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工作随笔 一 错误的管理心得 -- beiba

共:💬17 🌺2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道德经》笔记(续)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有悟性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遵循;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嗤之以鼻。如果这种人不嘲笑的话,就够不上是高深的"道"了。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所以古语说:"明此理者,因异于俗人浅识,故似同愚味。循道而行者,因虚心应物,便如同退缩。行于大道,虽然结局能使事遂身安,却自始至终都是谨小慎微,故而若似崎岖。智慧通达者,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心胸宽广坦荡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上德之人行事又似一个小偷不欲为人知,智慧通达之人质朴真诚像玉石一样不变。" 最方正的东西就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 虽隐藏于万物之中,但无法简单的命名。只有遵循"道", 才存在一个完美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果。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循道而生混沌(孤)态,混沌态产生对立态,对立态产生多种状态,万物在多种状态中产生。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者不会顺其自然处事,故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一”指事物始终处于一种状态,不发生变化。不发生变化,人类因而无法对其理解、认知,故“一”也意味着混沌态。“二”指事物包含两种状态,两种状态即互相对立统一,阴阳由此而生。“三”泛指多,即多种状态,事物即在多种状态中产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地穿来穿去。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所以我明白了研究无为之道有多么大的益处。(懂得了道这一自然法则) ,不用说出来也有教育的作用。无为之道的益处,天下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可爱?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但其用处没有一点不方便。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能够胜烦躁,寒冷能够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正道。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既有成见等。持续减少自己主观成见,直到顺其自然没有成见为止。当顺其自然时,就没有不能做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静不扰攘,至于那些政治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常没有个人的意志和恩怨,他们总是把百姓的意志视为自己的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才是善良。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才是诚信。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的心灵都变得混沌、纯朴,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从出生到死。长寿者,有十分之三;短命者,有十分之三;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多。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是道演化了万物,是天地的灵气积畜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是物体表现了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是器物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功用。由此而推,世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天地赋予的灵气。万物对道的法则和天地灵气的崇尚,不是出于一种命令,而是自然界的本性所然。按此理推,既然是道生化了万物,人类智慧又能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使万物生长作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养息延续。创生了万物而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此乃“道”最高境界。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万物是由“道”生,“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既知其根源为“道”,也就可以通过“道”了解天下万物;通过对天下万物的了解,就可以持守大道,以其不会遭到危险。道本无见,道本无听,缄默自守,终身无烦恼、无体劳。驰骋声色而忘返,玩物丧心,则终身不可救了。察看细小便可见大,这才叫明智;守住柔弱便可克刚,这才叫强。用大道的光芒,观照内心的光明,就不会带来灾殃,这就叫做顺其自然的道。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捷径,不走正路。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规范的人,是坚决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己所认识到的道德准则而行事的人,是不会气馁,丧失自信。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竣(血字旁)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好比是才出生、毫无心机的婴儿。马蜂蝎子毒蛇螫不到赤子的生命力,鹰隼猛兽伤害不到赤子的生命力。筋骨柔软然而元气却极为充足,生命的根本很牢固。虽然还不知道两性的媾合是怎么回事时,但生殖器就自然会勃起来。终日啼哭而不嘶哑,因其总是处在自然状态,哭累了自然止息,所以嗓音不会嘶哑。懂得自然而然平衡和谐就懂得事物的常态,懂得事物的常态的就是聪明人。放纵贪欲是取祸的苗头(祥是妖祥之意),斗气争胜是衰落之征兆(强而后衰)。万物发育到最旺盛时,就会走向衰老,就是违背了道的法则,违背大道就会早早消亡。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智慧深澈的人不高谈阔论,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真知。摒弃声色犬马的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消除心灵的纷扰,使心灵纯真质朴;含光敛耀,融于世俗。这即是所谓深奥精微的道理。道,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中,所以才会被人敬重。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谋”来用兵,要以“不扰民”的方式去取天下。这些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呢?请看实例:当天下越多“忌讳”,人民就越来越贫穷。当人们“利器”越多的时候,国家就越来越混乱了。当人们都懂得用“伎俩”(虚伪狡诈)以智取巧的时候,天下怪事奇出。当国家“法律越森严”的时候,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们总是这样认为:“我无为时,民众就自然会实现自我感化,我喜欢安静少动,民众的品行自然会端正,我无事可做时,民众就会自然富裕,我没有欲望,民众就自然会纯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没有繁复的国家政令法规,民风就会淳厚质朴。国家政令法规无所不察,淳朴的民风就会大为减少。灾祸之中滋生着幸福,幸福之中也潜伏着灾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呢,原因在于没有保持中正的地位。中正过度就会发生畸形变化,好事做过了头就会变成坏事。人对于这个道理的迷惑,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保持品行方正而不失棱角,保持清正廉洁而不同流合污,保持正直质朴而不恣意行事,保持明亮光彩而不耀眼夺目。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民众、推行天道没有比收敛精神、积蓄元气更为重要的了。收敛精神、积蓄元气才能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才能不断加深德行修为。具备了深厚的德行修为才能所向无敌;所向无敌才能让对手莫知深浅;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掌握政权;从根本上掌握政权才能保持政权的长治久安。这就叫做根扎得很深、元气积蓄得很厚实,能够长期生存、永久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一个大国就如同烤一锅小鱼,(越是去翻越容易烂) 。凭借自然法则来管理天下,即便有鬼魅,也不会显出灵气来干扰世态。不但鬼魅不出来作怪,而且神灵也不惩罚人。不但神灵不惩罚人,圣人也不干预人们。万物互不相伤,交归于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宝贵它,不善的人也伪装(得道)。美好的语言可以说服人,取得尊贵的官爵,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人群中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纵然有拱抱的宝壁在先,驷马随后的献礼,还不如座而进道。古人为什么贵重道呢?不是说有求的可以得到,有罪的可以幸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一切顺其自然,是以事事无为, 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无形中都做好了,真正的人生,顶天立地的事业,都是在淡然无味的形态中完成的。 

以小观大,以少见多,虽有仇怨也以德报之。

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最简单的着手,做大事,也要由细微的地方开始.

所以真正体道的圣人,不自以为了不起,谦虚容人,故反而能成大事.

审慎小心,不轻易承诺,故能坚守住其诚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经常会陷入失败,遭遇因难.像圣人这样把任何事都当作困难事,小心地去进行,反而不会发生真正的困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用道治国之者,不会要人民以智取巧,而是要人民质朴敦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智巧诡诈太多;所以,以智治国乃国之灾害,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幸福。知道这两种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同,而有所舍取就是一种法则,长久的记住这种法则并且应用这一法则,就可以称为玄妙无上的“德”,即为“玄德”。“玄德”,深远,与常理不同,然而依循它却可以达到天下太平。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百河谷之水归顺之处,是因为它在河水的下游,所以才能成为千百河谷的统帅。

因此,要想作万民之君王,必须在言语上表示谦下,要想站在百姓前面,必须先把自己放在百姓后面。因此,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觉得他是累赘,虽在百姓前面,但百姓不觉他能造成侵害,所以百姓都乐于拥戴他而不讨厌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能表示谦下,甘于落在后面而从不与人争先,因此,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能说我的“道”伟大,好像不能描述。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能描述出来。如果它能描述出来,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仁慈;第二件叫做简单;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大仁慈之心,所以能勇武;简单,所以能广博;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的时代丢弃了仁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简单而追求广博;舍弃退让而求争先,没救了。有大仁慈之心,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牢固。一个人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这即是所谓不争的天德,是借用别人力量成就伟业的谋略,是与自古形成的天下自然规律完全匹配的最高境界。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敢首先发动战争,而宁愿接受战争;我不敢进攻一寸,而宁愿退守一尺。所以如果道路上看不见士兵的行列,人们纷争时捋起袖子不见胳膊,人们的手里拿着东西却不是兵器,到了那时就无敌于天下了。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没有人归从,没有人归从就会丧失天下。所以两军实力相当时,有大仁慈之心的一方会获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言语极易理解,也极易实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我的言语都是有根源的,行动也是有根据的。就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的言语和行动,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跟随我的就更少了。所以圣人外面穿的是粗衣,内心却怀着美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这很高明;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这就成缺点了。因此,圣人没有缺点,这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缺点并当成是缺点,所以就没有缺点了。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自然规律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民常且必畏死,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既然民众不怕死亡的威胁,又怎么能用死亡威胁民众呢?假若能使民众常常畏惧死亡,就对那些为非作歹者执行极刑,哪个还敢犯上作乱呢?假若民众过着寻常的稳定生活,就一定怕死,就常设主宰生杀权的司法机构。若取代司法大权而主宰生杀权,这就如同取代林木工匠去砍伐,这样做很少有不伤手的。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众饥饿是由于上层吃税的人太多,因而饥饿;民众难管是由于上层社会注重自身的政绩有为,因管得太死而导致造反而难以管理;民众轻视死亡是由于上层社会把自身的享受看得重,民众因饥饿而不把死当作一回事。只有不把自己的享受视作首位,这才是比享受更重要的贤明举措。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生之初柔弱似无骨,人到老年骨头僵硬坏死。草木生之时也柔弱,到秋天也枯黄变硬。所以通过对事物的坚强、柔弱便可知它们的发展情况。所以用兵逞强必遭灭亡,树木粗壮必遭砍伐。追求强大是下策,依靠柔弱才是上策。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自然规律,就犹如射箭一样,弓位高了就往下压一压(高者抑之),弓位低了就往上抬一抬(下者举之)。用多余去补不足。天之道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规律),则不是这样。它是损不足去奉多余。什么样的人才能用有余去奉天下呢?唯有有道者。所以圣人虽有成就但不依仗其成就,虽然功成名就但不停留在已有的功名上,不想让众人前面竖立贤名。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大道理听起来像反话一样。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一旦结下深仇大恨,要想和解也必然有积怨,又怎么能达到与人为善的境界呢?所以,圣人(总是在尚未得罪人之前) 采取公允的态度不去责备别人。有智慧的人善于运用契合方式,无智慧的人最易与人分道扬镳。自然界的法则不分亲疏,它总是与善于识道循道的人一起。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想的国家是,民众自治(小国即小政府),人民很少,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精神文化,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所作为但不跟别人争名夺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