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本末分章全译 -- 桥上

共:💬117 🌺45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1晋平伐齐03/06

《襄十八年经》: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p 1035)(09180004))(101)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曰:

书“同围”,《春秋》唯此一次,故杜《注》云:“齐数行不义,诸侯同心俱围之。”合十二国,从晋诸侯无不至。

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十七章》:

晉莊平公即位元年,公會諸侯於湨梁,遂以遷許於葉而不果。師造於方城,齊高厚自師逃歸。平公率師會諸侯,爲平陰之師以圍齊,焚其四郭,驅車至于東畝。

下面再贴一遍平阴之战后各家诸侯同围齐与之前的湨梁之盟及之后的澶渊之盟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湨梁之盟参加的诸侯比澶渊之盟以及参加同围齐的诸侯少了滕国,图中地名偏紫色的是与湨梁之盟相关的地点,偏绿色的是与澶渊之盟相关的地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襄十八年传》:

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瑴,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沈玉而济。((p 1036)(09180302))(101)

我的粗译:

晋侯(晋侯-彪,晋平公)率大军进攻齐国,在准备渡黄河时,献子(中行献子,荀偃)拿出两对用红线拴在一起的玉,然后祈祷:“齐环(齐侯-环,齐灵公)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晋侯-彪,晋平公)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神”在上:那个齐环仗着有些关隘,又人口众多,就背叛友邻,摈弃盟约,不惜折磨“神”您的“主”。“神”您的曾臣“彪”即将率领各家诸侯前去问罪,他手下官臣我“偃”正为此奔走,要是能办好这事,立下功劳,没让“神”您蒙羞,我“偃”这个官臣就不打算再过这黄河了,就请“神”您监察!)”,他把那两对玉沉入黄河,然后才过河。

一些补充:

晋平公亲自出动,召集了所有从属于晋国的小国,共十一国,联合讨伐齐国。此次联军主力晋国军队三军六个分队全部出动,战车数量估计在两千乘左右。

杨伯峻先生注“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瑴”曰:

瑴音觉,双玉也,亦作珏。

下面是荆州博物馆藏之一对龙形玉佩的图片,出自《荆州博物馆藏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一对西周古玉璧的图片,出自《西周兽面纹玉璧一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负其众庶”曰:

负,仗恃。众庶谓人多。

杜预《注》“陵虐神主”云:“神主,民也。”

杨伯峻先生注“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曰:

曾臣犹陪臣。曾与陪皆有重(平声)义。天子于神称臣,诸侯为天子之臣,故于神称曾臣。诸侯于天子称臣,诸侯之臣于天子则称陪臣。其取义相同。张文檒《螺江日记》、吴闿生《文史甄微》同此说。彪,晋平公名。

杨伯峻先生注“其官臣偃实先后之”曰:

官臣,据《周礼•大宗伯》“六命赐官”郑玄《注》,受天子命能自置官吏以治家邑者为官臣。说详张聪咸《杜注辩证》、徐孝寔《左传郑义》。杜《注》“守官之臣”,不确。《诗•大雅•绵》“予曰有先后”,毛《传》:“相导前后曰先后。”先后犹赞佐。

杨伯峻先生注“苟捷有功”曰:

捷即有功,词语重复,盖足成一语。

杜预《注》“无作神羞”云:“羞,耻也。”

杨伯峻先生注“官臣偃无敢复济”曰:

荀偃信巫皋之言,知必死,故云无敢复济。

杨伯峻先生注“唯尔有神裁之!”曰:

有,词头,无义。

“河”——“南河”——“棘津”(杨注:“南河”,阮刻本作“河南”,今从《唐石经》、金泽文库本订正。古黄河东北流,如卫肯借路,则由卫境渡河,卫既不肯借路,则军队南还,由南河渡,再向东。南河即南津,亦谓之棘津、济津、石济津,在河南省-淇县之南,延津县之北,河道今已湮。),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1,北纬35.31(东屯镇-汲津铺)。

《襄十八年传》:

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禦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shèng)自其鄉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p 1037)(09180303))(101)

我的粗译:

这年冬十月,各家诸侯在“鲁济”旁会晤,重申湨梁之盟的承诺,然后一起进攻齐国。齐侯(齐侯-环,齐灵公)前出到“平阴”抵抗,在“防门”挖了壕沟据守,长达一里。受齐侯宠信的宦官夙沙卫建议:“不能战,莫如守险。(要打不过,不如挑个险要的地方坚守。)”,但齐侯不肯听他的。

各家诸侯手下的“士”率兵攻打“平阴”城门,齐人死伤惨重。战场上,晋国的卿范宣子(士匄)看见一位齐国大夫析文子(子家),就对他说:“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鄉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我认得大人,所以有事怎敢瞒着您呢?鲁人和莒人都提出要派兵车千乘从他们那个方向打进齐国,我们也答应了。要是他们打进来,您主上肯定得放弃你们“国”。大人还不赶快想想办法?)”。

子家(析文子)把这话告诉他们“公”(齐侯-环,齐灵公),他们“公”吓坏了。晏婴(晏平仲)听说此事,说道:“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我们主上本来就胆小,又听到这话,坚持不了多久了。)”。

一些补充:

下面是晋侯伐齐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曰:

湨梁之盟在十六年。言指盟辞“同讨不庭”。齐本与晋为同盟,而近四年之间,六伐鲁鄙,四围鲁邑,此即背叛盟言。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禦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曰:

堑音欠,挖壕沟。防门在旧平阴南,亦在今平阴县东北约三十二里。广里,杜《注》以为所挖壕沟,其宽一里。而《水经注•济水篇》引京相璠云:“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则以广里为地名,句应如此读:“堑防门,而守之广里。”但诸侯之师自鲁济向齐,则从南而北,而广里在防门北,与诸侯之来向相反,且堑防门即所以禦诸平阴,故下文言入平阴,不言广里,足以说明广里非地,是以不取。

杨伯峻先生注“不能战,莫如守险”曰:

杜《注》:“谓防门不足为险。”《管子•轻重丁篇》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沈钦韩谓《管子》所指长城,即以泰山为界。夙沙卫之意似宜固守泰山之险,而不当堑防门以为据点。

桥案:今已考定齐长城遗迹。其西端即自防门始。下面是齐长城位置走向图和齐长城遗址全图,出自《齐长城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预《注》“析文子”云:“析文子,齐大夫子家。”

杨伯峻先生注“吾知子”曰:

知,了解,相知。

杨伯峻先生注“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鄉入”曰:

鄉同嚮,今作向。鲁在齐都临淄西南,莒在齐都东南。自其向入,则二国兵一往西北,一往东北。而并攻齐都。

杨伯峻先生注“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曰:

杜《注》解此为“不能久敌晋”,疑晏婴本意谓齐侯命不久于世。

“鲁济”(杨注: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在齐界者为齐济,在鲁界者为鲁济。盖流经今山东省-巨野县、废寿张县、东平县之间,穿曹-鲁之境者为鲁济,其流在今东阿县以下穿齐、卫之境者,则齐济也。),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2,北纬36.15(会于鲁济之处)。

下面再贴一遍“鲁济”地图,割自《春秋左传注》初版附《郑宋卫》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阴”(杨注:平阴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三十五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0,北纬36.37(东障村)。

“防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57,北纬36.36(孝里镇-广里村北400米)。

《襄十八年传》:

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使乘(chéng)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p 1038)(09180304))(101)

我的粗译:

齐侯(齐侯-环,齐灵公)登上“巫山”观察晋军。当时,晋人让他们的司马踏查周边山水,就算不容易过去,也一定插几杆旗,摆上点兵。在他们开进的战车上,让左边是真人,右边拉上个假人,前边再打个大旗,还让舆人拖着柴禾跟在后面,尘土飞扬。齐侯看见这阵势,被这么多人马吓坏了,于是扔下部队逃了回去。

随后到丙寅晦那天(杨注:十月小,晦,二十九日。言晦者,乘无月光而逃。),齐军也趁夜暗溜了。一位晋国大夫师旷(乐师领班)报告晋侯(晋侯-彪,晋平公)说:“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乌鸦的叫声很欢快,齐军大概是溜了。)”,另一位晋国大夫邢伯(邢侯)报告晋国执政的卿中行伯(中行献子,荀偃)说:“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我听见有指挥马车掉头的声音,齐军大概是溜了。)”,还有一位晋国大夫叔向(羊舌肸)也报告晋侯说:“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城上落着乌鸦,齐军大概是溜了。)”。

一些补充:

下面是平阴之役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曰:

斥,开拓,排除。

杨伯峻先生注“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曰:

其险阻处,纵队伍所不到者,亦建大旗,而疏为之阵。

杨伯峻先生注“使乘车者左实右伪”曰:

乘车之士三人,一居中,一在左,一为戎右或车右。在左者实有人,在右者乃伪装之人。

杨伯峻先生注“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曰:

建大旗先行。使尘土飞扬,如大军奔驰。僖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亦曾用此计以诱楚。

杨伯峻先生注“鸟乌之声乐”曰:

鸟乌只是乌,犹《礼记•礼运》之鱼鮪只是鮪。《孙子•行军篇》云:“乌集者虚也(乌或误作鸟)。”庄二十八年《传》云“楚幕有乌”,下云亦云“城上有乌”,皆古人以乌测敌营之法。

杨伯峻先生注“有班马之声”曰:

班马,沈钦韩《补注》引《易•屯》六二《爻辞》“乘马班如”,谓即马盘桓不进。惠栋《补注》及冯登府《十三经诂答问》谓班还二字古通,班马即还马。后说较长。

杨伯峻先生注“城上有乌”曰:

城,当指平阴城。

“巫山”(杨注:巫山在今山东-肥城县西北六十里(即在平阴县东北),一名孝堂山。),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1,北纬36.38(孝堂山南端)。

《襄十八年传》: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从齐师。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卫杀马于隘以塞道。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州绰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p 1038)(09180305))(101)

我的粗译:

第二天,十一月丁卯朔(初一),大军进入“平阴”,然后继续追击齐军。齐侯(齐侯-环,齐灵公)的亲信宦官夙沙卫(卫)拉来一些大车连在一起堵住山谷中的隘路,自己在那儿殿后。同乘一辆战车的齐国两位大夫殖绰和郭最经过此处,就对夙沙卫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要是大人您来为这“国”部队断后,我们齐国的脸往哪儿搁,大人您还是先走吧!)”,于是代替夙沙卫断后。

“卫”(夙沙卫)撤退走到另一隘路处,又杀了马堵在路上,结果没挡住晋军,倒先把后面撤过来的殖绰和郭最挡住了,他俩还没越过这处障碍,后面晋军的州绰就追了上来,连射两箭,殖绰左右肩膀各中一箭,正好夹在殖绰脖子两边。然后州绰大喊一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站住,我会留着你们当咱三军的俘虏,要再不站住,我就射中间了。)”。殖绰赶紧回头说:“为私誓。(那你为我发个誓。)”,州绰应声道:“有如日!(如同太阳之神亲临!)”,于是殖绰就投降了。州绰松开弓弦把殖绰双手捆到背后,州绰的车右具丙也放下兵器把殖绰的车右郭最捆了起来,都把他们双手绑在背后,也没脱去他们的甲胄,将他们送到晋军中军,坐在战鼓下面。

一些补充:

这里描述了在追击战中追的一方使用弓箭的情景,记得《水浒》里著名神射的小李广花荣也有类似大发神威的事。还有,此处不提殖绰他们的驾车人,反映驾车者是技术人员,与车左车右性质不同。其后州绰、具丙一弛弓一舍兵亦反映二人分工不同。另外,这里提到“坐于中军之鼓下”,似乎此处的战鼓脱离了戎车,不知有何意义,似乎这鼓应该是所谓建鼓或悬鼓,则可以搬上搬下。从占地大小的的角度看,似乎用在戎车上的应该是悬鼓。

下面是曾侯乙墓出土蟠龙纹建鼓座的图片,出自《国内最优质图片灵感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曾侯乙墓建鼓(通高390厘米)复原的图片,出自《6大类57件精美实物呈现中国古代文化全景》(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漆绘鸳鸯盒上的建鼓乐舞图及其摹本,图片出自[URL= http://www.zhtywd.com/zixunzhongxin/2245.html]《中国舞蹈通史_第五讲_东周时期舞蹈的变革与发展》[/URL]: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悬鼓的图片,出自《博大精深的楚文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曰:

连借为辇,此作动词,谓拉车也。隧,山中小路。《庄子•马蹄篇》“山无蹊隧”可证。

杨伯峻先生注“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

追及。脰音豆,颈项。州绰两射,一中左肩,一中右肩,均近颈项,故云夹脰。

杨伯峻先生注“不止,将取其衷”曰:

衷,中心。其意曰若不再奔逃,则为我三军所俘虏。若仍奔逃,则我再射,取汝中心。

杨伯峻先生注“为私誓”曰:

个人与个人间之约言,故曰私誓。殖绰畏被杀也。

杨伯峻先生注“乃弛弓而自后缚之”曰:

弛,弓解也。自后反缚殖绰之手。

杨伯峻先生注“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曰:

其右,州绰之车右。车右多用戈盾,舍兵,放下兵器。

杨伯峻先生注“皆衿甲面缚”曰:

杜《注》:“衿甲,不解甲。”面缚,即自后缚之。

“隔马山”——“塞隘”(杨注:据《水经•济水注》及《元和郡县志》,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三十五里)为(夙沙)卫(杀马)塞隘(道)处,(因)名隔马山。),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7,北纬36.43(夙沙卫杀马于隘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