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工智能的突破临界点 -- 达萨

共:💬239 🌺112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学过几个专业,最后一个是法学,第一个是模拟电路。我在这里提并不是因为我想讨论,不想讨论的原因这里说过几次的。我现在在讨论的地方我已经说的很明白。现在走在前面的提出的是去云端,甚至是IT去互联网,所以你说的和我说的已经不是一回事,只是你以为我在说这些。相关的关联性,你可以从你回复的帖子链接部分看,我提到的一些话题。然后你再说这方面的你以为我在说什么。

你提到的部分,实际我一个朋友退役前就在做,时间点是2003。甚至他还在服役时候,他的表妹在欧洲做的博士研究课题也是人工智能的,时间节点是在2005年之前,我至今在网络上看到的开放式讨论还没有触及他们研究的领域。我并不是强调,我很专业或者比你专业。我讨论只是在集合我身边和多在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基于他们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我在这里没有引入的,在茶馆已经在讨论的是,通过视频的声光导引删除或者修改记忆在网络的应用,这是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朋友基于他们研究在去年的进展和我提到的话题。还有,我在茶馆论坛已经提醒,在今年某个特定时间点,有关部门已经做到一个服务器搜索的关键词可以同步检索到关联人的个人征信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你的手机通信记录,QQ 、微信等聊天工具的聊天记录,还可以对应你医保社保记录以及银行消费记录,还能同步处理检索的是交通违章记录个人房产登记。如果你觉得这些很扯,我只是想说今年年初在某个直辖市这样的检索权限全放开已经做到了。还有我能告诉你的,这些我相信信息来源并不是信息来源和我关系很好还因为去年我们这里签署的合同意向就是给某省某部门做同样的事情,在意向签署后不久意向标的后面就加了一个0。这个省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规划范畴,启动这样项目的目的也许对你现在的思考方式很难理解,你看起来也许毫无关联的信息,本身背后针对点之一是舆情分析。其模型是建立在,用动态数据激活近几年的静态数据,形成新的元数据来作为参考依据,而和我们签订意向的部门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是平时都会忘记的那种存在,我这样说不过是你只要是国内的成年人就不可避免在这个部门留下信息记录。曾经和孤舟争论过这样的信息分析应用,会不会起到真实效果,我承认孤舟说的这样的信息分析本身的真实有效有待验证,但是你不可避免会被他产生的影响波及。

这里可以举一个去年的案例,青海省追逃,在湖南抓了错了一个小女孩,羁押了半年,我当时对一起讨论的人说(其中一个就是公安部三所人脸识别技术团队的负责人),我想参与这些并不是我想准确的抓捕人是想尽量避免抓错人,因为那一个可能被抓错的下一个可能就是我。我这里突然添加这一段话,也许你会觉得很突兀。我实际在认同你说的最后一部分。军事需求另外加上政府需求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如果我说了半天,你还不明白我说什么。我去年在茶馆提过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我们个人产生的数据源是有价值的,这些价值在无差别的被大公司拿走形成他们现在的利润来源。而这些大公司你以为是忽悠,你不妨看我又一个案例。当年,美国士兵虚拟训练软件需要更要的样本完善系统,因此导致了游戏三角洲部队的开发。同样,你今天看起来很忽悠的东西,能被持续砸钱有其真实的目的,或者意向清晰的目的。回到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去年炒做的沸沸扬扬的,某体制改革崛起的阿里项目背后就有总参直接背书,不是北斗不是物联网,是今天叫做阿里健康的项目。

我这样说不是在说你批评的不对,我只是在说有些事情不亲身去在圈子里或者项目里经历一次,有时候很难发现我原本想的和实际在发生的并不是契合的。或许我的表达方式和你前一个帖子说回复的连接中,我说我的表达方式固有问题,引起你的批评。我只是在说,我因为我的专业不在数字领域有所长,但是我表达的内容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理解,是那些项目有关的参与者负责人与投资人和我多次讨论触及的内容。我只是觉得,这些内容有必要让更多对此还没有接触的人参与并积极讨论。我也没有说我想说的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觉得讨论本身是有必要的。

还有就和茶馆有人批评我试图把大数据神话一样,类似的批评在前几年就有很多西西河的人批判过我,涉及的话题包括3 D打印与石墨烯还有其他。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讨论中谁对谁错,而是想通过前面的话题引入这样的内容:普通人,有没有能力参与能决定他们生活的各种事物的博弈。简单点说,公众有没有能力介入公共决策,哪怕是作为专业人士的精英人士,他们可以多大程度介入公共事务的讨论,或者说这样的讨论多大程度能影响公共事务的有关进程。我说的大数据,我在茶馆中多次说明,他改变的不是某事某物是改变了我熟悉的一切生产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其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化速率。所以你静态的和我说某事现状如何,那已经不是我的初衷,除非你能准确预计他在未来半年中的进化速度。我也在你回复的帖子说的很清楚,我侧重的是数据化社会崛起后对社会组织的变革。在我看来,这种变革,需要更多人的参与而不是由更少数的人去掌控。对于后者我认为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灾难性的影响。如果你觉得我说了那么多,依旧改变不了你对我文科生的批判。我可以告诉你,我在你回复帖子里提出的关于数据化社会的引导的两个论述,是不专业的。我只告诉你,和我一起推导的人,一个是美国回来的专业人士,现在在国内负责某体制改革的数字化部分,虽然我和他就数字化改革的实践有不小 分歧,但是他的专业性我很敬重。另一个是,在数字化核心领域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现在他负责的项目已经进入到军事演习的对抗阶段,请注意我刚才的表述,他的项目就是你提及的大公司忽悠的范畴,不是从众多普通人拿到的海量数据源,这项目完善需要持续很多年更不要说现在就进入实战阶段。还有一个是我老师,24岁就博士毕业的学霸,在他从事的算法研究领域国内专家不超过40人,甚至他的导师本身就是某个算法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我所做的,不过是把他们在专业领域得到的研究成果,嵌入到法学体系中制度设计的那部分来预判这次改革启动中的社会组织关系调整的对应,或者说获得卡位的优势。我不是说我们做的一定就是对的,但是我想说我这里论述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臆测,形成这些论述合意的人他们在你说的数字领域是有发言权的。如果说因为对我个人的质疑引起对这些论述的批判与批评,这是我个人引起的问题。但是就我的目的而言,如果相关批评能更具体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我很欢迎因为这本身是我想引起讨论的目的:更多人的理性讨论来参与一个已经正在崛起的社会模型的构建。

更具体的讨论,或者所谓我现在很认同的信息同步讨论基本不会在西西河。因为,这不可避免会因为历史原因造成最后的口水仗,我没时间纠缠。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在这样的范畴约束下就数字化社会的崛起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你回复的帖子我已经给了讨论的去住。不好意思了,这回复已经啰嗦了。

通宝推:棋人鲁大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