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俺滴读书心得] 一、怀疑,习惯和道德 -- 有点搞笑

共:💬32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俺滴读书心得] 二、人与猴子

上一篇里东拉西扯的主要意思就是道德来自于习惯,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那个猴子的实验不。

猴子与社会

外链出处

下面摘录一段。

-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

一旦侦测到有猴右?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士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 ^O^)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呵呵,不知道大家读到这一段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反正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搞笑,但又似乎有那么点道理。

现在想来,这么一个所谓的道德其实是人为的实验规则所造成的,即,侦测到猴子要去拿香蕉时的自动淋水控制,姑且我们称之为“上帝之手”,还可以称之为“真主之手”、“佛祖之手” . . 等等,只要自己喜欢。猴子们基于自身利害计算得出的结果:猴扁欲动香蕉的猴子要比被淋湿来得划算。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如同前面提到的,习惯的好处多多,我们天天在享受习惯带来的好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习惯带来的坏处,只是我们常常不自知而已。

这样的推断建立在这么一种假设上:天气一直都比较冷,被水淋湿是很不划算的,作为一种实验规则来讲是不难实现的。我们还要看到,这样的一个道德在成为习惯之前,还是经过了第一批猴子们的一番利害计算的。但对于第二批以后的猴子们呢?显然它们的利害计算过程跟第一批是不一样的,它们并没有被水淋湿的经历,只有欲动香蕉而被扁的痛苦经历,其计算过程是:参与猴扁欲动香蕉的猴子是以往被扁经历的合理补偿,或者说仿效其他猴子的行为是划算的。同样的,时间长了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实验人员关闭了那套淋水自控装置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虽然原文中没有提到这种情况,但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一个道德还是会因惯性而持续下去,直到某一天一只爱胡思乱想的猴子首先说到,“Hi,哥们,偶认为动香蕉不应该被扁。” 不难猜想其他猴子们的第一反应,“KAO,无耻啊,居然想动香蕉,XD们,扁之!!”^_^ 有时我就在想,如果不幸地沦为这些猴子中的一员,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我们的选择是否就一定能比它们高明呢?请想像一下,这里的“香蕉”这个名词还可以用其他很多事物来替换。

我前面提到的“道德来自于习惯”推断是基于这么一个现实: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跟你我一样的自私自利的普通人,其为人处事的方法是实用的趋利避害原则。

那么为什么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而不是无私利他的呢?现在我们知道,人类起源于动物,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进化到今天的这么一个状态,早期的人类往往要独自搏击恶劣的自然环境,凡事皆为自己考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否则将会遭到“适者生存”自然法则的无情淘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一个由散居向群居变化的漫长过程,同时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相互之间依存度的提高,人类自私自利思维模式的绝对性也在逐渐淡化,为他人考虑的时候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但直到今天的文明程度,相对于大自然的威力人的作用还是很小的,自私自利的思维模式仍旧占着主导地位,或者说是本能(尽管人们往往不愿承认这一点)。

那么人类进化的动力何在?或者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现在大家都知道,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劳动促进了大脑思考,脑容量的增加又反过来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即,生产力的提高,这样的一个正循环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且还是一个加速的过程。

现在可以说,支配人类自身行为的主要因素,除了习惯,还有思考,相辅相成,当然还有情绪,甚至还有无意识的。习惯的好处在于节省脑细胞的死亡、提高效率,那么思考的好处就在于找出相悖于上帝之手的那些习惯,如同猴子实验中关闭自动淋水装置后(实验规则或者说上帝之手改变了)质疑“猴扁动香蕉的猴子”道德的第一只猴子的思考一样。不幸的是,这样的思考往往不容于主流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异端了。

现在可以大致划分人们进行利害计算的类型了,主要有:

1. 直接计算:如同猴子实验中第一批猴子们的计算,应该等同于人类的思考,更进一步的,那就是跟关闭自动淋水装置后质疑“猴扁动香蕉的猴子”道德的第一只猴子一样的独立思考了;

2. 间接计算:如同猴子实验中第二批以后猴子们的计算,基于自身曾经同样被扁痛苦经历的一种仿效型计算。另外,我们敬仰某个人身上的一些美德,以此为榜样,那么潜意识中就会计算出仿效这个人身上的美德比不仿效的好处要大,也是一种间接计算;

3. 当然也有不愿意进行计算的,那就是从众心理,更甚一些就是盲从了;

4. 还有无法进行计算的,比如梦游。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计算都是第2、3种,而其中又有绝大多数的计算因为是重复性计算最终也就成为了习惯,这就是我们道德观的由来,本质上与猴子实验中道德的起源没什么两样。

那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回答是:无他,习惯而已,而且大多数时候这样的习惯于我们好处多多。但这并非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如果当初造物主制定的实验规则(我们的上帝之手)是婴儿生下即被抛弃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呢?自然界的动物里不乏这样的现象,还有比如雌雄交配后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吞噬(好像是母蜘蛛吃掉公蜘蛛:D),都只是自然法则而已,无所谓对错善恶。别忘了,人类也是动物中的一员,只是暂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一员,但与大自然比起来还是渺小的一员。

正如猴子实验的规则可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提高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上帝之手的变化,与之适应的人类的道德观,或者说习惯也要有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而只有相对的真理”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还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冲突和战争往往要杀掉俘虏,因为多余的人口威胁到了口粮的争夺,只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一种观念而已,也就是说,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杀俘是道德的,不杀俘反而是不道德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保留俘虏比杀俘更有利可图时,人类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再以后进入封建社会亦是对于生产力水平变化(或者叫上帝之手变化的一种类型)的适应而已。(参阅《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所以我们现在常说,按照后人的眼光来评价古人行为的道德标准是不合理的,可笑的,那么同样也可以说,以现在人类的道德观,或者习惯,来评价猴子们的道德也不见得就是合理的(合逻辑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