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有关运十部分细节 -- catspace

共:💬193 🌺842 🌵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航空完全应该提前想到这点的

50-60年代,全世界都是发动机依附飞机项目而立项开发的,比如斯贝的开发历史就是个典型,英国航空公司要四发大型客机,就有了推力6-7吨的RB140涡扇,很快英航变卦,该发动机下马,不久英航又表示需要三发动机中型客机,发动机推力5吨,于是乎把RB140缩小,有了斯贝RB163。罗罗的水平很高,客户要什么,很快就能拿出来。

到了60年代以后,发动机开发遇到瓶颈,已经做不到这种客户要什么,发动机公司马上就能拿出来的程度。两大典型一个是美国TF30,普惠以为把成功的JT8D发动机简单缩小就行,结果故障不断,经常发生叶片断裂飞出的问题,怎么改也改不好,到最后干脆直接放弃,TF30最后一个改进很搞笑,是在外壳加上块钢板,这样叶片断了也不至于打到油箱造成起火。另一个典型是复杂的三轴涡扇RB211,直接把罗罗拖破产,国有化,罗罗的劳斯莱斯汽车部门被迫甩卖。这以后西方才搞起预研制度,70年代以后才算成熟起来。

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难度大了,花钱多了,型号就少了,50年代飞机型号众多,一个飞机死了,配套的发动机还能用在另一个飞机上面。60年代以后,一共也没几个型号,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飞机死了配套的发动机就彻底死了。

中国航空工业本来就弱,拨款还少,所以难度大型号少这些问题在50-60年代就已经早早碰上了,没自己总结出来预研制度,而是直到80年代才从西方学来,说航空口没战略大师绝对正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