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杰

罗伯特.格林堡是一名语言学教授。他的妻子奥纳是一名画家。两个人的乐感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是他们刚刚出世的儿子杰一听到《鹅妈妈歌谣》的唱片就会全神贯注。唱片一停他就哭,父母只得将唱片再播放一遍。两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拉大提琴,三岁的时候就发明了一套自己的音符体系。没过几年他就申请到了朱利亚德学院的奖学金。朱利亚德学院作曲教师萨缪尔.泽曼回忆道:“有这样一个八岁大的男孩子,他不仅会作曲,还能像贝多芬当年那样在你眼前不借助钢琴就写下一首壮丽的奏鸣曲的一多半乐章。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你能做些什么呢?”

十四岁那年,杰在《60分钟》节目上解释道,他的头脑当中总是同时存在着多个频道,将他听到的一切声音都记录了下来。“我的大脑可以同事控制两到三首不同的乐曲。此外我也会同时接收到关于日常生活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频道。我的无意识心智正在以光速发出各种命令。我在作曲的时候能够听到整首乐曲的流畅演奏,就好像这首乐曲已经创作完成了一样。”支持这样一位神童是全天候的工作。“我们必须欠债并且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们想沾儿子的光,”罗伯特对我说。“而是因为这些改变对我们的儿子的福祉、心理健康、自信以及找导师与交朋友的能力至关重要。”

神经科学家南希.安德烈森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很相似,都需要高度借助直觉。创造活动起源自无意识或者类似梦境的精神状态,大脑皮层会在此类状态期间产生新的链接。”杰对于自己作曲过程的描述也印证了这种看法。有人问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他说:“灵感会主动来找我。而且灵感往往喜欢在我最不方便的时候找上门来,比方说在我手头根本没有纸笔、更没有安装着音乐编辑软件的电脑的时候。例如有一次我走路的时候听到了一段由双簧管、巴松管与迪吉里杜管共同演奏的旋律。于是我赶紧回家把这段旋律记了下来。这段旋律还激发了我的进一步创作灵感,所有这些旋律最终将会整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杰十四岁那年与索尼经典公司签了唱片合同。这张《第五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唱片封套上的说明词多少能让人了解一下他那旁逸斜出的思路。“如果不考虑针对终曲的些微技术性修改,幻想曲就是最后完成的乐章;这也是整部作品当中结构最完美的乐章,因为这个乐章遵循一项函数公式:y = 1/x^2。这个函数的图形是X轴与Y轴的渐近线。起初无限接近零却并不是零的函数图像缓慢但稳定地上升,在 x = 1与x = 0的区间里无限接近Y轴却永远无法接触。这个图像在Y轴的另一侧还有相对的镜像。至于四重奏则形容了弗洛伊德心理理论的三重侧面:约束意识其他部分的良心或者说超我(慢板);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自我(谐谑曲)正应了那句老话,‘感受当中的人生是悲剧,思考当中的人生是喜剧’;此外还有本我——冲动、本能、无意识且最令人心满意足的侧面(最急板)。”光看这段话,你根本猜不出他的音乐具有怎样强大的感染力。

杰的气质十分胆怯,有时甚至有些粗鲁。你要是话不多,他就会显得厌倦;你要是话太多,他就会显得不耐烦,好像在说他的精力与你的精力都有更好的用处。有一位记者告诉我,采访杰的感觉“就像往井里扔石头一样”徒劳无果。罗伯特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现场欣赏自己作品的演奏,他最讨厌的事情则是演出结束后主办方要求他上台亮相。舒伯特当年从来不用上台,凭什么他就非得上台不可呢?”厌恶世人的作风在杰的身上转化成了大胜凯旋的气场,就好像这种作风证明了他比那些擅长社交的音乐家们更为真诚。“他与成年人打交道要容易一些,但是成年人都因为他的早慧而感到害怕,觉得遭到了威胁、打扰或者恐吓,”罗伯特说。杰的人性深度显然远比他向公众展示的程度更深。他的音乐,甚至他的博客,都比他本人更讨人喜欢。他的为人混合了长于思辨的天资与傲慢的幼稚与单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与自闭症患者阿里.尼曼并非全无相似之处。在世人眼中,尼曼既有天赋又有残疾,杰也会给人留下类似的印象。“我的音乐能够表达我的感受,甚至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感受,”杰说道。许多人都借助音乐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杰却需要借助音乐来向自己揭示自己的感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