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华民国的统序和顺承(1)-革命先行古惑仔 -- 龙眼

共:💬259 🌺1399 🌵2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民国统序(8)-打响武昌首义前三枪的倒霉小兵

本文应该是龙眼在放假以前奉献给大家的最后一篇杂文了,以此缅怀很多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甚至是决定性贡献的无名小卒们。

前面龙眼刚刚讲到四川袍哥在辛亥革命中起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而是过去无论是国党还是共党都在历史宣传上大书而特书武昌起义,却长期忽视四川袍哥和他们发动的保路同志军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如果让龙眼评判,应该说四川袍哥起义和武昌起义是砍翻清廷的连环双斧,四川起义是左手斧头,武昌起义是右手斧头,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是四川起义调动了清廷的六省联军由端方指挥向四川开拔,使得武昌空虚,新军留守部队得以发难。这个起事的时机是非常好的,正好是在端方率领的六省联军走到中途的时候发难了,不早不晚正合好。否则,或早,或晚都可能让辛亥革命难以成功。

如果武昌起义发动早了,四川那边的袍哥们还没起事,湖北清军的兵力不空虚,恐怕武昌新军很快就会被镇压。而要是武昌发动晚了也很微妙。端方作为满族旗人,为人却是比较开明和通达的,又一直与汉人各阶层十分亲善,于是很得汉族上流人士的好感,他对四川保路运动是主抚不主剿的,这一点与那个汉族血统却入旗抬籍,拼命表现要当好走狗的屠夫赵尔丰对比十分强烈,所以很多四川的立宪派人士是十分欢迎端方的。而四川人包括川版古惑仔都有吃软不吃硬的脾气,如果端方他们来了好生安抚,暂停铁路国有,再把屠杀人民的赵尔丰查办,给88平反(说串了),估计立宪派首先就软了,而财东一撤,古惑仔也就见好就收了。这时武昌再发生起义,端方的六省联军顺江而下,与冯国璋的北洋军两路夹攻武汉,即便是后来北洋军首鼠两端,端方那边照样有平定起义的可能。但实际的过程却是清朝气数当尽,孙党霉运到头,就在端方部队走到半途的时候,武昌起义在仓促中突然爆发了,端方兄弟被哗变士兵杀掉,南方就再没有可以与革命军对抗的主力清军了。

说到武昌起义的曲折过程,书中的、网上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各种版本的详细介绍,龙眼不必充当搬运工来鹦鹉学舌。如果各位大侠时间有限,日理万机,不妨看看成龙版的电影《辛亥革命》,虽然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复杂的过程在电影中被连接得很生硬,但起义发动的主要环节都讲到了,在这一点上远比同一时期播放的电视剧《辛亥革命》要详细。但即便如此,该电影还是错过了最最关键的一个细节:到底是谁开的武昌起义第一枪,以及如何开的起义第一枪。

前面在讨论四川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时,多数人认为武昌起义更有组织,而四川保路起义缺乏有效组织。这在宏观看和前期看也许正确,但越到起义爆发前的关头,越是正好相反的情况:袍哥人家靠自己传承百年的堂口黑社会体系把起义和战斗组织得井井有条,几路大军有条不紊,各路老大各司其职,也就好比一次超大规模的黑帮火拼,驾擒就熟。而武昌起义越是到最后关头越是混乱不堪,指挥机关不是被端就是被抄,领导人士不是被抓被杀就是跑路住院,最后仓促发动起义的其实是一群失去首脑的,被革命精神感染的普通士兵。

作为当时起义的实际指挥的熊秉坤,当时的军职是清军正目,查了查,也就相当于一个班长,上士军衔。但他在第一枪打响时根本就不在事发现场: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后队营房二层的五棚宿舍。而他的革命同志,另一个起义的实际指挥-金兆龙也是一个正目-五棚正目,不过是又一个上士班长。但他也无法开起义第一枪,因为就在他在营房里擦枪做准备时,被巡营的反动小军官-排长陶启胜(有叫陶启圣)带着两个护兵给发现了,于是两人说翻,金班长刚要开枪却被陶排长上前抢到手里,于是两人扭打滚到了地上。这时更加危急的是,陶身边还有两个护兵,而楼下还有其他好几名负责巡营的反动军官,他们早就被张彪布置,准备随时弹压任何可能的异动。

说来推翻满清的革命运动真是够艰难而蹉跎的,自孙文在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失败以来,各路革命党人发动了大大小小十几次起义,都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干脆还没来得及下半点雨就叫人家把云彩给赶散了,搞到最后连孙文都有些没了底气,准备要做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打算了,这就有了在武昌起义前,孙文正在美国某城市打工赚外快的传言。

而武昌起义的准备过程几乎就是孙文闹革命十几年的浓缩翻版,甚至很有些周星驰版黑色幽默的苦涩,准备了半天,就在即将发动起义的前期,意外爆炸导致总部机关被端,结果首脑跑散,名册、旗帜、计划全都暴露。而就在几个兵头商量好以三枪为号仓促起义的时候,又一次暴露目标,连个兵头首脑都要被擒了,眼看起义就要彻底失败,革命党人的倒霉命运看来还要继续。

可就在这个千年历史能否发生转折的重要关头,一个无名小卒挺身而出,奋起而击,推动了历史的沉重车轮从停滞走向前进。

此人叫程正瀛,字定国,是工程八营的普通大头兵,那时26岁。当时的金兆龙与陶启胜厮打滚倒在地上,陶的两个护兵马上就要上手帮陶,金眼看就要寡不敌众,于是放声高呼:“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龙眼很难想象一个湖北的丘八大兵在生命如此危急的时候还能这么文邹邹地臭拽,要是龙眼(正牌大学加研究生毕业的小知识分子)到了如此千钧一发的地步,早就对战友用上国骂了:“泥马快上啊” 龙眼一直想不通,一个在地上和残敌滚打的大兵如何还能在垂危关头发此长串文言?估计金上士是参加‘文学社’那一派革命组织的,而且是文学社的积极分子,很有文学修养,都快完蛋了还拽呢。

听到金兆龙文邹邹的呼救,程正瀛首先挺身而出,或者说早就要挺身而出了,只是刚才不知如何下手,他和陶身边的两个护兵一样发了一会儿呆,因为这时的金和陶两个人是一边夺枪,一边滚在一起的,外人要是拿枪射击,很可能误伤同伴,而被夺的步枪也随时会走火伤人,如何插手救援是个问题。但程正瀛比陶的那两个护兵更早脱离发呆状态,因为他已经想好应该怎么出手救援同志了,程并没有举枪瞄准,象成龙版的电影里表现的那样,而是抡起自己步枪的枪托猛砸陶排长的脑袋,把陶砸得头破血流,只好抱头鼠窜,然后程正瀛才向陶射击,击中陶的腹部,导致陶在逃跑后死于家中,这就是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来历。

但这还没有完,危机并没有解除,而是更急危机了,因为营房楼下在四处巡视的其他几个反动军官听到了枪声,就立刻提着手枪冲向这边。军官们的手枪是连发而无须上膛的,而汉阳造步枪不是AK47,打完一枪后,要拉拴退膛、退弹壳、上膛、闭锁、再瞄准,然后才能再次射击,其复杂动作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见电影《1942》里那个地主儿子拿步枪连续射杀饥民的场面,基本是两手都要连续不停地做熟练动作,但地主儿子是抵近射击,不用太瞄准。要想连续地准确射击中远距离目标,步枪的使用者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术,否则就是被几个拿粪叉子的人围住,都休想活命。

近距离交锋,手枪要比步枪占优得多,只要连续扣动扳机,单手就能瞄准射击。二战中的日军的步枪射击和拼刺技术多么突出,大家都知道吧,但据说和美军近距离交锋,特别是和美军军官交锋却讨不到便宜,因为人家有手枪,靠近了就一枪一个,步枪拼刺再牛也不是小手枪的对手,靠近就完了,必须把拿手枪的对手解决在一定距离之外。

这个时候,列兵程正瀛表现出了极其优秀的单兵素质,他是连发三枪,弹无虚发,一枪干掉逃跑的陶启胜,又两枪干掉另外两个提着手枪,冲在最前面的反动军官,弹无虚发,一枪一个,跟猎人打火鸡相仿。于是其他的反对军官立刻就被吓呆了,然后夺路而逃,怕当被打的下一只火鸡。虽然知道汉阳造里只能装五发子弹,程的枪里就剩一、两发了,但小李飞刀哪怕手里只有一把飞刀,别人也不敢往上冲,因为人人都知道‘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谁会第一个上去送死呢?

于是正是军事尖兵程正瀛的连发三枪拯救了革命于即倒,稳定了危机的局势,同时那三枪又与熊秉坤他们实现约定好的三枪为号的起义信号相符,于是缓过劲来的其他士兵一起发难,武昌起义的号角终于吹响了,清廷这棵两百多年的老树终于被伐倒了,历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终于被推翻了,这一切的实现能没有这位普通列兵的伟大功劳吗?

但实在可惜,这位叫程正瀛或程定国的优秀尖兵的下场却十分悲惨,被政治对手贾正魁在1916年给沉江杀害了,有传说是因为他后来投靠袁世凯镇压革命,也有说就是政见不合,总之,他的下场很惨、很倒霉。但抛开他以后的历史功罪不谈,就武昌首义的关键作用而言,这名普通小兵的历史功劳是不应该被忘记和被忽视的,更不应该与他人的功劳合并而被抹杀。

<iframe width="420" height="315" src="//www.youtube.com/embed/ahaAhIOHCaA"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通宝推:水过云飞,mezhan,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