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del -- 删ID走人

共:💬128 🌺355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清末民初时代的中国识字率

假设从秦汉到明清边疆士兵书信都是别人代写,那为何秦汉时期却有普通士兵书信出土,明清离的那么近,反而却没有留存呢?所以代写之说是说不通的,只有秦汉识字率大幅高于明清才说得通。

罗友枝(Evelyn Rawski,著名汉学家,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清代中国的教育和大众识字率》一书中估计清代中国的识字率,男子为30-45%,女子则为2-10%。在地域分布上江南地区比之北方有更高的识字率。

不过她这个统计的水分不小。按她的标准,所谓识字是能计算数目,写简单的信函,不受人欺蒙。但按照毛泽东在1930年5月的《寻乌调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对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做的调查。他认为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男子文化程度并不很低,南半县文化因交通与广东的影响比北半县更加发达。依全县人口说,约计如下:

  不识字        百分之六十

  识字         百分之四十

  识字二百       百分之二十

  能记账        百分之十五

  能看三国       百分之五

  能写信        百分之三点五

  能做文章       百分之一

  初小学生       百分之五(五千人)

  高小学生       百分之八(八千人)

  中学生        五百人

  大学生        三十人

  出洋学生       六人

  秀才         四百人

  举人         一人

  (上列的百分数是每一项对于人口总数的比例。)

可以看出所谓“识字”百分之四十的标准是识字二百以下。识字二百以上的就只有“识字”的一半了。等看《三国演义》之类白话小说的就只有百分之五。而能写信的也就百分之三点五。

这个百分之三点五还是素有读书传统的闽粤赣三省数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在清末“送字下乡”运动后并经过建立各种学校近四十年后的结果。

以此反推,先秦的识字率不会比清末民初更高。要普及识字率,一是要有课本、二要有教具,三要有老师。先秦没有纸张和印刷术。书写工具是笨重昂贵的竹简木牍。课本基本没有。书籍传播主要靠抄写。而老师更少,基本都是贵族或官吏。认字是成本昂贵的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读不起书的。写信就更不会普及。所以只能靠别人代写。

至于为何秦汉时期却有普通士兵书信出土,其实也就睡虎地的两封信罢了。这两封信都是写在木牍上然后封存在基本密封的棺材里深埋地下。这才能历经两千年不腐。东汉以后纸张开始普及。到唐代纸张都已经普及到用来做卫生纸了。而中国传统纸张不易保存。家书反而不如竹简木牍更容易保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