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8 🌺3404 🌵1新 💬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波斯地区:3城

伊斯法罕:伊斯法罕(Esfahan或者Isfahan都可以,波斯语中I/E不分)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位于伊朗中部,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开始是波斯民族三始祖的埃兰人(Elamite civilisation,另外两个是米底和法尔斯)在此筑居。不过城市始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斯法罕”源自波斯语“斯帕罕”(Sepahan),意思是“军队”,因为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第一波斯帝国时期,丝绸之路伊朗段,也即伊朗皇家大路通过此城。同时皇家大路南北段也通过此地,因为交通便利,买卖兴盛起来,伊斯法罕开始崛起,很快成为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从古到今它都是伊朗最著名的手工业中心与贸易中心。东西交汇,商旅往来使得伊斯法罕成为车马辐辏,百货汇聚之地。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伊朗最古老的综合性市场,以品种极丰,来源广泛闻名,堪称千国利物并立,万邦宝货荟萃。古代的伊朗人想买点外国货往往要跑伊斯法罕来,所以古代的伊朗人也是在伊斯法罕的市场上来认识世界的。因此伊朗有句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用以盛赞这座波斯文明的伟大城市。伊斯法罕也因此绰号“半世之城”(Nesf-e Jahān)

经济文化意义如此重大的古城,注定不会在伊朗政治上缺席。伊斯法罕不但一直是这个地区的省会城市,还是伊朗的古都。在伊朗史上有影响力的大王朝的首都就做了四朝。其中最盛的莫过于萨法维王朝(1501-1736年)。萨法维王朝可能是现今伊朗史上最重要的王朝,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伊朗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它塑造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的这个伊斯法罕,也很大程度上是萨法维王朝塑造的。因为1387年左右,帖木儿西征伊朗,攻占及蹂躏伊斯法罕,屠居民7万人。伊斯法罕遭到重创,迅速衰落下去。被迫让位给其他新崛起的城市如大不里士和加兹温等。但是这些城市大多是游牧人的城市,主要依靠游牧经济来维持,很难作为一个大国家的首都。为了摆脱伊朗国家被游牧政治所控制的情况,1598年,阿巴斯大帝(Abbas I of Persia)将国都迁入伊斯法罕,从此伊斯法罕再获新生。阿巴斯大帝改造伊朗军队和国家,招纳农民为兵,从此伊朗军队不再是木干草原上的红头游牧部族们的私产。为了保证新军队的忠诚,阿巴斯大帝改善治理,加强农耕文化的地位,在他的治下,伊斯法罕的手工业和商业再次获得大发展,迅速恢复了往昔的繁荣,伊斯法罕现在主要的网红打卡景点,颇多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建筑。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再次商贾云集,以亚美尼亚商人为代表的各国外商来此定居,经营买卖,极大地丰富了伊朗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力量。亚美尼亚人现在是伊朗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还主要定居在伊斯法罕一带,追根溯源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始的。萨法维王朝灭亡后,新的阿夫沙尔王朝和载德王朝都是依靠游牧人建国,导致伊斯法罕再次衰落。最后同为游牧人集团的恺加王朝上台,将首都搬到德黑兰。导致伊斯法罕的光芒最终被新城市盖过。但是伊斯法罕作为四朝古都和现代伊朗奠基者的本家,依然是伊朗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那些萨法维王朝留下的建筑珍品,例如三十三孔桥(Si-o-se-pol)、国王清真寺(Shah Mosque,波斯语里称国王为沙)、半世广场(Naqsh-e Jahan Square,伊斯法罕最大的广场,大部分的伊斯法罕的历史建筑都在这个广场附近。所以这地方整个区域都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为人类珍贵文化遗产),都是来伊朗旅游的游人必去之地。

克曼:中国古称“起儿漫”,当代的标准译名“克尔曼”(Kerman)。它是伊朗东南部最大城市,克尔曼省的省会。

伊朗历史名城,公元前3世纪始建城。最开始是萨珊王朝的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在此建造的防御性堡垒。由于波斯国家的核心区比较偏西,靠近两河地带。所以这个地区是伊朗国家的边陲,长期以来是土王天下。而且它正好卡在伊朗东部主要的两个边疆区域呼罗珊和马克兰的中间。所以对于伊朗国家来说,保住起儿漫,就能以此为支点撬动两个边疆区,所以历代伊朗国家都着力建设起儿漫。这让其迅速崛起为伊朗东南部地区的核心。因国家努力,道路平靖,因此很受商人青睐,建城后不久即成为该地区的商业中心。波斯商人通过起儿漫,将波斯湾、马克兰和呼罗珊三个地区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商业圈,在获利颇丰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波斯文化,使得波斯文化在这三个伊朗中央政权控制力较差的地方成为统治性的文化。起儿漫在各方面也因此获得极大发展,阿拉伯征服时期一度甚至成为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朗的主要中心。随着阿拉伯人的政权逐步衰退,各族军人政权崛起,边军拥立自己的军主进中央成为常态。而起儿漫的边军在这一方面表现出色,出了很多有力军头。铜匠王朝的太祖叶尔孤卜,布韦希王朝的太祖布韦希三兄弟、伽色尼王朝最强的算端买买提都是在这里成气候的。但是到了12世纪后,因内乱导致中央权力不复存在,起儿漫就落入地方性小王朝的手中,城头变幻大王旗让城市屡遭兵燹,导致起儿漫严重衰退。直到萨法维王朝终结了这种混乱,再次把伊朗中央权力带回了起儿漫,其工农业方再获极大发展。起儿漫的沙漠农业颇负盛名,因为地表径流甚少,所以其城市和灌溉用水多依赖坎儿井。在萨法维王朝的管理下,起儿漫居民重修坎儿井,用其支撑起大片农田与花园。这是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的范例。克尔曼的波斯地毯亦有盛名,萨法维王朝时期,为挣外汇,国家大力提倡出口波斯地毯,起儿漫原有的地毯织造业获国家支持后大为兴盛,其所产的地毯甚至远销到英国。这是波斯地毯作为欧洲奢侈时尚必备元素的开端。1794年左右起儿漫遭到重创,因为站队错误,起儿漫遭恺加王朝太祖阿迦-穆罕默德报复屠城,惨被屠戮的起儿漫一蹶不振,所以现在这个起儿漫很大程度上是当代重建的。虽然它还是伊朗东南部最大的城市,但在伊朗诸城之中它只能算是个小字辈。当代起儿漫其地毯织造仍是第一大行业,其地毯作品名噪世界。城市古迹亦多,世界上唯一的琐罗亚斯德教博物馆就设立在这里,称为起儿漫火庙博物馆,2005年被伊朗国家认证为国家遗产,是现在伊朗旅游的一个新热点。

巴库:巴库(Baku)是阿塞拜疆首都,里海的第一大港口和交通枢纽。

公元前3世纪即有人筑居,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主流说法认为源于波斯语باد کوبہ (Bād-kube),意为被风袭击的城市。bād意为风,kube意为猛击。还有人认为古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上帝之山”。巴库市官方使用主流说法。所以巴库绰号叫大风城(City of Winds,阿塞拜疆语Küləklər şəhəri)。城市大概于1世纪时出现,最早是屋大维在此建立的军营。但罗马人并未在此扎下根。撤退后此处成为土王乐园。随后波斯萨珊王朝崛起,巴库和阿塞拜疆地区被纳入萨珊王朝内。巴库地区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埋藏不深,所以土地可以自生火焰。古人不能理解天然气,将其视为神迹。琐罗亚斯德教因此将这种地生神火作为崇拜对象,进而得名拜火教。而萨珊王朝以拜火教为国教,故十分重视巴库地区,迅速把这一地区变成拜火教重镇。从此巴库和阿塞拜疆国家和波斯文明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阿塞拜疆中国古称“阿哲尔拜占”,它是伊朗少有的几个可以堪称是兄弟的国家。这两个民族间的联系纠葛,在两国史上都有极重的分量。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波斯民族,阿塞拜疆的历史无从写起。而没有阿塞拜疆民族,中古和近代的伊朗史就是一部残史。和伊朗的紧密结合使得阿塞拜疆民虽然民族起源并不晚,但是形成却比较晚。要到蒙古西征后才逐步形成(而且其认同长期以来非常不成熟,所以现代我们所知的这个阿塞拜疆民族和国家形成更晚,它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苏联胡乱划分民族的结果)。以木干草原为家的阿塞拜疆游牧民是非常优秀的骑士。而塞尔柱国家崛起导致的伊朗政治游牧化完成,游牧民作为伊朗社会的骑士阶层,在伊朗的政治生活里处于主导地位。信仰什叶派的阿塞拜疆人作为当时最优秀的游牧民之一,大量投身到伊朗地区的各路王公麾下,迅速成为伊朗地区政权的骑士阶级。几个阿塞拜疆出身的国家,比如黑羊和白羊王朝,一度统治了伊朗国家。到了现代伊朗的锻造者萨法维王朝时期,出于对抗信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这个异族国家的目的,伊朗国家开始重建属于波斯人的武装力量,这时候他们发现波斯军队很缺乏骑兵,而骑士作为当时绿教军队的中坚,大多是突厥人出身的古拉姆。他们很明显更亲近奥斯曼帝国。但阿塞拜疆人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只是部分出身突厥,而且信的宗派不同,文化上也不能说是纯突厥文化。所以很受缺乏骑兵的伊朗军队的青睐,这使得阿塞拜疆和伊朗的关系更加紧密。萨法维王朝时期阿塞拜疆人作为佣兵骑士大规模的进入伊朗,逐渐波斯化而在此扎下跟,逐渐成为伊朗国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最有名的例子是现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他就是个伊朗的阿塞拜疆族人。

如斯所述,巴库和阿塞拜疆的历史是和波斯民族是紧密纠缠的,所以巴库和阿塞拜疆的命运,也就和伊朗的命运一样起起伏伏。并入萨珊帝国后,阿塞拜疆文化就被打上了波斯的烙印(阿塞拜疆文化的开创者,大诗人内扎米就用波斯语写作,他写的《五卷书》基本都源自波斯文学),但是巴库和阿塞拜疆的位置,和波斯文明核心区过于偏西的原因,使得这里只能成为波斯文明的边疆。处于里海西岸,厄尔布鲁士山脉北部的巴库是游牧民的乐土,而游牧民不一定一直都是伊朗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的帮手,所以历史上这里时常是南方伊朗农耕文明和北面大草原上奔驰而来的游牧民的交手的地方。萨珊王朝衰退后,阿拉伯帝国接手此处,但此处浓郁的波斯文化,导致来接收的阿拉伯人迅速波斯化。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时期,地方实力派得势,分疆裂土成为常态。这时巴库地区崛起了一个波斯化的阿拉伯人建立的王朝卡萨尼王朝(Kasrani dynasty),卡萨尼王朝的国君自称狮子王(Shirvanshah,Shir就是波斯语的狮子),这个王朝定都巴库,从此巴库开始了城市化。卡萨尼王朝多次和北面来的罗斯人和可萨汗国交战,巴库作为大国争夺的前线的特点也是从此开始的。伊尔汗国时期,卡萨尼王朝作为地方上的小政权,对伊尔汗国称臣效忠。此时因为里海水面上涨,农耕条件恶化,所以此时阿塞拜疆的游牧经济占了上风,巴库成为一座游牧民的城市。木干草原舒适凉爽,气候很像蒙古,所以伊尔汗和北面的金帐汗国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乎此地成为两家争夺的战场之一。伊尔汗国衰退后,经过多年大乱,萨法维王朝崛起并消灭了卡萨尼王朝,让巴库再次回到波斯文明的手中。萨法维王朝时期,巴库的第一大特产——石油兴盛起来。由于中东军队多蓄有火油投掷兵(号为拿法桶naffāṭūn) ,同时因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使得灯油照明的需求也稳步提高,所以巴库的石油产业在这个阶段获得很大发展,尽管依然很原始,但是已成为当地经济中除了游牧业之外的重要产业,产品甚至远销到欧洲。萨法维王朝衰退后,巴库先后遭到奥斯曼帝国和正崛起的俄罗斯帝国的侵入,再次陷入大乱。北方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的运筹帷幄下,于1722年第二次俄伊战争(Second Russo-Persian War (1722-1723))中成功击败萨法维王朝在此地的残余,吞并全阿塞拜疆。但随后阿夫沙尔王朝崛起,在伊朗史上最强的名将纳迪尔沙的带领下,波斯军队反扑,俄军立足不住,只好将吞占的地盘还给伊朗。但此时巴库的石油业已经激起俄罗斯帝国的极大兴趣。彼得大帝理工男出身,因而能预感到石油的宝贵,于是定以国策,必要夺巴库而后快。遵祖训而行的俄罗斯帝国继续和伊朗开战,最终1804年第四次俄伊战争中击败伊朗的恺加王朝,迫使其认可俄罗斯帝国消灭巴库汗国(Baku Khanate)这个恺加王朝的封臣。1813年,恺加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古列斯坦条约》(Treaty of Gulistan),正式割让阿塞拜疆地区给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巴库从此脱幅而去,直至今朝。

夺取巴库的俄国,迅速开始了城市化的建设。因此巴库稍微现代一点的城建,其实都是俄国人完成的。1846年,巴库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开始,这一年俄国工程师梅里科夫(Javad Melikov)在巴库试钻井成功,巴库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开始喷油。梅里科夫找投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叫路德维格-诺贝尔(Ludvig Immanuel Nobel),对你没看错,他就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佛雷德-诺贝尔的二哥(这里面还挺复杂的。大概流程是梅里科夫找到石油后,为了拉投资去找人帮忙站台搞宣传。他找了他的导师,当时俄罗斯化学界的擎天柱,现代俄罗斯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齐宁教授。当时由于沙俄风气蔑视知识,所以齐宁也很穷,日常给人做家教补贴家用。他做家教的人家就是诺贝尔家)。诺贝尔听说后立即带钱来看场子,作为齐宁的嫡传弟子,他大为震惊于巴库石油质量之好,考察完了就地签约开干。巴库的“黑色之城”(巴库采油区的绰号)和巴库市也就迎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所以巴库有条街就叫诺贝尔街)。在以诺贝尔家、罗斯柴尔德家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投资下,巴库的工业和城建速度飞快,1856年到1910年期间巴库是世界上城镇居民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连纽约、伦敦都不能与之比。一大批阿塞拜疆的土豪们也借此通过跟国际资本合作,进而崛起为石油大亨家族。这些大亨家族们今日依然是阿塞拜疆国家中数一数二的豪族。沙皇俄国倒台后,新成立的苏联接手巴库,巴库迎来第二个黄金发展期。作为苏联最大的油田之一和现金牛,苏联成立了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现代的阿塞拜疆国家的疆域,也就是大概这个时候定下来的。在苏联的大力开发下,巴库油田最盛时,产出了苏联近72%的石油,同时因为苏联做事粗枝大叶,胡乱划分民族,进而以胡乱划分为依据而成立新的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最终导致了一个阿塞拜疆民族的形成。二战时期,苏联这头大现金牛引起贫油的纳粹德国觊觎,希特勒为夺石油,策划了斯大林格勒和对高加索的进攻,结果全以失败收场,二战的东线战场从此转折。战后巴库继续得到发展,1975年,世界上第一口离岸海油油井在巴库喷油成功。巴库作为石油城的地位牢不可动。1990年苏联解体,阿塞拜疆掀起独立运动,实现了独立。巴库作为新的阿塞拜疆国家的首都,依然是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

通宝推:瓷航惊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