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6 🌺969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语文学习小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一篇契科夫的文章《凡卡》(节选)。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类型。

之所以说它难得一见,是因为它比较“混乱”。这个“混乱”,在教学中被引导成“学生要注意插叙”。

我以为这个教学思路是值得商榷的。文章的主角,是9岁的学徒,凡卡。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年龄,9岁。9岁,是个什么状态?在阅读的开始就得有相关的概念。如果没有,往下读,不容易读出味道来。

那么,9岁具体 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思维还不够严谨,心理活动不太有序。还有一个关键是什么呢?是他写信是趁着老板出去时偷偷写的,心情很紧张。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有些东拉西扯之感,上下文的联系不够紧密之感。

而这样的叙事结构,恰恰就说明了契科夫的功底深厚。正因为如此,让读者感受到了真实的9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相反,有些作家,冒充孩子写故事,写得有条有理,反而让人生疑。

所以,这篇文章无法按照其它文章的样子来划分段落,分析结构。必须要整体读懂,然后重新排序,进行分析。

像这样的,有序中带有无序,无序又不失有序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一般而言,很少有这种阅读体验。

如果把这样类型的文章,当成一篇普通文章来教,实在是有些暴殄天物。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教学PPT,很多都把精力花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作者(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此人很牛逼),二是讲解19世纪的俄罗斯,下层民众的生活有多么的悲惨。

这叫学语文吗?我觉得不能称之为学语文。

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里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也听得如痴 如醉,可是要问一句,这是在学语文吗?我看,学生跟看电视 剧没什么两样,老师跟段子手一个级别。

既然是来学语文,就不能只停留于写什么这个水平上,而应该更进一步到怎么写这个水平上。

这二者是互相促进的。搞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写的,就越发能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怎么写,研究的就是语言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

举个例子讲,我们现在有大数据,对热门流行歌曲做了分析,有个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呢?是程序性表意比较多,特征是动词多。

那么 为什么陈述表意在流行歌曲中并不多见呢?这是因为陈述性表意冷冰冰的,客观,冷静,很难产生代入感。

而程序 性表意,往往会让听者联想到自己的过往经历,从而生出感情,这样的作品自然就有感染力了。

大伙看,这就是完全就语言的特征来分析 研究,得出的一个总结。

为什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会比较多的用具象的例子让孩子去理解一个原理呢?为什么物理要比数学好学呢?原因是共通的,程序性表意容易引人入胜(我们每个人都是物理大师,相关经验极为丰富)。反过来,化学为什么不好学呢?看不见,摸不着,离得“太远”。所以,数学跟化学有共通性,数学成绩好的,化学成绩一般不会差。反过来,物理好的,数学可能很糟。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产物,那么即便在课堂里,不讲人脑,但也要去讲一讲,语言是怎么组织的。这样组织是个什么效果,那样编排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我举个小例子:

明天和下周一参加比赛的80名同学3:00-6:00照常排练,其他 人明天不排练,下周一分练到4:40。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周一练到4:40结束”。为什么?句型错了。

汉语的习惯 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天时、地利、人和的排序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所以当我们一看到“同学”前面有内容,就会统统把它理解为这是一个定语,是对“同学”的进一步描述 (定义)。故而很容易理解成“明天和下周一参加比赛”的“同学”。

它的正确语序应该是:

参加比赛的80名同学,明天和下周一3:00-6:00照常排练;其他 人明天不排练,下周一分练到4:40。

这么个结构,还会有人产生误解吗?

这是个现成的案例,取材于乐团通知。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语文没学好。

当然,也要承认,汉语从文言文转到白话文之后 ,确实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语文不是那么好教。

但不能因为不好教,就不教。以为语文课,就是识字、背书,谈人生,聊理想……所谓的好课堂只是很热闹……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信息大爆炸,看不过来,也是有影响的。但我认为,语文课,得有个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必须要兼顾到语言的工具性。

人跟人沟通,语言是一个主要工具,文字又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去琢磨这个工具,怎么可能用得好呢?

如果说,说话颠三倒四,是思维不清晰所致,这也就罢了,这不是语文课一门课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如果心里明白,说不清楚,这就很遗憾了。

读明白,讲清楚,这 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无怪乎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有什么可上的,自己看书就行了。学生这么来看,语文老师应该感到悲催,可有可无啊。

我自己参加工作之后,有8年的编辑经验,也不过于如此,经常写出很搞笑的句子来,只是在阅读方面要强一些。为什么?没有进行专业训练。所以我现在就想,语文课,是不是可以当成一门准专业课来教呢?我认为,当然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须 的。

语言的一大问题,就 是形式。词组的结构,是形式,句子的结构,是形式,文章的结构,还是形式。

好的内容怎么呈现出来?需要好的形式。

比如,你表现的情感,它是混乱的,但是你的内容,却井然有序,这根本 就打动不了人。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支股票 ,被套了,你是什么心情?一会想着,接下来要大跌,想想这个结果,觉得很可怕 。一会呢,又想着,再坚持 一下,会涨的,又觉得前景光明。所以它的心情是忐忑的。看看这两个字,一上一下。实际上不是一上一下,是七上八下。所以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总是有序的。

我女儿,学《兰花花》的时候,曲子拉得烂熟,却不好听。只有一次,拉得非常好听。

这支曲子从华彩部分到第三个乐章,描写的是女主被地主抓去,关在柴房里,无助、绝望、悲愤,又不肯屈服……这一段前面有一截是拟声,拟的是一个人从嚎啕大哭到呜咽抽泣,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有序的。

但是我女儿之前总是往有序里去拉,能好听吗?有一次她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拉得断断续续的,太美了。让我听了想流泪,想起了自己过去一些很艰难的岁月。

文学作品也 一样。

有许多文学作品,根本 就打动不了人。很多人写文章,是想写一点真情实感,可是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太理性了。不论作者用什么样的字、词、句,给人的感觉就是冷眼旁观,入不了戏。所以说,这个结构,这个形式,它是需要关注的。

当然,艺术作品,它取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的整体得是有序的,人就是喜欢有序的东西。但是,它是有序当中有那么一点无序,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个东西,它就没有(人喜欢的)生命感。教条,机械,干巴巴。

自然,小学阶段,语文不可能教得这个水平,可是到高中呢?还教不到?

语文学不好,影响是很大的。

很多人他不是没有情感,而是不会去表述。写文章是如此,过日子还是如此。

这里的语文是泛指,指的是语言类工具。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去学音乐呢?学会表达,学会找到8分理性2分感性那个度。

如果说一个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那么他从音乐里能得到的东西,一定会超过音乐本身。音乐,它就是在教大家怎么做人的。

绘画行不行呢?也可以,但是绘画它不容易突破理性。因为我们学音乐,是去演奏别人写好的曲子,这些曲子本身就是有情有感的;绘画的对象是实体,是客观的,这就比较难了(这里没有涉及到儿童的涂鸦阶段)。

实际上,我认为,音乐和绘画是一对,语文和数学是一对。一个偏感性,一个偏理性,二者有互补性。

通宝推:唐家山,strain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