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起源(一)创世记(1) -- 橡树村

共:💬163 🌺5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吧?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的浦江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初期居住址。遗址内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层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在距今10,000~8500年间;中层文化堆积属于跨湖桥文化的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间;上层文化堆积基本等同于河姆渡文化,年代在距今6500年左右……上山遗址浮选出土的植物遗存并不是很丰富,但有重大收获,从中发现了20余粒炭化的稻米和一些稻谷基盘(rice spikelet bases)。这些稻遗存大多数发现在采自遗址的中层和上层文化堆积的样品,在年代上晚于上山文化时期,但也有少数是发现在采自下层即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浮选样品中……上山文化时期的古代先民实施的耕作行为仅是为了提高稻的获取量,或是为了间接增加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的数量,这些早期被耕种的稻究竟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即在形态特征上和基因特性上仍然属于野生稻还是已经进化成栽培稻,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学术问题。但不论如何,耕作行为毕竟是稻谷驯化的前提,也是稻作农业形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将耕作行为的出现称作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孕育阶段,或称之为“似农非农”阶段。上山遗址的发现应该属于这一阶段。

二十世纪70年代,在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曾轰动国内外学术界。由于河姆渡遗址的地势湿洼,文化堆积长期被水浸泡,为各种有机质遗物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因此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植物遗存,例如栎果、菱角、芡实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大量稻谷遗存。但是稻作农业生产并没有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田螺山人乃至河姆渡文化的经济主体,通过采集劳动获得的野生植物,例如菱角、芡实、特别是栎果,仍然是当时的重要食物资源之一。故此,河姆渡文化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稻作农业阶段,应该仍然处在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生产转变的过渡时期。

良诸文化(距今5200~4300年)应该是建立在稻作农业经济基础上,换句话说,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取代采集狩猎活动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主体。在良诸文化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数量剧增,环太湖区域特别是杭州湾地区,良诸文化遗址分布的异常密集,这种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应该与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只有依靠稻作农业生产,才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的大量人口的生存。另外,良诸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各种大型建筑的修筑和精美的玉器制作,特别是在近期新发现的良渚古城,其营建工程巨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这些都需要有完善的稻作农业生产体系和充足的农产品作为支撑。

在长江中游地区,稻作农业生产取代采集狩猎的过程完成的也许略早一些,有可能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大溪文化时期,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城头山遗址是一座古城址,碳十四年代测定在距今6000年前后,这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代城址之一。这种属于中心聚落性质的古代城址的出现也是区域性人口增长或聚集的特征之一。城头山遗址的城墙是经过夯筑的,底宽在10米以上,这种相对复杂和需要投入大量人工的古代大型建筑,同样需要有相对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作为支撑——引自《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2014 》】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