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帮识数的漂泊网友回忆一下七十年代物价并和当今比较一下 -- flyingcatgm
上山下乡不是68年临时想出来的。
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四点: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的问题。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首先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如果一辈子都不同工人农民见面,这就很不好。我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学家、艺术家、教员和科学研究人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近工人农民。有些人可以到工厂农村去看一看,转一转,这叫“走马观花”,总比不走不看好。另外一些人可以在工厂农村里住几个月,在那里作调查,交朋友,这叫“下马看花”。还有些人可以长期住下去,比如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就在那里生活,叫做“安家落户”。有一些知识分子本来就是生活在工人农民里面的,例如工业技术人员本来就在工厂,农业技术人员本来就在农村。他们应该把工作做好,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我们要把接近工农群众这件事,造成一种风气,就是说要有很多知识分子这样做。当然不能是百分之百,有些人有各种原因不能去,但是我们希望尽可能有比较多的人去。也不能大家一下子都去,可以逐步地分批地去。
PS:说说本狐对上山下乡动因看法的变化。
家母是高六八的,68年底下乡77年底高考离开农村,整整九年。本狐生在乡下,也当了好几年的“小知青”。
对于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本狐最初也认为这是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权谋,从66年中开始,乱了两年多,学生未升学累积起来,工厂也没怎么招工,一竿子去农村,缓解了城镇压力。
后来看的资料,才知道文革前就有“上山下乡”了,看了主席55年题词、57年讲话、68年谈话,认识发生了变化,觉得主席是理想主义者,但68年具体决策执行的干部队伍更多是出于“就业压力”雷厉风行地执行,当时有个感觉:主席的想法与干部队伍需要一致时,执行就快,否则,就会被拖着。
再后来,看了《统计年鉴》中十年尤其是70年代后的城镇农村新增人口、中学毕业生数据、招工数据,比对之后,再次确认:68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主要动因与就业压力关系不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谁说文革了呢?大跃进失败以后会就业不足很合理吧? zero9999 字0 2020-06-07 23:36:46
🙂上山下乡大跃进之前就开始了。 10 老老狐狸 字698 2020-06-07 23:54:46
🙂1955年就鼓励上山下乡了么?怎么像是要把我绕晕呢? zero9999 字0 2020-06-08 00:10:45
🙂主席一贯主张"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
🙂57年把工厂和农村并列,是强调实践吧 zero9999 字279 2020-06-08 01:34:54
🙂思路是一贯的,你看后面,有“住几年”这个选项。 4 老老狐狸 字209 2020-06-08 01:42:45
🙂我记得的70年代物价 49 qq97 字3783 2020-06-04 10:02:06
🙂在70年代家庭有100多块钱,那绝对是高收入 3 梓童 字267 2020-06-07 2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