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们何时才有科学大师 -- 青颍路
民国时代有很多大师,什么大师呢?国学大师。为什么国学大师多呢?从晚清教育体系继承来的,所谓数千年文脉之余波。马马虎虎,也算是厚积薄发了。从统计学上来说,就是大量的样本数量和优良的样本质量培养出了一定比例的特别优秀的拔尖人才。
同时,民国时代也有一部分自然科学大师,数量很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在更早的清末和更晚的共和国时代才闪光的。当然,民国时代也有很多闪光的。
然而民国时代的自然科学大师与国学大师比起来,数量就很不足了。当然,质量还是有一点的。比如钱学森,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算是一个后起之秀了,然而也止步于此。
从统计学上来看,这倒也很正常。钱学森他们,本身就是从中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然后进入到了世界科技前沿,然后跟上潮流的少数几个人。
50年代回国的科技人才,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领军作用,但是数量很少。这个数量很少,就是民国留给共和国的科技人才基础了。
一般科技发达的国家,其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式的,加上吸收外来拔尖人才,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坡度可以陡峭一点,比标准金字塔顶端更粗一点。而中国的建国时的人才结构,则是顶端是个宽大的珠子,其下则是细长婉约的长条,就是个豆芽菜,也像是个电视塔。
然后建国后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大规模培养人才,先是达到每年五百万初中生,再是五百万高中生,到2002年开始,才能做到每年录用五百万大学生(现在是九百多万,一度超过一千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人才结构就像一个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的电视塔,顶端到了寿命极限逐渐变成细细的塔尖,最后就消失了。这个电视塔一点一点上升,到了2002年以后,大概要到2005年、2006年“五百万”大学生毕业,才开始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才有一个金字塔塔基,一个高达广阔的高台,之上则是一个细小的电视塔。
以前有过钱学森之问,问中国为什么在建国初以后的高端人才之后就后继无人,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才结构问题。
这种体现在人才年龄分布上的结构问题,其实就是个统计问题。
而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中国长期处于封锁状态,特别是在学术上也长期受到封锁。这导致中国的科技发展困难重重。可是在竞争时,就又不封锁了。动不动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奖数,这个时候一看,呦,中国没拿什么奖嘛。这个时候就不谈封锁了,就把封锁的事情忘掉了,好像中国是和西方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比赛一样。
而且西方还有一个优势,他们是一个极其临近的文化圈,相互交流极其频繁。稍微远一点,交流效果就差很多。比如说美国,当年交通没发展起来的时候,与欧洲隔绝较远,早年也是个科技沙漠。后来美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打得太激烈,狗脑子都打出来了,没办法很多人都跑到了美国,科技上这才有了质的提升。
中国没这个基础。中国距离欧美科技中心太远,同时又受到重重封锁,很难引进高科技人才。
这样就必然导致中国科技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改开初期的人才流失,又进一步迟滞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这一切,都要等到现在,雄厚的基础具备了,才能改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北大这两年好像确实有点浮躁, 1 桥上 字63 2017-08-31 01:11:42
🙂我怎么觉得中科院有甩锅的嫌疑呢? 16 anne2607 字1673 2017-08-31 00:19:37
🙂白确实有点在其位谋其政的自觉, 1 桥上 字243 2017-08-31 01:18:06
🙂现在看很多事都和统计学有关系
🙂民国出大师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碰撞 1 anne2607 字456 2017-08-31 01:31:04
🙂小学生都是知识分子的年代,有中学学历就能成大师的 2 goodgunner 字261 2017-08-31 05:01:01
🙂现在可以说,大师就在身边 1 桥上 字64 2016-02-24 23:21:17
🙂我不认同你的说法 3 jent 字530 2016-02-26 0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