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清华简是不是伪简 -- 孟词宗

共:💬29 🌺171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引用的这篇文章是高级黑吗?

多谢你引用的这篇文章。但是我看下来为啥是高级黑呢?

例如这段:

实际上,在吴小红最终提交给清华的检测报告里,给出了两个校正数据:这是因为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误差范围,范围设定得越宽,真实性越高;范围越窄,真实性越低。多数情况下,委托方都更愿意采用误差范围更小的数据对外发布。很幸运,“公元前305±30年”的年代下限落到了“焚书坑儒”之前,比后者早60多年。可在C-14五千多年的半衰期中,6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

这段其实是吴小红在撇清说,我给了两个误差范围,清华用的那个是范围小的那个(即±30年)。那么误差大的那个是多少呢?文中没说,清华也没说。但从文中可以看出说不定就跑到秦朝建立以后了。

吴小红接下去说:

在吴小红看来,“C-14方法更适合史前的年代测定。最好的样本是人骨和动植物遗骸等。”在那些用于古文明阶段划分的测年中,有时误差上百年也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如此近而且对年份要求如此精确的测年,就很难说了。

也就是说吴小红自己也认为用这个方法测竹简的年代其实误差很大,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而送检的日期,吴小红居然说“具体时间记不太清了”。人脑自然不一定记得具体时间,但作为实验室主任,这难道不是查一下实验室记录就可以确定的事吗?除非这个所谓的“鉴定”没有上过实验室记录,或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检测实验。

取样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作者特地举出都灵“耶稣裹尸布”的取样过程。但清华简的取样过程呢?文中说:

样本抽取过程,吴小红并不十分清楚。她告诉记者:“这取决于样品收集者,我们只能根据样品本身给出结论。”而清华方面,似乎对取样过程并没有过多在意。

检测样本是由李学勤先生的两名学生送来的,一共两块,深褐色,每片一厘米见方,用塑料袋小心地包着,“具体时间记不太清了”。

那么怎么保证送来的样品就是清华简上的东西呢?李学勤是利益相关方。送检居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在场?

再比如这段:

替换据刘国忠介绍,“清华简”刚刚送到时,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之前对竹简的保护不当,竹片不仅非常脆弱,而且产生了霉变,但没影响到竹简上的字。这又是一个“幸运”。清洗过程中他们“没有发现一枚有掉色的现象,墨迹非常清晰”。在他看来,“古人的墨的质量甚至有可能比今天还好。”

目前,“清华简”并没有进行墨迹鉴定。

这“霉变”还真是个有智慧的霉变,居然只在空白的地方长霉,而有字的地方不长?而且清洗过程中居然一点都不掉色?古代竹简清洗会洗掉一部分墨迹、会褪色、甚至对竹简造成一定破坏是常识。2300多枚居然一点问题都没出。这能仅仅归功为“古人的墨的质量甚至有可能比今天还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