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论香港问题: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 给我打钱87405

共:💬55 🌺11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

体制内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躺在安乐窝中。他们因为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不知道这种所谓的“真实感受”是在侵蚀自己。因此,体制的人,往往表现出来就是【光说不练】。

在中国,体制内是很宽泛的,并非只有行政人员,一些事业编,一些跟事业编挂钩的“假私企”,都是在吃共产党的饭。

体制外的人,往往容易犯另一种错误,他们把【争分夺秒】变成了一种实指,因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告诉他们,今天在公司混得再好,明天就有可能被裁。

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就会非常慌乱,时常会【铤而走险】,去模仿 一些【明知道风险很大,明知道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往往鸡飞蛋打,越努力越失败。

从家庭教育来看,孩子一出生就在【体制内】,如果他们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这个孩子往往会特别情绪化。

如果他们的父母都是【体制外】的,这个孩子往往受于高压状态。

并且总是去模仿 一些所谓的【快速见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他们的父母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体制外】,这孩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可能。

但总的来说,父母都是【体制外】的孩子,自保能力要强得多。一旦他们得到名师的指点,在方法上加以纠正,很快就能步入正轨。而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孩子,只有很低的概率成长起来。

据我了解的情况,【体制外】的人,往往感受到【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非常盼望【有人能给自己搭把手,好让自己有时间大哭一场】。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总的来说,对生活充满了失望。

那么,对于【体制外】人士来说,怎么做才是有益于自己的呢?简单里说,就是要学会【慢】。这个【慢】并不是懈怠,而是【冷静】,仔细的去审视自己,为什么越努力越失败,是不是投机思想太严重,是不是沉不下心来补一些基本功?

而对于【体制内】的人,几乎没有办法改变他们。讲道理,几乎就是无用的。能改变他们的,只是有【社会大流】,只有共产党日益削减【体制规模】。

最后我讲一个案例。有两位老师,长期跟我探讨教学问题。他们一个是体制内的老师,一个是原本是体制内后来辞职去了培训机会。这两个老师的行为截然相反,体制内那名老师,总是【你说的道理是对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那名体制外的老师,交流之后马上就会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并且会去看效果,可是他太追求快速见效,所以一些长效机制他接受不了,认为效果太差,不理想。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但是由于许多人只看现象,看到有的人【折腾了一辈子,不过如此】,没有看到这些人是因为【心态过于急躁,对于长效机制接纳能力低】。又看到另一些人【啥也不干,不也过得挺好吗】,没有看到这些人是在吃【历史的红利,而这种历史的红利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这些人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瞧,没戏,根本就没指望】。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我和【体制内】、【体制外】的人有过大量交流。我的经验是:

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跟【体制内】的人交流时,他们往往流露出【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的表情,或者是【你这个人根本就不懂生活,不懂人,根本就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不考虑别人的内心感受,只顾自己痛快】,再或者是【我还有事,你多注意休息】。

跟【体制外】的交流时,他们往往是【你能不能直接一点?】,往往是【你讲的太复杂】,往往是【你讲的这些解决不了我当前的问题】,非常急躁,恨不得到马上解决自己的困难。

所以呢,确实在表面上来看,【努力又怎么样,不努力又怎么样】?这是误见,很深的误见。因为总是持有这样的误见,所以最后确实也就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错失了大量宝贵的机会。

所以,简单的归纳,当听到【一个人,要到40岁之后 ,才可能成熟,才有可能从温饱问题中解放出来,更上一层楼】这段话之后,有的人心里想的是【啊,要这么久?我受不了,太难了,我不想干】——典型的体制内心态,有的是【啊,要这么久?我等不了,有没有更快的路子?】——典型的体制外心态。

ove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