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略谈何新以及他的粟裕研究的一些错误 -- 思想的行者

共:💬82 🌺10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浅谈陈毅的政治工作贡献以及对何新博客所引文章的反驳

何新先生在他的博客里引用了一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对那篇文章的一些观点我还是要进行辩驳一下的。

事先再申明一下,何新先生可以说是个人的启蒙先生,对于其个人,我是高度的尊敬的,读其文章,常有一种思想的闪电的感觉,但是人总是会犯错。

何新先生这次挑起粟裕研究的辩论,其文风辛辣,观点鲜明,依然是值得赞赏的,如同毛泽东所云:共产党人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只有观点鲜明的辩论真理才会越辩越明

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共识,即使不能取得共识,也可以起到把各自的观点给摆出来,等待新的逻辑,新的理解,新的证据出现,而方便另一方思想的转弯,进而取得更多的共识。

何新先生所引的文章实际上与我有了一定的共识

即毛泽东,邓小平,陈毅等人的历史贡献不能否定。

但分歧在哪里?

分歧在于陈毅究竟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多大的战役指挥的贡献?

有人认为“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仅仅是针对接下来的那一个战役而言,因为粟裕熟悉两淮,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勉强的辩驳。

为什么会进行这么勉强的辩驳,根源大约在于他们认为如果认定陈毅指挥打仗贡献不大就影响了陈毅的历史贡献的定位。

但是实际上这恰恰犯了人们常犯的忽视政治工作的错误。

陈毅不是军事指挥的高手,但是是政治工作的高手,难道这就是对陈毅的否定吗?

聂荣臻同样不是军事指挥的高手

罗荣桓在东北也基本不负责军事指挥

但是他们的历史贡献应该被否定吗?

毛泽东在罗荣桓去世后作诗: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就是对罗荣桓的政治工作的高度肯定

那么罗荣桓的政治工作贡献有什么?

至少有一点,就是整合了山东的党政军,使得山东的不同来源的部队整合在了一起,避免了诸如张国焘分裂红军那样的历史悲剧

这就是罗荣桓的重要历史贡献之一。

同样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高度契合,有谁的功劳?

陈毅的功劳。

历史已经证明,从井冈山时期开始,陈毅将军就为军队的政治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如同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提到的当时部队对政治工作的蔑视:五皮主义,而陈毅作为一名政工干部硬是扭转了人们对政治干部的看法,获得了巨大的威信

这就是陈毅的贡献

即使是在红四军八大会议上,针对建军原则红军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以后到上海述职,并且得到指示以后返回闽西,请回毛泽东

在这个过程中,陈毅是解决红四军内部思想矛盾的重要人物,没有陈毅,红四军当年可以迅速的再次取得共识,并且召开古田会议吗?

这也是陈毅的历史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顶着项英的压力,坚决的向外发展,最后让新四军在苏中苏北发展壮大,这也是陈毅的历史贡献等等。

因此,陈毅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方面着力不多,根本不构成对陈毅将军的否定

认识到了这一点,心平气和了,就很容易的发现各种曲解的错误

1)。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仅仅是针对接来下的宿北战役的

显然不合理

作战的指挥机关需要相当的稳定性延续性,难道毛泽东需要规定每一次战役都由谁来负责,让指挥机关改来改去?

这不是朝令夕改,让参谋人员无所适从吗?

2),粟裕仅仅是副手指挥作战不合理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也不是党的负责人,总负责人是张闻天,是不是毛泽东就不能负责指挥军事了?

3),豫东战役的开封战役的指挥是陈士渠们的功劳和粟裕无关

当时是大兵团作战,需要的是整个大兵团服从指挥听命令,可能陈士渠们进攻开封没有得到粟裕的战役指导?

4),谭震林提出了攻击两淮,所以淮海战役的提出者是谭震林而不是粟裕

问题在于向中央发报的时间,是不是恰好有这个战机

粟裕发出电报并且被中央采纳,正是因为粟裕对于战机有着敏锐的把握,否则是不是一年前,两年前,甚至更早前提出要夺取两淮就对淮海战役有贡献了?

等等

不管怎么说,何新先生以观点鲜明的文章挑起了辩论,是有利于观点越辩越明的,希望双方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彼此的,尊重历史,尊重逻辑的基础上,不进行人身攻击,不强迫他人改变观点,不妄测他人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辩论,以取得更多的共识,以推动中国的解放战争研究的发展

通宝推:盲人摸象,红军迷,青颍路,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