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于敏如何研究氢弹 -- 鸿乾

共:💬11 🌺1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上一次爆料是2006年《物理》

第35卷、第9期蔡少辉《铭记心底的激情时光》,当年与于敏一起“头脑风暴”的亲历者,回忆1965年底上海“百日会战”突破三相氢航弹优化设计的情况,可与何文衔接共览。

何祚庥的长文涉及核物理的部分基本看不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加深对于敏的认识。

在1960年原子能所二部的‘红专大辩论’和‘拔白旗’的运动中,于敏成为白专道路的一面旗帜而被‘打倒’!

他们批评于敏只抓‘清炖头尾’,而让群众去做什么‘红烧中段’。但是,批判者自己又没有‘本事’去做‘清炖头尾’,(注:‘头’指提出问题,而‘尾’指做出物理结论),至于大量的计算,也就是‘中段’,当然只能是初学者去做!他们能学懂、学会、做计算时不出错误,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搞运动的不愧也是知识分子,只是他们抓住不放、大肆上纲上线的所谓“清炖头尾”,恰恰将于敏的过人之处标而出之,即从纷繁的表象中洞悉物理本质,准确地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早在50年代初,在彭桓武麾下的原子核理论研究组为了解国际核物理研究进展搞调研时,于敏的报告便得到彭的高度评价:“真正钻进去了的只有于敏。”那时,他坦白分析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就是:比较没有条理和不够细心,没能很好地收集和整理数据。后来“反白专”时这些丝毫没沾边,足证于敏自省之余有意识地改进,要么搞运动的认为细枝末节、不值一提。

我曾向于敏同志请教,科学研究的本领是怎样锻炼出来的?他回答说:‘我常常注意观察前辈科学家,如彭桓武,朱洪元等几位的思想方法。’

这里略为何文举证:

张宗燧先生常说“复杂的物质世界,能为理论物理的数学方程表达,无比美妙”,他擅长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张先生身体抱恙后,指导于敏的任务就交给了刚回国的胡宁先生。胡先生无论是授业,还是指导研究都非常强调物理图像和物理概念,同时还有极强的物理直觉。先生讲课尽量避开复杂的公式,而注重思想简洁清晰,一些很难的课程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电动力学,他都非常突出物理本质;

朱洪元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详尽周密的考虑与严谨的治学作风,丰富的学科知识与准确的科学判断,给他的助手及学生很大的影响;

彭桓武先生的治学风格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深入钻研与主动请教并举,深广结合,由简到繁,兼容并蓄;彭先生在科学方法上的特点是:善抓要害、巧用数学、化繁为简、分而制之。

于敏曾精读过梅耶和詹森合写的《原子核壳结构基本理论》。在反反复复的研读中发现,梅耶之所以能创立壳模型理论,除了她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和数学功底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非常重视物理实验。她的壳模型理论正是在分析大量的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于敏感悟到从事物理理论研究,一定要非常重视物理实验,要同时仔细了解相关物理实验的内容,注意和分析相关的物理现象,去伪存真,总结有关的物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一感悟后来几乎成了他从事理论研究的信条,一直贯穿他终身的研究生涯。后来与于敏共事的科技人员,发现他对相关的物理实验总是了如指掌,无不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 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所说:“我所接触的我国理论物理学家中最重视物理实验的人是于敏”,绝非虚言。

于敏天资聪颖无疑,但他更善于发现并学习师友同行之长,兼收并蓄,青出于蓝。

通宝推:mingong,唐家山,jboyin,鸿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