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1,该死的黑格?

从1915年圣诞节直到战争结束期间负责全权指挥英国陆上战斗的人物具有大起大落的名声,从一开始的全国英雄沦为了后来的嗜血蠢货。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也就是日后的黑格侯爵——是骑兵军官出身,早年曾在印度服役,在苏丹与基钦纳并肩作战,后来又参与了布尔战争。他曾担任过爱德华七世国王的副官,因此在宫廷当中人脉很广。此人简朴克己,少言寡语,信仰虔诚,从心底里厌恶政客,尤其是劳合.乔治。但是他还非常擅长权术,天生喜欢玩弄阴谋。他的前任约翰.弗伦奇爵士就是被他背后插刀搞下来的,然后他就将驻法国英军的总指挥权揽入了自己怀中。如今的黑格是“群驴”将领的代表人物,缺乏想象力且冥顽不化,毫不动摇地将无数士兵送上了有死无生的屠场。但是当年他也一度享有美名,部分原因在于他曾在战后致力于老兵与伤兵福利。他在1928年的葬礼是当代英国见识过的规模最大的集体事件之一,仅就参加人数而言不仅超过了丘吉尔,甚至还超过了戴安娜王妃。

为黑格辩护的理由如下:与同僚相比,他其实是一个思维很灵活的人。他比同僚们更加热衷于坦克与飞机之类的新式武器,而且他的行政能力也远远超过批评家们的理解。他反对在其他任何战区分兵作战,例如中东或者意大利。而且他从始至终都很清楚必须要在法国击溃德国人,因为德军的主力都在法国。他的为人可能有些自信过剩,甚至自认为是上帝的工具,但是陆军统帅的工作本来就不适合犹豫不决或者沉湎自省的人来承担。而且他的这份工作尤其困难,因为以前从没有人打过这样一场战争。当他接手陆军统帅职位的时候,英国远征军大约有60万人,战线长度大约有三十英里。等到1918年英国远征军的人数就翻了三番,战线长度也延长到了123英里。一位支持黑格的军史学家这样写道:“黑格要负责应对军队与战争规模的膨胀,并且训练、装备、部署以及指挥英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与棘手的盟军联合作战。”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唯有英军依然有能力发动持续攻势并且给予德军决定性的打击。至于说到他在最血腥的几场战斗当中的策略,从臭名昭著的索姆河开战第一天到帕斯尚尔战役的血流成河,黑格的辩护者们总会声称他的作战思路或许有误,但却完全符合逻辑:首先用重炮轰击,然后用一轮轮步兵攻击打破炮击过后的德军防线。

批判黑格的主要理由则是他缺乏吃一堑长一智的能力,而且他的想象力并不足以理解自己的企图伴随着怎样的人命代价。黑格经常在日记中将一万多人左右的损失称为“很小”。导致大量低级军官集体抗议的帕斯尚尔战役原本旨在夺取一段比利时海岸,占领德军的潜艇基地。黑格在战争内阁面前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这一大胆作战,很快就赢得了内阁的首肯。但是当英加联军发动攻击的时候却碰上了极其恶劣的天气。他们的作战的确沉重杀伤了德军——英国有索姆河,法国有凡尔登,德国则有“弗兰德斯1917”——但是他们的阵线并未遭到突破。英国人赢得了几块高地,却付出了二十五万人的伤亡代价,其中五万人战死。据说黑格最亲密的副手之一看到战报之后都暗自抹泪说道:“我们就派士兵打了这么一仗吗?”

说一千道一万,这场战争究竟能不能不用死这么多人就赢得胜利呢?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回答了。当年很多将领确实这么认为。劳合.乔治始终坚信就算不依靠如此黑暗的血祭牺牲也能赢得战争。这一理念正是他与黑格在战争后半期相互敌视的根源。当时他派遣一名法军将领罗贝尔.尼维尔压在黑格头上,直到后来尼维尔因为发动了一轮失败的攻势而颜面丧尽为止。最终劳合.乔治不得不向黑格让步。强攻弗兰德斯的替代作战已经崩溃了,意大利人在卡波雷托遭受了重创,达达尼尔与萨洛尼卡的远征一败涂地,中东战事倒还算顺利,可是毕竟距离柏林太远。劳合.乔治不能一言不合就撤换陆军统帅,更何况此人在国内民望颇高。思考替代作战策略确实是以人为本的民主政体领导人的职责,但是劳合.乔治的军事才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本人与黑格都很清楚这一点。

1918年,黑格迎来了自己的光辉时刻,他的作战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事实支持。当时盟军根本看不到迅速结束战争的希望。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权之后,德国就向俄国施加了惩罚性的和平条款。1918年3月签署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从俄国夺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半工业基础以及几乎所有煤矿。这份条约为英法两国敲响了警钟,假如德国在西线取胜,这就是它们的下场。此外,这份条约也使得鲁登道夫极大地加强了弗兰德斯地区的军力,几乎一夜之间就压倒了英法联军。但是他的人数优势并不能持续太久,因为美国人马上就要过来了。鲁登道夫意识到自己的主要敌人是黑格的英国远征军,因此他赌上了一切筹码,试图用最后一击凿穿英军防线。但是凿穿防线非常困难。就算偶尔当真打开了缺口——例如1917年末的康布雷战役当中英军就通过坦克赢得了主动权——大部队也几乎不可能后续跟进,因为火炮与后勤给养根本无法穿过壕沟纵横的战场。但是鲁登道夫的想法很简单。他拒绝使用“战略”这个词:“我们只要打穿一个窟窿,剩下的事就自然而然了。”

鲁登道夫的窟窿差一点就打穿了。他精心拣选了一批突击队,也就是冲锋队的前身,手拿新式冲锋枪,腰挂手榴弹,还配备了喷火器与迫击炮。惯常的火炮轰击之后,德国人猛扑了上来。当时黑格军力较弱,因为并不信任他的劳合.乔治扣下了他索要的一切援军。这一做法日后使得首相陷入了一场政治危机,当时有一位弗雷德里克.毛里斯将军(1)在报纸上写了一封公开信指责劳合.乔治以及博纳.劳在1917年初以及1918年向议会谎称了英军的相对力量。这项职责涉及的来龙去脉非常纠结,但是劳合.乔治还是通过一篇连蒙带唬的下院演讲逼退了自己的敌人。至于公开信里提到的两支英军部队,事件的结果还要更激烈一些。鲁登道夫的人马要比赫伯特.高尔爵士(2)率领的英国第五军多得多——高尔手下一共十二个师,鲁登道夫则一共发动了五十二个师——而且高尔的部队位置太靠前了。使用了毒气与高爆炮弹的德国人打穿了他的防线,迅速推进四十英里,占领了一千多平方英里的土地。截止1918年3月21日,德国人俘获了21000名英军战俘,造成了英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投降。六天之后,愤然控诉自己遭到错待的高尔被劳合.乔治免职了。

位于高尔驻地北边的英国第三军在纵深防御方面进行了更充分的准备,因此丢掉的阵地也远远更少。但是德国人看上去依然很可能打穿英军与法军的连接部位。随着英国远征军继续后撤,黑格发布了著名了4月11日军令,坚定认为胜利必然属于坚持到底的一方。“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奋战到底,每一块阵地都要战至最后一人,切忌疲劳厌战。我们身后无路可退,我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正义事业的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到了这个时候,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谁能比对方撑得更久一点。尽管德军还在前进,鲁登道夫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南边以及法国,忘记了打垮黑格的最初战略决心。于是就像战争刚开始时那样,巴黎又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再次陷入了迫在眉睫的危机。但是英军的防御严重消耗了德军最后作战的锐气,德军的军心也开始崩溃了。平心而论这一次英军确实取得了重大胜利,尽管在作战期间一直都在后撤。德军的攻势在7月份就遭到了遏制,到了8月份加拿大人与澳大利亚人发动了十分成功的反击,以至于鲁登道夫本人的精神都崩溃了。到了9月份,英法联军的反攻开始粉碎德军的防线。到了10月份,德军终于全线崩溃,而英军则在美国人的支援下越来越深地打入德军腹地,将相互对峙的杀戮场抛在了身后。

因为最终结果还算好看,黑格在当时备受赞誉。此外始终没有动摇退缩的劳合.乔治也很受好评。黑格就像首相一样勇敢,而且也是一位同样尽职的领袖。不过日后人们对于一战的看法将会逐渐转变,将其视为一场又一场戕害生命的正面血拼,而黑格的名字也将会不可磨灭地与这种看法绑定在一起。他是一个执拗却缺乏才华,勇敢却不知变通的人。他并不是一名军事蠢材,但是在英国迫切需要一位军事天才的时候他却一再证明了自己并不是天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胜利也是黑格价值观的胜利——坚韧顽强,永不放弃。但是1918年的投降暗示我们,胜负之间的距离并不算大。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Barton_Mauric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bert_Gough

通宝推:bayerno,桥上,何求,mezhan,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