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发展目标的观察与思考(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 陈经

共:💬563 🌺4937 🌵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家园 教育(医疗我还得查查)6、70年代,国家的财政投入并不高

教育(医疗我还得查查)6、70年代,国家的财政投入并不高,

而且比例还有倒退,这个数据我好像在河里贴过,得找找。尤其是农村,主要都推给农民自己办,农民本来就甚穷,还要自己掏钱,投入不够,这办学的标准只能向下放低。

有人说6、70年代,中学生数量大增,但是在中央动员办学校的政治压力下,而且办学标准低的情况下,数量增多没什么奇怪的。

所以后来改开分田后的几年,入学率就下降。不是农民愚昧,相反农民很有理性,饭都吃不抱,当时上学无非是为了招工参军考大学所需的文凭和表现,但这些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只有优秀的孩子才能有些机会,但如果孩子在小学就成绩平平,就是平常人,上述的那些好事没什么指望,那还上什么学,种地基本都一样,多帮家里干些活才是真的。

你所说的“二元经济水密舱”,咱们就不追究我朝前30年的政策本来就强化了城乡差别,是一个不平等的政策。面对现时,可能唯一的好处,就是能给农民一个念想,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二元经济并不是效率高的制度,也是难以与现代社会相容的,变革是必须的,只不过手法应平稳些。

你所说的“资本增值同时农村破产,贫民窟膨胀……”,这并没有必然的逻辑,以东亚的例子来看,都不是大问题。在20年前,让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中来回跑,或许还有一定的理由,当时整个社会的总财富也支撑他们体面的定局城市,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农民工已经具备了在城市生存的技能,而且也少有人打算回家种地,这就是城镇化的需求。同时我国人力成本和农地的潜在成本已经上来了,再像以前每家一小块地的方式,农产品的价格永远也降不下来(现在我国的粮价比美国贵得多)。长期保持这个二元经济,我国不仅工商业搞不好,农业也搞不好,国民的生活质量也高不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