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13):人类的起源 -- 语迟
汉语中有“默契”这个词。比如两个人吧,如果非常默契的话,很多时候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一个眼神,什么都明白了。
所以人原来最聪明的时候,是没有语言的,人们不需要说话,交流就是会意,人心很明净,社会很和谐,说的哪门子话呢?连眼神都不用对。后来渐渐傻起来了,就要对眼神了,渐渐地还要说话了,而刚开始的时候说得是很简单的,但是内容丰富,几个字,几句话,就能把很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语言+会意一块用,这个阶段的语言,就是现在所谓的“文言”。
文言并不是谁吃饱了撑的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个集团吃饱了撑的创造出来的。文言又称为“古文”,所谓古文就是先秦时候的文,先秦时候只要是个有语言能力的人,不管认字不认字,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一个种地的农民,还是一个烟花妓女,说出来的话,写的书信文章,都是文言。
从语言开始出现一直到汉代,文言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总的趋势就是复杂化。从汉代到唐这1千年,群众语言依然是文言。这时的文言已经有了两个流派。一个是群众版,一个是知识分子版。这个知识分子版是新出的,先秦时候并没有。这两个流派的区别拿今天的事情来比较,比如翻开一个社会学科的博士的毕业论文,希奇古怪的名词一大堆,结构复杂的长句一串一串的,而老百姓并不这么说话写东西。就是这么一个区别,一模一样。
因为这个知识分子版的文言比较讨厌,假大空,到了韩愈就发起了“古文运动”,来进行文章的革命,要打倒知识分子版的文言。
韩愈同志发起的“古文运动”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事情。古文运动反对的就是作文华而不实、脱离群众。就是说,写文章要象说话一样,老老实实地说,一是别人都能够看得懂,二是不要说废话,要说就说点有意思的,能起到教育作用或者能处理解决问题。
“古文运动”有鲜明的针对性。打击的就是诸如《腾王阁序》类似的文章。
王勃的《腾王阁序》写得很好,美极了,这个不错。为什么要打击呢?因为这样的文章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把文章本身当作玩意儿来玩它,这跟“玩物丧志”没什么区别。比如玩鹰的、“赌神”、“燕子李三儿”、“黑客”,任何事情只要一门深入,都能玩出来名堂,文章也是一样。
玩文章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跟下个棋扭扭秧歌写写字,一样,娱乐活动嘛,但是所有的文章都这样写,那是不行的。
古话说,“文以载道”,写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讲道理,要教育人,或者能够处理解决问题。文章形式是次要的,不能喧宾夺主。
汉赋是汉代的主流文学,即知识分子版的文言。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云云。这属于“骈文”一类,文章讲究对仗工整,音韵优美,在文章形式上花的工夫很大。唐太宗的时候中央下个文件,还是这么跟作律诗一样,很好笑。到了唐宋八大家,开始要求骈文闭嘴。唐宋八大家怎么写文章呢?就是今天强国论坛的文风。八大家就是这样来写东西。老百姓都能看懂,都知道你在说什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很大,虽然以后历代知识分子版的文言时不时的也露露头,但是一直无法流传。历代文章大家,比如明代宋濂、高启,清代的桐城派,归有光等,都是遵照八大家的主张来作文的,朴实老实。
汉到唐1000多年,骈文大盛,其中当然有佳作,意思好,文章也优美,比如南朝梁代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这一篇文章劝降了8000部队,写得确实非常好,也很有用。但是此种文风一旦泛滥开来,大部分写作的人由于稀里糊涂的缘故,就只会去追求文章华丽机巧,卖弄学识文采,而根本忘了他为什么写文章。或者根本就是腹中空空如也,并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掉掉书袋子,哗众取宠或者装腔作势的来吓人。
其实这个古文运动是从曹操开始的。曹操主张作文要“简约、通脱”,有什么就说什么,要说人话,说清楚,没什么说的就闭上鸟嘴,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曹操交代后事的文章里,竟然说到了死后小妾怎么打发的问题,根本没想着此文要让这个那个赞叹,而慷慨激昂地废话一通。但是曹操这个人名声不好,正确的主张也被埋没了,子曰不因人废言,有几个人去听呢?
到了唐代,因为民族空前的大融合,一种全新的语言――白话文出现了。这时候的白话文,就象现在的网络语言一样,属于口头流传阶段,当时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还是文言。流传至今的一些唐人小说,那时的市井文学,就象今天的《故事会》,满足最低层次的文字需要,那时这些小说还是文言,老百姓都懂。
到了两宋,白话文正式登台亮相,这个时候老百姓说话已经是白话文了。诸位看朱熹同志怎么写文章:
“...此身躯壳谓之腔子,...如将刀割着固是痛,若将针扎着也是痛。如烂打一顿固是痛,便轻捣一下也痛...”
“仁字最难形容,是个柔软,有知觉,相酬接之意,此需自去体认。...试自看一个物,坚硬如顽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
这就是宋代的白话。施耐庵写水浒的时候,明代老百姓说话还是这样,“端的是好景致”,“作甚?”等等。
从唐一直到鲁迅,中国就有两个文字系统了,一个是知识阶级的,是文言,一个是群众阶级的,是白话。这个时候的中国很有意思,社会上两种人一目了然。农民说一句“好啊好啊”,知识分子说的就是“善哉善哉”,读书人从小就开始进行文言培训,长时间的浸泡,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一直到五四白话运动的时候,中国社会上还是这个样子。
白话已经存在了1000年,掌握文言的人越来越少,老百姓已经相当隔膜了。正是文言当死,白话当立的时候。如果不是洋鬼子来侵略,这个变化也迟早会发生,不过会往后拖一拖。
白话运动与古文运动的意义完全一样,还有后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义精神也一样,即写文章说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大部分的人能懂,知道在说啥。否则有什么意义呢?废纸嘛。
这个白话运动其实是很不简单的,白话由于流传在民间,历代中央政府不屑一顾,没有人来搞规范,不是那么规矩,各说各的。所以五四时期是探索的时期,这个也写白话,那个也写白话,流派也是很多的。哪个能作为国家推荐的规范文本来推广呢?
最终白话运动能够成功,一本书传遍全国各地并没有交流的障碍,没有搞得东北白话与江西白话不一样,胡适白话与鲁迅白话不一样,流派纷纭乱糟糟,得力于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鲁迅,一个就是咱毛主席。
鲁迅和毛泽东就是当代的韩柳,是划时代的文章巨匠。这两个人最终规范了白话文,白话文统一了。
现在看鲁迅的文章与今天的白话是有些不一样的,鲁迅的这个白话还是宋版,就是还是从宋代的白话来的,由于鲁毛的文言造诣登峰造极,脱胎于文言的能够普遍流行的白话才在此二者笔端成型。怎么说呢?就是说从文言到鲁白话再到毛白话,是一脉相成的,鲁白话起到转变的决定作用。诸位看今天的粤语,几乎是外语了,写到纸上都看不懂,这就是当时白话中的一个流派。总之,今天中国大陆人写东西说话的这个规范(其中包括语法),直接来自毛泽东,间接来自鲁迅及文言。没有这两个人的工作,当代中国的语言规范就没有今天这么统一。现在强国论坛诸位写文章用的白话,就是毛白话,不过比较稀松一点。规范的毛白话,请看当今的中央文件。
语言本身是并没有交流的功能的,人们通过语言,来会意。达到会意的目的。文言现象在当今也是存在的。比如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两口子,两个人在一起交流,语言非常简单,外人很可能什么听不懂。就是说上古时代的中国人,比如尧舜那个时候的人民,就象孔子说的那样“生而知之”,道理很明白,根本不需要学校老师来教育。这样大家都明白,交流起来,用的语言是很简单的。越往后蠢货越多,这样来教育他们,因为他们很蠢,就要说很多很多的话。这就是语言越来越复杂的原因。就是因为蠢货越来越多了。
文言因为根本的目的与白话一样,都是要会意,而且当今白话根本就是从文言而来,所以文言障碍实际上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并不需要很长时间来反复训练才能看懂文言。怎么来破这个障碍呢?
方法是就是静心来细读,使劲读,不超过10遍,一定能读懂。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各家的注解,不能迷信,我认为读文言首先要自己读,谁来解释都先不听。不管谁的解释,名气再大,比如朱熹对论语的解释,拿来做个参考而已。不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实在读不明白的才把各家的注释来翻一翻,说的不对要抬杠。孔孟学说都是叫这些个乱注释瞎解释的东西给搞得不对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汉文化扫盲(77):人生三戒 4 语迟 字5237 2005-07-06 20:16:57
素女经是怎么回事? 2 森林的火焰 字530 2005-07-11 16:04:46
受教受教!这里谢过了!!! 海纳百川 字0 2005-07-10 22:42:22
【原创】汉文化扫盲(33):文言从哪里来的?
good article. Thanks, Flower zhyfa 字0 2005-07-06 22:20:22
【原创】汉文化扫盲(112):袁盎与晁错 3 语迟 字7199 2005-07-06 19: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