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工业党”这——21世纪初中国独有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 -- 镭射

共:💬65 🌺3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工业党产生的背景二: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

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在社会主义理想之上的理想主义,这些内容,都是中国当代工业党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过,如果只有这些,仍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工业党”现象。原因很简单:这些都不是中国一家独有,甚至不是中国的原创。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受苏联影响甚大,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理想主义教育,苏联都不在中国之下。那么,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党”现象没有发生在苏联,而是发生在了今日的中国?

要完全说清这个问题,必须提及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社会变革。

观察工业党产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工业党首先是从经济学领域产生,以“业余经济学家”的身份出现,并引起关注的。被吴靖和卢南峰称为“‘工业党’早期论战结集”的《陈经与愚蠢小猪关于中国经济的超长篇论战实录》与《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个是陈经和“愚蠢小猪”两人关于中国经济政策的长篇网络论战,另一个是“愚蠢小猪”本人关于中国经济政策和发展的著作。这是理解工业党所必须注意的背景。

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亚当·斯密、凯恩斯这样的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苏联,没有产生过与这些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当的经济学家?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认同这样一个回答:经济学家的工作的本质,是作为市场经济形态下的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代表发言,通过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来影响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为各自所属的群体争取利益最大化;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不存在市场经济环境意义上的“经济政策”,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对经济学家的需求,而只需要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经济工程师”就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苏联没有产生过比较知名的经济学家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作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因此和苏联一样,中国没有产生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的社会环境。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1992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正式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明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些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会谋求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发声。

与之对应的是,从80年代起,经济学在中国开始成为显学,不但大学里普遍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各种相关著作和普及读物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这就为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经济学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宋晓军所说的“中国刚性教育每年培养出来的几百万工业化人口”,作为中国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会例外。当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经济学界没有代表自己的声音,而且,现有的各派经济学理论也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自己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