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卫青的名声 -- 林风清逸
众所周知,卫青、霍去病是带领汉家军队横绝大漠击穿强寇的大英雄,也是自古以来就以“韩、白、卫、霍”闻名于世的名将,历来享有盛誉。
问题就出在这个历来享有盛誉上。现代中国对卫青的主流看法是颇多赞誉的,但是历史上,乃至在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卫青的名声并不大好。
据传,南宋时有学者黄震,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宋·黄震《黄氏日抄》)”
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是这样评价卫霍的:
网络上也有人分析李广难封与卫霍扬名的缘故。网友说:“要对照着看,才能鸟瞰那几场战役(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发现当中的玄机。什么常胜,什么难封,当真是宿命,是运气?非也。是政治,是私心。”
网友这个说法,还有更加直接的来源。据传,在中学教师用书里是这样描述卫青李广之间关系的:
这一段因为我找不到这个“中学教师用书”,不能很确认是不是真的。不过,我在网上找到一个教案,意思是一样的,有的文字也是一样的,看起来这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辅导书,大约是真的。
基本上,按照这些说法,卫青是一个——谄媚——这词儿这几天我见识了很多次——的小人。
历史上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卫青:
这个人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苏轼。
韩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儒以文乱法。”孔子自己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大约不曾想到,在他死后没有多少年,自己的门人子弟就变成了巧言令色之徒。
卫青是名将,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出色军事才能,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良好机遇,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赫赫战功,尚且如此。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呵呵。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做事情向来是很难很难的。有的人也知道做事很难,也说,要鼓励做事情,容许犯错误,但是他们在平时却很容易搞出这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事情来。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相冲突,这就是叶公好龙。
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就要学习。学习不是看看书、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往脑子里一装就行了。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要读懂才可以明智。毛主席说,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读错了,读不懂,那么读了书也可以依然糊涂。三国时代的刘廙说,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是重失也。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也可以糊弄人。越读越糊涂,读出一脑袋浆糊的人也不少。
人要学习,要勤勉而持久的学习,通过学习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古人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又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智慧来源于哪里呢?智慧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天分,也不是仅仅来源于某次事件的灵机一动,而是来源于持久并且勤勉的学习,来源于持久地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努力。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说的不是死读书,而是知行合一的努力。人如果不学习,不能勤勉地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而是每天都过着“欲胜义则凶”的日子,那么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对面不识的事情还会少了吗?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周武王为此写了十七条铭文,写完之后,他还谦虚地说:“予一人所闻,以戒后世子孙。”周武王是开国之君,他是可以这样说的。我没这个资格去告诫谁,我只是谈一谈我的想法。如果读者读了以后觉得有点帮助,我是很高兴的。如果读了以后觉得没什么用处,那就请谅解我占用了你的时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卫青的名声
🙂“匈奴日以合战”一事颇有蹊跷 9 林风清逸 字3686 2018-01-05 05:19:45
🙂“匈奴日以合战”就不能是李广主动出击? 迷途笨狼 字1617 2018-01-05 10:37:13
🙂你写了半天,就是李牧传里两个字:"出战" 1 林风清逸 字1063 2018-01-07 20:50:48
🙂司马迁写了多久不知道,小林子你这次回复可是姗姗来迟 迷途笨狼 字476 2018-01-08 10:29:42
🙂就是说,你要用和我的斗争,来回避解读上的错误了? 林风清逸 字0 2018-01-08 22:30:18
🙂只是给你提供狡辩的方向让老河友瞻仰而已 迷途笨狼 字0 2018-01-09 10:31:37
🙂算了,不斗嘴了,无聊 林风清逸 字0 2018-01-08 2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