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与台湾人做“同胞”是怎样一种体验? -- 卢比扬卡

共:💬342 🌺3948 🌵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好大的题目

可惜我不想写书

我只想说,没什么模式是终极彼岸,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才是不变的真理。

中国建国时采取的土改,计划经济,扶持国有企业等政策,是适应当时的客观需要的。当时我们要消灭地主阶级的食利剥削,要摆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外围地区的地位,要从零开始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尽快补上工业化发展的课,所以我们走过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几十年。然后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改开,重新引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1970年代末的情况是,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明显僵化,国企像个衙门和福利机构,效率低而且对人民的消费需求不能做出有效反应,再不改革中国就会变成大号的古巴。而改开走到今天,贫富差距,腐败,环境等等问题又尖锐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人今天的历史任务。

以上是中国特殊的历史阶段和国情,换到另一个国家就又不合适。比如美国,它从来就没有地主剥削佃农的问题,所以也不需要土改。它已经有了发达的工业社会的组织结构,所以也就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工业体系。所以让美国人接受和理解中国的历史过程是很难的。美国的问题很明显就不能用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意识形态去套。

再比如伊斯兰世界,普遍都是干燥酷热的环境,活命都有难度,什么模式和意识形态能把他们带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多少聪明人都想不出,我也想不出。另外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不是真的能长期持续下去呢?至少从矿物能源的供应上可以说是不能。以后会不会出现能源生产的革命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如果不能的话,工业化社会也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去调整和适应那时的情况,而在工业化阶段人类产生的各种意识形态也将烟消云散。

通宝推: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