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林总的庐山 (前传)建国后的林总之开国政坛架构A -- 史文恭
整个分析是按照建国初毛刘存在严重分歧的判断来架构的,结果那几年的历史,尤其是高饶事件被解读成一片迷雾,让人昭昭复昏昏。
这种分析思路倒不是小史的个人创造,而是最近十多年来的流行看法,特别也是一些左派和右派很少有的一个共识看法。我认为,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建国初毛刘之间的意见差异,只是同事之间的正常工作分歧,这种分歧并没有成为影响毛政治权力安排的重要因素,更没有到了毛要重新考虑接班人的地步。
略举几个证据。
一、毛刘关于剥削有功的分歧并不像后来宣传的那样重要。
文革中曾大批刘解放初的剥削有功论,给人感觉毛刘一建国就分道扬镳了。但实际上刘在天津的这番讲话,是根据自己对毛的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而作出的,在他本人来说是紧跟毛思想的。在毛后来谈要限制私人资本搞社会主义后,刘就立即领会并改口,跟上了毛的新思路。这只是认识上的时间差别,并不是毛刘要各走各路。
刘改口很快,所以刘这段讲话在党内没有什么大影响。但高岗在得到了刘天津讲话的油印件后,如获至宝,贴身放着,一有机会就掏给别的领导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党内其他高级领导多不知道刘曾经有过这个讲话,也可以推测毛对刘的天津讲话并不特别在意——如果特别重视此问题,毛必定要在党内高干中敲打的。
二、毛53年让高岗秘密调查刘在满洲被捕的档案以抓把柄之事应该并不存在。
高的秘书和时任东北局秘书长张秀山是此说的主要源头,但高的秘书当时并不知情,只是后来有所耳闻,而张则是当事人。张秀山说他得到高指示后决定采用全面清查敌伪档案的方法以避嫌而暗中调查刘少奇被捕情况,但据当时负责查档案的组织部长郭峰回忆,东北清查敌伪档案是因为驻苏参赞叛逃而从52年中就已经开始,并不是53年开始的。他本人从未得到过调查刘少奇的指示,另外,他作为直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不可能存在瞒过他而另搞暗中调查的可能。顺便说一下,张秀山的说法来自张去世后的家属整理稿,郭峰表示了强烈不满,因为张去世前给郭峰看过的回忆原稿并无相关内容。在郭峰的反对下,张的家属把原文中的“郭峰知情”改为了“郭峰不知情”。
不过查档过程跟刘少奇倒是确实发生了关系。查档中发现了一份揭发30年代满洲省委书记刘少X问题的材料,基层审档人员认为此刘是刘少奇,事关重大要求向上汇报,被郭峰否定。此人于是越级上报材料给东北局。后经查明,此刘并非刘少奇,只是名字近似而且正好在刘少奇之后继任满洲省委书记。材料所涉之事也只是一般工作问题,与叛变无干。其实,刘少奇任满洲书记时用的不是“刘少奇”之名,而是赵之启,基层审查者纯属误打误撞。
我推测,很可能是东北局接到基层审档人员的汇报后上报了毛(高岗肯定很乐意汇报这个情况),毛指示查清楚情况,后来被讹传为毛让高岗秘密调查刘被捕情况。
三、最根本否定毛刘建国初存在严重矛盾的是毛自己的言行。
毛退二线是自己的个人决定,受到了党内外的集体反对,毛如果在此之前就对刘有戒心,何必提出退二线之论,又何必放弃国家主席职务,让聚光灯打在刘身上?对照下一个接班人林彪,就更清楚了。毛在对林彪产生疑虑后,立即对林提出的军队“缔造”和“指挥”二分论大为不满,并且为了防止林彪得到国家主席职务,坚持修改宪法取消国家主席职位——防范多严密。
我的看法是毛刘在七千人大会产生重大分歧,四清时彻底决裂。建国初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不能作为毛刘矛盾的依据,更不能以此为出发点解读建国初的历史事件。
而高岗的问题就在于他跟小史一样夸大了毛刘这时期的分歧,试图借此在党内重新分配权力,触怒了包括毛在内高层多数人,因此而倒霉。这样看待高饶事件,就发现所谓高饶事件的迷雾并不存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林总的庐山 (前传)建国后的林总之开国政坛架构A 112 史文恭 字3460 2014-09-14 12:38:23
🙂【原创】建国后的林总之开国政坛架构B “削藩”还是“勤王 87 史文恭 字5284 2014-09-25 13:04:35
🙂还是太幼稚了啊。。。。 林风清逸 字34 2014-09-30 02:49:57
🙂我认为小史同学这段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恐怕是不对的。
🙂还可以多想想 3 东海后学 字1836 2017-04-07 03:50:58
🙂查秘密档案的猜想可能成立,但本篇立论不成立 7 zirun99 字332 2014-10-01 18:04:28
🙂有道理,不过刘在认识上与毛不合拍,当远早于七千人大会 4 文化体制 字132 2014-09-30 04:24:38
🙂孤证不立! 3 老老狐狸 字85 2014-09-29 21: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