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最近看到的笑话之四 -- 钛豌豆

共:💬4005 🌺35933 🌵1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花!
家园 如果多数文献都已经整理翻译了出来,那当然不构成障碍。

鲁迅当年在香港的《无声的中国》演讲里就提到,古文中有好东西,也可以译出来。但是前提是必须先译出来。

如果出了现在标点本,乃至注释,简体 横排版,那问题倒确实不大,只不过有大量的文献都还是没有现在的标点,没有注释的状态。

问题不于是否经过简化,而是包含了文献信息量大小。在宋代印刷术推广以前的文字,信息量不大,看秦晖的超星视频,记不清哪一部了,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从历史书里集出来了,那时根本没有这类专门的集子。

宋代以后印刷术推广,出版业发达了,书籍才大增的。也是看超星莫砺锋先生讲唐宋文学的视频讲课,指杜甫以“读书破万卷”自诩,这在宋代已经不稀奇了,宋代出名的学者,个个破万卷。原因就是宋代以后书比以前多得多了。

从文明史社会阶段上分析,中国从春秋末初税亩法定土地私有制标志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瓦解,转向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直到隋唐都还是以陆路国际市场为主。就是宋代开始才兴起远洋海外贸易,前资本主义到了海路国际市场阶段,这是商业资本进化成工业资本的条件,宋代时的状态是和阿拉伯人对接了半个地球,到了明代,加上新兴的荷兰人三方一对接才形成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世界市场。也就是说,只有宋代和明代才打开了通向工业社会的通道,操作系统软件才达到了工业文明的版本的高度。就是包含信息量最大的文献,才是最有价值的文献。历史区还经常有些人扯淡什么汉唐扩张,不是只有陆路扩张才是扩张的,海路扩张效率远远超过陆路,抢到工业资本主义先手的英国地盘不过区区三个岛,何况到了工业社会,势力范围早就不是按领土划分的了。领土思维说不好听一些是中古蒙昧思维的残余,这些思维沉渣泛起可以说是思维水平退化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前,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是吗??“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间跨度太大了,有几千年呢,究竟指哪一段时间??

我前阵子在图书馆听过一堂徐健顺老师讲吟诵的讲座,他们有一批人向全国接受过古代模式吟诵教育最起码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抢救了几年吟诵以后,得出结论,古代的吟诵是有统一的标准规则的,同时也摸到了一些古代教育的统一规律和特点,在现场散发《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资料,我回来了以后网上搜了一搜,网上也有这份资料,比如这里外链出处

其中有一段: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 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 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

先说识字。

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馆解决识字问题的。进了学馆,先生不管识字,就是没有识字课的专门内容。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是,没有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以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

[URL=][/URL]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做采录的,采录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献为证。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编有《不二字》这样的书,就是识字课本,把蒙学中重复出现的字去掉,剩下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共是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是只学三百千的,还会学点别的,声律启蒙啊,千家诗啊,于是识字量就过三千了,经常能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的父亲老关先生,是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学习,很明确。他流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回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很认真地数自己认得多少字,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做了新四军的情报员。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 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是他从六岁就自由阅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减负,要减成1500字。到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

看到了这些资料以后,我就对那些拿到一两年的统计资料,就指大时间跨度的“新中国成立以前”怎么怎么样的说法都觉得非常怀疑了。

知识的普及上,技术和社会条件无非两点,第一就是印刷术的推广,第二是社会组织。这两点都是在宋代开始就解决了,印刷术已经是基础知识了,关于社会组织,我也在天涯上见过两个贴子介绍:外链出处《中国传统与社会自治

外链出处《中国公民社会---乡约共同体》

我这个贴子里说的有关简化的观点,其实基本上出自这个贴子:外链出处《看来新中国推行简化字确实是错误的政策》,这篇博文说的问题内容更广,不仅是文献阅读障碍的问题,还涉及了文言和白话的规范性,表现力等,指近代白话文一流的人都是有非常深厚的古文功底,严格接受古文训练出来的,白话文就是平时说明使用的,根本不必专门教学。还有表现力上,才用了几十年语法分析规范的白话是绝无法和古文相比的,下面的回帖里还引用的搞翻译的傅雷的体会来说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