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又来说掏心窝子的话了 -- 给我打钱87405

共:💬147 🌺78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胡评晋献公

多数史学家对晋献公的评价不怎么样,概括起来就是“晚年昏了头,把晋国搞乱了”——这话听起来是否有些耳熟?

对此,我还是老态度,不以为然。要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划分,人大概就两类,一类是守规矩的,一类是不守规矩的。史学家一般是守规矩的,而晋献公是不守规矩的。守规矩的讨厌不守规矩的,此乃常理,前者往往又在大部分时间里掌控了话语权,于是,不守规矩的往往等同于坏人。问题是,晋献公真的是坏人吗?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众所周知,晋国本身就是个不守规矩的诸侯国,它的治国方略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夏政跟戎索到底是个啥?说不大清楚,反正我来理解就是不守规矩,要不然为啥孔子周游列国哪都去了,偏偏就不愿意去晋国?晋人不受规矩约束,可说历来就是如此。周康王在位时,晋侯就违制修造宫殿,虽然后来挨了批评,没能搬进去住,但这足以说明晋人的胆子有点肥。七百年后赵国搞胡服骑射改革也可称得上是一种延续。当然,叫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就是“曲沃代翼”了。小宗攻伐大宗,搁今天讲就是违宪,必须就地正法——周天子是看不下去的,中间也派兵干预过,无奈王室衰落,有心无力——宗法制,是周王室立国之本。后来靠贿赂,曲沃武公才得以正名,成了晋武公,晋献公就是他的儿子。

“曲沃代翼”对宗法制的破坏程度有限,更容易被当成是权力争夺战,晋献公才是真正的破坏者。献公刚即位就发生了一件事,王子颓叛乱,周惠王出奔。这事是不是刺激了晋献公,不得而知,但总可以说,外部环境有利晋献公“作乱”,正如之前西周倒台有利于曲沃代翼。献公八年,他启用士蔿,尽杀群公子——只放了韩氏。换句我们熟悉的套话来讲就是,他的双手沾满了亲人们的鲜血。没错,他就是要破坏西周的“亲亲尊尊”传统——估计打他曾祖父起,他所在的这一支就开始觉悟了,“害我最深的人往往就是我最亲的人”。取而代之的,是提拔异姓,尊贤尚功。不过这也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但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呢?不好说,这一块就不议了。

然而,尽杀群公子并不是晋献公的“巅峰之作”。废太子,追杀夷吾和重耳,这才叫人瞠目结舌。晋献公是真的老糊涂了吗?依我看,他一点都不糊涂,他就是要搞乱晋国。

据《史记》所载,献公十二年,他就想废掉太子,十九年,他假虞伐虢,二十二年再次假虞伐虢,这次把两国都给灭了。而拿下虢、虞两国,就等于控制了崤函通道,扼住了秦国东进的咽喉,并且大大缩短了晋国出兵郑国所需的时间,于晋国而言,其战略价值到底有多大想必无需多言,我想说的是,哪里能看出来晋献公糊涂呢?其后,献公二十六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晋献公称病没去,他倒不是装病,但不去并非是因为病了,病重仍然清醒得很。不久后他就病死了,死前把奚齐托付给荀息。后面里克杀了君臣仨,然后自己又被晋惠公所杀,等等这些就不说了。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不到三十年功夫就将晋国版图扩张了数倍。说他雄才霸略估计反对的人不多,但若说他是一代英主,恐怕争议就多了。但就我前面所述,晚年的晋献公并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其实他是不是真的很老,今天也说不清楚,不知道他是哪年出生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搞乱晋国呢?有人解释说,乃为女色所惑。于是乎,骊姬荣登狐狸精榜单,成为四大妖姬之一。我是不同意这一类观点的,也就是晋献公无意搞乱晋国。相反,我认为晋献公是有意搞乱晋国,理由就是,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一名破坏者。尽管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重耳在我们来看水平都不低,尤其是重耳,更是到后来成了一代霸主晋文公,但我猜测,这仨在晋献公眼中都不怎么样,无法沿着自己定下的创新路线续写辉煌。立奚齐,也恐怕不是宠爱骊姬那么简单,而是看中了戎人身上那些有异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烙印。这里结合重耳的经历展开说一下。如果没有十九年的逃亡,重耳或许就成不了晋文公,他在齐国一度打算混吃等死,后来是他舅舅狐偃等人使计才将其从温柔乡里拖出来。重耳即位后,在城濮与楚交战,决战前夜他做了个怪梦,吓得要死,是狐偃三言两语叫他安了心、定了神。而狐偃之所以是狐偃,跟重耳的母亲是为翟人有莫大的关系。我的意思是,狐偃就是个不守规矩的人,而晋献公更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这类人在他们拿不定主意或者眼下没有太好的办法时,往往更愿意选择“搞事情”,他们始终认为,只有主动打运动战,才能创造出机会。既然没有理想的接班人,那就让几个候选人斗上一斗,斗赢的好歹也是个矮子里的高个子,这可能就是晋献公的初衷。至于说搞乱了晋国,我看也是言过其实。

我们今人看问题,总喜欢从利益这个角度来分析,两人或两派有矛盾,往往是为了争夺利益。对不对呢?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不尽然。双方利益一致时,也会有很大的矛盾,这矛盾往往是因为一方守规矩,而另一方不守规矩,这两类人在很多问题上很难形成共识,想法跟做法都不一样,比如何为重要时机?打还是和?诸如此类,很多的。袁绍并非 是肚子里没货的人,但他跟他的重要谋臣沮授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沮授叫袁绍把主力放在黄河北岸,不要去跟曹操打运动战,袁绍就不能接受。林彪的军事才能出类拔萃,但他跟廉颇一样,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自然,当毛泽东认为朝鲜战争可以打时,他就不愿意了。但守规矩的,跟不守规矩的,还是有办法合作的,比如毛泽东跟周恩来就协调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没有周恩来,光一个毛泽东,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这里面恐怕就有一个道道:相信对方的长处,尽量在对方的地盘听对方的意见。说到最后,我又要兜回开头那句话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当真是糊涂了吗?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