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1,苏塞克斯的德国鬼子

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处冰冷沙洲岛屿上面,光线正在逐渐黯淡下去。海滩上搭着一座瓦楞铁皮屋顶的棚子,里面有几个人正在用暗语相互交谈。棚子外面趴着一个心脏砰砰乱跳的英国外交部年轻职员正在偷听,此前他正驾驶着一艘破旧的游艇在这片暗流汹涌的水域练习操船技术。这群人口中有一个单词引起了他的格外注意:“查塔姆”。接下来他一点一点地拼凑了这些人低声谈论的碎片信息,例如水深、拖船规格以及天气。这位偷听者——此人具有“卡拉瑟斯”这样一个极具英格兰传统特色的姓氏——跟随这些喃喃低语的陌生人偷偷潜入了一条小型拖船,拖船后面的驳船船舱里装了一半的煤。随即拖船就驶入了昏暗的大海。他这时才明白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幕宏伟场景的预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无数满载士兵而不是半载煤炭的驳船将会组成七支舰队,从各个浅水出海口同时驶出,在帝国海军的护送下跨越北海,将士兵送上英格兰的海滩。”尽管这一幕只是虚构小说里的场景,但这本出版于1903年的小说在当时却让人觉得十分可信。书中对于荷兰弗里斯兰行省东部的德国沿海地区进行了极为精确的描写,并且夹带了极其逼真的水文图表,此外还为德国入侵设计了精巧的计划。因此很多读者都相信书中描写确有其事。这本书的作者是下院的一名书记员。即将成为首相的自由党党首坎贝尔.班纳曼爵士亲自将他叫到办公室里询问小说情节是否属实。现任首相罗斯贝里勋爵同样很感兴趣。没过多久,选区位于英格兰东海岸的议员们——这里显然是德军登陆的目标地点——就向政府与海军扔出了一连串忧心忡忡的质问。海军部第一大臣也与海军情报局的主管进行了紧迫的交流。

这本书的名字是《沙岸之谜》,作者名叫厄斯金.柴德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业余水手,还有过从军经历。这是爱德华时代的英国最优秀的入侵题材惊悚小说之一。柴德斯本人曾经驾船游历德国波罗的海沿岸,亲眼见识了当地沙洲遍布、浓雾弥漫的复杂水文条件。这本书正是第一手知识结出的成果,他决心警告政治家与公众,要小心德皇军队可能对英国发动的入侵以及英国当前的不设防状态。就像许多其他海员那样,他近距离观察过德皇的赛艇与战列舰。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几个月里,插画杂志大肆报导了伦敦金融城征招的一支志愿军。这支军队即将奔赴南非参加战况愈发绝望的布尔战争。画面上,书记员与律师排成了队列,组成了金融城帝国志愿军。柴德斯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在南非亲身体验了普通士兵的艰苦生活,他原本的托利党政治立场也因此逐渐软化,逐渐向自由派靠拢。在这部小说的结尾,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的军队人数很少并且分散在整个地球的表面。我们没有北海海军基地,没有北海舰队,也没有北海战略政策。最后,我们现在的经济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在很多人看来,这段对于英国军事实力的惨淡评价完全是无稽之谈。当时的首相萨里斯伯里勋爵也曾经担任过多年的海员,但脾气却大不相同。他很不喜欢大惊小怪,并且认为只要每个英国人都学会骑马、骑自行车、开车以及开枪射击,无论怎样的入侵者都会被击退。

但是国民对于入侵的担忧还是压倒了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在1914年正式到来之前,《沙岸之谜》将会重印好几次。这本书初版三年之后的一天,伦敦牛津街上突然出现了一队头戴尖刺钢盔,身穿蓝灰色制服的壮汉,吓得过路人纷纷侧目而视。这是《每日邮报》玩出来的公关噱头,为的是推销正在报纸上连载的惊悚小说《1910年的入侵》(王室成员都很喜欢这部作品),作者是威廉.鲁鸠。这部小说穷形尽相地描写了凶残嗜血的德国军队经过精心筹划之后在柴德斯预测的地点大举登陆,枪决战俘,奸杀妇女,枪骑兵的铁蹄踏破了一座又一座不设防的英国城镇。鲁鸠的创作得到了英国陆军元帅、前布尔战争总指挥、帝国英雄罗伯茨勋爵(1)的大力协助,而且罗伯茨勋爵还向威斯敏斯特推荐了这部作品。《每日邮报》的老板诺斯克里夫勋爵认为小说当中关于德军入侵的详实场景未免有些无趣,不利于报纸销售,因此要求德军每天至多只能攻陷一个村镇,从而吊起读者的胃口。《每日邮报》还为每天的小说更新搭配了战区地图,将最近的德军动态展现出来。1909年,诺斯克里夫又派遣手下的社会主义者罗伯特.布拉奇福德前往德国考察,警告英国人要当心德国鬼子的“超大规模备战……旨在将德国独裁施加到整个欧洲头上。”

还有很多其他著名记者也在追踪同一个题目。比方说里奥.马克西斯(2),他是一名海军上将的儿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右翼辩手。他曾经为1908年的间谍狂热煽风点火,甚至告诉自己的一位朋友应当解雇自己的德裔保姆,因为这位保姆很喜欢骑自行车,所以她几乎肯定是德国军方的间谍。鲁鸠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并且警告自己的读者,德军最高指挥部已经向英国派遣了一支伪装成平民的地下纵队。这些德国特务平时伪装成侍者、书记员、面包师、理发师和仆役,潜伏在英国人民的鼻子底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在遵照德皇命令加入德军的时候都会在大衣翻领上缝一颗特殊形状的扣子。很久以前他们就领到了这颗扣子,凭借这枚信物,明眼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是德皇的忠实臣民。”还有人声称每一家杂货店、牛奶店、车库、酒馆与电话厅都已经被这些特务标注了出来,从而为入侵做准备。更有甚者,德国军方还在伦敦郊区秘密安置了好几门攻城炮。此外根据一位议员的说法,足有66000名德国预备役士兵目前正隐姓埋名生活在伦敦周边郡县,他们用来举事的军火则藏匿在查令十字街的某处地窖里,与下院位于同一条街道。

德军入侵引发的战栗一阵接着一阵。接下来又有“新闻”声称德国战列舰轰击并摧毁了哈里奇的堡垒,五千名德军随即登陆。齐柏林飞艇攻击了查塔姆的港口,地面上的德军则攻占了科尔切斯特与切姆斯福德。随着德军逼近伦敦,首都各界都陷入了恐慌当中。惊恐的市民试图阻止即将被派遣到法国的士兵赶赴前线,要求他们留在国内抵挡侵略者。“4月7日下午,伦敦爆发严重暴乱……大量人群在威斯敏斯特门前汇合,反复受到骑警的冲击。负有保护国王职责的皇家禁卫军最终不得不向集会者们开火……到处都有人在阻止运兵火车的开拔。他们涌上铁路,拆毁铁轨,或者用身体挡住火车头。”现任政府在下院遭到惨败,新上台政府的头等大事就是拯救伦敦。此时德国人已经攻陷了罗姆福德与伍尔维奇,经过一番激烈巷战之后逼近了托特纳姆。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也在法国前线一败涂地。这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就这样一路推进,直到最后英国的状况才有所好转。这个故事远比鲁鸠的描写更加惊心动魄,或许也理应如此,因为这个故事的作者正是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本人,而故事的读者则是海军部里的各级官员。

不过就在短短五年之前,丘吉尔还完全是另一套腔调。在一篇重要演讲当中,他毫不客气地讥讽了对德开战的设想。英德两国在贸易层面相互依存,英国的海外大型殖民地也根本没有受到德国的威胁。“这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究竟还有什么值得一争的奖品呢?无非是几座热带种植园以及散布世界各地的加煤站而已……报纸与伦敦俱乐部或许偶尔会抛出几句狠话,但是这两个伟大的民族实在没有开战的理由……我们难道是盲目顺从的羊群吗?……我们难道是任凭摆布的傀儡吗?莫非我们只能屈从于木偶提线的丑恶抽搐,不得不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吗?”今天有些人认为,爱德华时代的英国人根本没想过欧洲各国全面开战会是怎样一番惨烈景象,因此才会漫不经心地走向战壕。但是丘吉尔在这篇演讲当中对于未来杀戮场的预示却戳破了这个谎言。威尔斯在《预测》一书中预见到,“在早已逝去的十九世纪习得兵戎之术的……满头白发的将军们”将会佩戴肩章,腰挎宝剑,祭起早已被时代淘汰的骑砍战法,一马当先地引领大批军队走向毁灭。到时候“只会发生一件事:无数组成步兵旅团的穷人子弟们将会遭到毫无必要、极其浪费且令人心碎的屠戮……神出鬼没的狙击手与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将会粉碎他们的阵列……简直就像是将羊群赶上战场一样。”爱德华时代的人们完全清楚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完全清楚骑兵与年少新兵的战争在机器时代会造就怎样的尸山血海。在1908年,除了丘吉尔之外还有很多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场战争。

那么五年前与五年后究竟有哪些不一样呢?就丘吉尔个人来说,他的确在这五年里从贸易部来到了内政部,因而接触到了国防物资储备的责任,接下来又进一步调到了海军部。但是工作方向的转变并不是他转换立场的唯一原因。一开始他跟随劳合.乔治,试图顶住“战舰要八条”的公众呼声,将耗资惊人的无畏舰数量控制在四条——日后他坦承这是他的一大失策。但是德国方面越发咄咄逼人的表现逐渐将他以及许多其他人推向了另一边。就像其他资深大臣一样,丘吉尔对德国的了解也很深入。他在德国商界有很多友人,还曾经两次接受德皇邀请观摩德军演习。他知道德国海军正在迅速扩充,德皇倾力建造的战舰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1911年,由于与法国发生殖民地争端,一艘德国炮舰耀武扬威地开赴了摩洛哥。这一幕使得伦敦方面汗毛倒竖,人们意识到备战已经开始了。劳合.乔治随即在演讲中威胁道,英国会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协助法国,这样才将德国逼退。接下来,著名的1912年《海军法案》陡然提升了德国海军新建战船的速度,还拓宽了基尔运河,使得波罗的海沿岸的船只可以自由进入北海。这两点都直接威胁到了英国皇家海军对于北海的控制权。尽管丘吉尔在一战爆发之前还在呼吁英德两国的造船厂都暂且喘口气,或者说“放个假”,但是双方的竞争一直极为狂热。1912年丘吉尔进行了一场令柏林方面十分不满的演讲。他指出两国所面临的危险并不相同。英国海军是维护国本的必需条件,德国海军则“或多或少更像是奢侈品……我们维持海军是为了生存,他们兴建海军则是为了扩张。无论我们的海军多么强大,也威胁不到哪怕一个欧陆村庄的宁静。”但是海军的失败也就意味着英国的失败,失败的下场则是整个国家都“被清扫一空”。“英国海军使得大不列颠成为了强权国家。但是德国本来就是一个强权国家。早在德国一艘战船都没有之前,她就是全世界的尊崇对象。”

话说至此,我们又回到了厄斯金.柴德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德国正在有条不紊地筹划针对英国的入侵。尽管这场入侵从未成为现实,尽管柴德斯的小说遭到了柏林方面的冷嘲热讽,但是丘吉尔的论点依旧很可靠。表面上看起来,志得意满的丘吉尔整天搭乘着气派的海军部游艇在各个军港之间巡游,检阅舰船编队,编订新战略,推动燃煤舰队向燃油舰队转变。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很清楚英国海军输不起。等到日德兰海战以一场血染大洋的平局画上句号的时候,皇家海军已经成为了唯一一只能在一个下午输掉整场战争的武装力量。不过尽管德国人狂热地建造了大量战船,还运用了最新的潜艇技术,但是终究没能伤及皇家海军的元气。部分原因自然在于丘吉尔一直没有放松警惕,而且患上恐德症的英国公众也站在他那边。公众对于德国间谍的恐惧的确有些傻里傻气。类似海军同盟会(3)这样在爱德华时代占据政治光谱极右端的组织也确实煽动了政府内部的激进思想与针对外国人的怀疑。但是德国人的威胁从始至终都是切实存在的。早在爱德华时代的英国政客们看清这一点之前,他们必须一边设法筹款兴建吞噬金钱如同喝凉水的无畏舰,另一边还要维持自己做出的福利承诺。此时丘吉尔早已相当精确地勾勒出了一幅欧战全景图,包括英国应当采用的战略,对阵双方的成员组成,以及德国最高指挥部可能采取的举动。从此以后,他似乎已经认定战争只是时间问题了。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Roberts,_1st_Earl_Roberts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opold_Maxse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ne_Society_%26_Sea_Cadets

通宝推:時千峰,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