有水汽的。

我很好奇这个NSF的人是谁。他所指的模式是什么(NSF是给大家发钱的地方而已,这个人所在的学校/机构是什么?)

确实有人用很简化的“干”模式,不过大多用来研究大气动力的。我看到的关于全球变暖的研究,包括IPCC/CMIP5的模拟,没有用它。

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升温,依据基本定律是能量守恒和温室气体吸收红外辐射(类比微波炉加热原理)。用一个简单能量平衡模型(Energy Balance Model, EBM)就可以解释。确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参数。

事实上,比较早且经典的关于气候对CO2敏感性的文章,The Charney Report(可以直接google,有pdf下载),发表在1979年。里边给出CO2加倍后全球平均升温的估计是3°C +- 1.5 °C。我没有通读这篇文章,但79年的模式可以想象有多简陋(也许就是个EBM)。但如今各种精细的模式模拟到的结果和它基本一致,只是置信区间更窄了些而已。原因就是这个结果是有基本物理定律限制的,不会差到哪里去。

模式不断加入参数,只不过试图更准确些;对其他量比如降雨,或者对小的区域,模拟更好一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确实会用不同的参数,并且根据观测来调整,而目的是使模式对关心的量或区域模拟更准确,从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一个对中国气候模拟好的模式,很可能对欧洲模拟不好,这主要就是参数选择的原因。但无论如何选择,它们对全球平均温度模拟的影响是极小的。

所以套用老话,严格的说,"all models are wrong";但是对具体的目的" some models are useful"。而对全球平均温度的模拟来说,考虑了基本物理规律的模式还是靠谱的

通宝推:北纬42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