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共:💬215 🌺13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们都是机器人(10)

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新知。

保持学习的状态需要三大要素,其一,好奇心,譬如大部分孩子学了0—9就会自然追问9后面是什么;其二,压力。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人有天然的惰性,好奇心并不能让人走得太远。此外,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好奇心也总是被有意无意打断,譬如当孩子提问时,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以后你会学到的”。因此,适当的压力是不可或缺的。其三,奖励。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连一点点进步都没有的情形中,就此放弃的可能将变得极大。奖励有时以物质的形式出现,譬如发明了一张弓,可以远距离射死野兽,有时又以精神的形式出现,譬如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之后手舞足蹈。尽管人们认为走得最远的人往往具备坚韧不拔精神,但毅力只是获得奖励的手段之一——有时候奖励来得不是那么快。

好奇心、压力、奖励三点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缺一不可,但在各人身上却有不同的侧重。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好奇心不是问题,长辈的奖励手段也是相对丰富的,而缺乏必要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自己会去专研如何钻木取火。因此,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迫进行学习的。正因为如此,孩子的好奇心打了折扣,表现出来就是学习动力不足。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抽走压力或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而是尽可能的保住孩子剩余的好奇心,当孩子在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知识时,他们偶然间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极其珍贵的,身为家长和老师,既不能轻易的告之答案,也不能草率的将其打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家长和老师做出了种种努力,孩子身上的好奇心始终都有很大的可能不能放到“正事”上来。

在好奇心和压力都不足以支撑孩子以最大的热情来学习时,奖励就成了最重要的突破点,而最好的奖励则来自于自我。当人在练习打球时,如果落点远了,那么下次劲使小点,如果落点近了,那么下次劲使大点,人总是通过这种调整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以鼓舞士气,挑战下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进行课堂学习时也是这样,上一次错了三道题,下一次错两道,进步就是最好的奖励。但显然,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像是搭积木,原则上得按自然发展的顺序一块一块来搭,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人所学到的知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乱序,这会让人在学习更高阶的知识时遇到很大的麻烦,于是不得不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这些知识刻在脑海中,从而将自身陷入知识僵化,不能灵活应用的困境。显然,如此一来,所能得到的奖励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人学到的知识,最开始像一堆玩具,到后来则会有服装、用具等等,越来越多,如果不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那么需要某个东西时就会找不到——有时候就干脆忘了曾经拥有,需要某项知识来解决问题则无法提取,而解决不了问题,自然就无法获得自我奖励。

这两个问题对人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必须加以重视,否则人会越来越厌学,乃至发展到最后会认为学习是一种痛苦,终身不再进行主动学习。

如何来克服这两个问题呢?答案也许有很多,譬如重新编写一套合乎自然规律的教材,但基于现实,我以为,最有效的手段是总结。通过总结,理顺所学知识,用逻辑的红线将这些知识的碎片编织成网。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比赛背棋局,双方各看5秒后盖上棋盘进行复盘,高手的成绩远优于新手。但如果所背棋局是随机布子,那么双方的记忆力则处于同一水平。类似性质的实验进行了多次,结果都一样。这说明,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并不完全是因为专家掌握的知识要多一些,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专家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需要什么就提取什么,条件是什么就提取什么,而组织这些知识的工具就是“逻辑”。并且,既然是网,那么就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联系,在进行总结时,就有必要有目的将不同科目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组织到一起。曾子说,一日当三省,我们做不到,就一日一省,一省也做不到,就三日一省,还是做不到就一月一省,省总比不省的好。而仅仅是写流水账般的自省还远远不够,省的目的为了让知识变得有组织,省的手段是顺着逻辑这根藤摸到知识这个瓜。如此,知识才会有组织,知识才能内化,知识才能灵活应用。

通宝推:看树的老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