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陈郢客

共:💬671 🌺9534 🌵10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首尾不能相顾,实际上是因为力量不足而顾不了

大意,实际上就是精力投入不足,兵力投入不足,财力投入不足,心力投入不足,说白了,就是实力不足。

刘备当时应该先确定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

1.当前实力可以控制;

2.具备发展空间;

3.不近强敌(距情敌较远),或者退一步讲,至少只有一个方向有强敌。

隆中对的问题是荆益每个州都要同时面对两个敌人,实力与目的不相称。

益州还好一点,不出击敌人打不进来。荆州就是两面受敌了,而且益州援兵难以进入。即便益州想提供援兵也需要较长时间反应,缓不济急。而且在历史上益州自己也有困难。

益州环境复杂,关系生疏,显然需要时间经营。在历史上,刘备入主益州之后花了很大精力去经营益州,对荆州是有所疏忽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丢失了。所谓大意失荆州,本质上是蜀汉集团主要精力集中于益州攻略上,不得不放松了多荆州的控制。平时看不出问题来,到了关键时刻,压力一大,内部缺陷就暴露出来,这才是关羽与曹操作战时荆州出现较大漏洞的原因。这正好符合“备多而力分”的基本道理。

流俗常说的虎女犬子的典故,大多指责关羽应对失当。其实,这件事固然有关羽应对失当的问题,但是也反应出了荆益不能相顾的问题: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成都竟然不能施加影响。有人大概会说,如果关羽不报告,那么成都是不会知道的。这就幼稚了。下级不报告而上级知道的事情很多,因为上级有很多信息渠道。对于关羽方面的事情,益州方面岂能毫无情报来源。所以这样的事情成都一定是会知道的。这样一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及时知道信息,能不能及时参与到决策中去,特别是,能不能及时纠正下级的错误决策。及时的意思就是说,在错误决策做出之后、发生作用之前,遮盖错误决策,使之不发生恶劣影响。就具体这件事来说,就是如果关羽做出了错误决策,在回复发出之前,刘备是否有机会果断阻止,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选择最有利的政治策略。以当时的通讯条件,这很难。而这个困难,出自于战略布局。所以这只能是战略布局的问题。

批评一个战略布局存在缺陷,不是说一定要有完美的布局。布局很难是完美的,所有的好处都想要,这是理想,乃至于空想,是很难发生、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隆中对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无法正常进行批评,经常有人带歪节奏。这里的气氛还算是好的,要是在完全开放被拿钱党攻击得千疮百孔的大众化的论坛上,光我引用毛泽东批希特勒的话来批评隆中对,就会有人给我扣上“将诸葛亮比喻成法西斯”的帽子。

至于说对孙刘联盟过于迷信,这就是“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愚蠢上”了。实际上,当时荆州是一州三分,刘备控制的是相对贫瘠的区域,荆州刘备控制区与荆州曹操控制区以及荆州孙权控制区勉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曹操区域有巩固的豫州冀州做后背,有不算巩固的青州兖州雍州凉州徐州做备用;孙权区域有扬州做后背,有交州徐州做备用。而刘备当时只有一个不算稳固、且交通极为不便的益州可以做后备。以一隅敌两州(这还是直接接壤的两州),当时荆州蜀汉控制区已经完全不具备出击的条件。最合理的设计就是荆州堡垒化,能做到独立同时顶住曹孙两方的大举进攻,荆州蜀汉控制区才能稳固。但是当时刘备集团似乎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体现在水淹七军的战役前后,关羽集团对曹魏作战明显超出了自身控制范畴,因此关羽在作战中急切要求益州支援,但是益州一直没有能够坚决给与支援。别说一直以来广受诟病的刘封孟达部,就连张飞部都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而且,刘封部的行动主要是从西北敌后进入襄阳战场,并非用于改善关羽部后方空虚的绝大问题,对于荆州刘备控制区的致命问题压根就不是对症下药。所以当时刘备集团的窘境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困难被孙吴看到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只能用来称赞孙吴集团抓住了在战役上坐山观虎斗的较好时机:曹魏重创,蜀汉力竭,出现了孙吴一战定荆州的绝好时机。有人也许会说,孙吴夺取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我想引用最近比较火的一句话来解释:我们应该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孙吴就是先定了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拿下整个荆州。而这个小目标的绝佳时机,在水淹七军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孙吴出兵了。

但是孙吴的算盘没有打响。因为刘备对此的反应,是尽起倾国之兵,猛攻孙吴。此举打碎了孙吴因关羽之势全取荆州的算盘。结果是刘备东征虽然失败,但是孙吴也没赢。荆州从三足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曹魏凭借襄阳等地的控制,依然保持了对孙吴的战略优势。最终,形成了曹魏一家独大的问题。

刘备东征,有人说是因为兄弟情义,有人说是因为对东吴背叛的惩罚,也有人说是因为要恢复隆中对的战略布局。第一个大多认为是评书历史观,庸俗的街头政治想法,和第二个一起,都被认为是刘备意气用事的产物。但是对于恢复隆中对布局的想法,就不好解释了。因为东征如果取得阶段性胜利,恢复隆中对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而我们看到,历史上说,诸葛亮反对东征。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就连隆中对的提出者自己,都不打算在这个时期恢复隆中对,也就是说,即便是诸葛亮自己,在这个时期内,实际上的主张也是放弃隆中对的。当然,也许他打算在将来看有利时机再恢复。不过,如果诸葛亮坚持主张孙刘联盟,那么恢复隆中对恐怕遥遥无期。

我认为,尽管隆中对提出了很多战略要求,但是诸葛亮实际上只坚持了隆中对里的两个战略要求,第一个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第二个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简单说,就是:1.不与孙吴相图;2.不与曹魏争锋。

不与孙吴相图,诸葛亮很坚持,这一点已经很明了了。不与曹魏争锋,这一点比较隐蔽。不相图就是不打,是有没有打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一般人都可以理解。不争锋,则是打而不决,是程度问题,很多人分不清程度,会混淆。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从未有直接攻击曹魏腹地的打算。比如第一次集中主力突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绝对有利的时机,突然出兵,其目的地却是较为偏远的陇西,而不是直接攻击关中腹地。此后,诸葛亮出击的范围更加狭小。在与司马懿作战时,司马懿指出诸葛亮如果东向就要高度警惕,如果西向就无忧,结果诸葛亮选择的还是避开曹魏的锋芒。

如果是对军事战略有一些见地的朋友,应该看出来诸葛亮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存在很隐蔽的缺陷。

我知道一个故事。大象可以被很细的小链子锁住。因为当地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小链子锁住他,小象挣不开,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等小象长成大象了,能够挣开了,他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不去挣扎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对诸葛亮对敌态度的委婉批评。

当然,我也可以写得很激烈,用哗众取宠的词汇说什么畏敌如虎。然而我不觉得诸葛亮是畏敌如虎。诸葛亮对曹魏孙吴的力量判断很准确,其战略要求也很准确。唯一的问题是,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尝试“出格”,去试探一下“边界”在哪里。墨子说“别囿”,诸葛亮的问题其实就出在这上面。诸葛亮的要求本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一直在正确的范围里活动,在边界悄然扩展的时候,他没有敏锐发现。而且,由于严守边界,他反而一步一步内敛,距离边界更远,遑论突破。这也就是用正确的要求给自己设下了一个“囿”,自己不能区别这个“囿”,不能从中跳出来,最后束缚了自己。诸葛亮在一些关键节点表现的有些拘泥了。

这当然不是畏敌如虎,而是被思维定势限制了视野。一般人可能会在无意中使用激烈的词汇刺激别人,其重心不在于刺激别人,而在于这样的词汇接近于其本意,只是在刚发现这个思路的时候还不完备,所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不刺激的词汇;而带节奏的人会故意用偏激的话来刺激大众,制造焦点,带歪话题。

所以,以我的视角来看,诸葛亮的思维受到了一定限制,拘泥了。

思维受限,这符合诸葛亮的知识背景。诸葛亮主要是一个读书郎,和刘备这样的老油条不一样。读书郎最大的问题是受理论限制大,总结出来的话他们能懂,让他们直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去总结规律,较慢;老油条的问题是理论不扎实,缺少理论思路,经常说不过别人,但是在实战中,花招一个比一个多,追随形势变化追随得很紧密。刘备之所以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其实就是老油条对读书郎弱点的批判,是实战派对学院派的批评。我们现在的军事教育,一般是实践一段时间,军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实践一段时间,再进军校学习一段时间,就是尝试将实战派和学院派结合起来。诸葛亮那个时候还早,对此并没有制度上的尝试。战国时代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当时因为历史教材不够,而战争激烈,对实战派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学院派。东汉时代学阀林立,对学院派的重视超越了实战派。但是显然并未充分认识到学院派的弊端。特别是诸葛亮本身的经历明显是属于学院派的,他甚至缺乏正常的州部任职经历。因此,千变万化的形势面前,刘备可以迅速做出变化,虽然因为理论水准不够,可能会有显得手段不够高级,但是诸葛亮则会表现得较为拘泥。

诸葛亮就是拘泥在了自己的思维定式里面。

我觉得,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最合适的战略,也就是后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但是这样的根据地不好找。在当时的背景下,益州是力量薄弱的刘备唯一的选择。益州为实,荆州为虚,才是最佳设计。用荆州作为伪装意图的掩饰,掩盖对益州的疯狂扩张,这才是刘备真正有利的策略。

我之所以说隆中对是错的,就是因为我发现这个设计水土不服。这个设计实际上是抄袭的鲁肃的对策,关键战略设计也全盘移植,不符合实际。比如说鲁肃的设计是西进,但是其主要针对对象是向北。因为什么呢?因为孙吴在东,其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西和北。其中北方敌人强大,要始终针对北方,西方敌人弱,要侵略西方。但是隆中对的战略,也是向西,向北。其对东方则是以联合为主,好像外交手段一用那个,就可以无视东方的威胁,就可以将荆州这样一个直接位于北、东两个强大敌人威胁之下的区域作为针对北方进攻的根据地了。可是蜀汉在西啊。孙吴不必防御东面的敌人,蜀汉极其需要防御东面的敌人。在防御压力大于进攻需要的时候,荆州已经完全不适合作为出击的根据地了。

益州为实,荆州为虚,这才是当时刘备集团最合适的战略设计。关羽集团当时的定位就有问题。当时刘备集团在荆州区域需要的只是虚张声势,或者适当收缩,根本不必要去做主角,甚至于可以间断性的不安排关羽这样极高级别的将领镇守。而一旦这样做,曹魏集团在东面就要在靠近大海的淮南地区防御东吴,在西面却要在西北高地投入巨大力量防御蜀汉主力,东西拉扯之下,又要谨防荆州地区突出奇兵、小卒翻盘,战略设计将会极度困难。如果刘备亲自带领关羽张飞集团鏖战关中,孙权亲征寿春,曹魏就必须要选择战略方向进行放弃。以当时而论,曹魏丢失贫瘠的关中几乎是必然的后果。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对荆州的错误定位而化为乌有。

就是拘泥了那么一点点。

通宝推:铁手,空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