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8:凉,净

“凉”和“净”的部首是“冫”。“冫”这个部首,原来的样子是“仌”,因为当了部首需要精兵简政,结果四笔的“仌”就变成两笔的“冫”了。

“仌”,也就是“冰”,因此,“冫”这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大多与冷冻有关。“冫”这个部首属下的常用形声字有十五个,表现因冷冻而出现的现象的就有八个,包括:“冷”和“凉”、“凝”和“冻”,以及“凌”、“净”、“凛”、“况”;还有一个“冶”是直接与“冰”有联系的现象;以上九个已经在十五个常用形声字中占了六成。剩下的六个,就是与“水”相关的现象了,有“冲”和“决”,以及“凑”、“凄”、“减”、“准”,而这六个字都有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沖”和“決”,以及“湊”、“淒”、“減”、“準”。

再有,前面与冷冻有关的“凉”、“净”、“况”,也都有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淨”、“況”。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前面的“冷”和以“氵”为部首的“泠”,虽然后者“泠”也可以是清凉的意思,但毕竟和“冷”含义不同;至于前面的“冶”和以“氵”为部首的“治”,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

冰和水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于是“冫”和“氵”两个部首覆盖的范围多有重合之处,但也不排除有时是人们偷懒省掉了一笔,据说,偷懒是汉字发展的重要动力。

“冫”这个部首都在形声字左侧,样子也只有一种。但有个常用字“寒”,虽不是形声字,但“寒”下面那两点也代表“仌”,与“冫”样子不同。另外,“寒”字的上半部分虽然现在与“塞”字的上半部分一样,但其实二者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来源不同的还有“次”,“次”左半边的“冫”,这个“冫”其实是“二”,而这个“冫”——“二”并非部首,而是声符。甚至“冫”——“仌”也可以是声符,例如在常用形声字“冯”里头,“冫”就是声符,在“冯”右半边的“马”反倒是部首。

“仌”,《说文》说“冻也。象水凝之形”,段玉裁注云“象水初凝之文理也”;而朱骏声通训定声则说“仌,经史皆以冰为之”;《集韵•蒸韵》又说“仌,或从水。亦书作冫”,这“从水”的就是“冰”了;再就是那个“水无一点不成氷”的“氷”;另外,还有个“凝”字,《说文》说“俗冰从疑”,段玉裁注云“以冰代仌、乃別製凝字。經典凡凝字皆冰之變也”。总之,“仌”、“冰”、“冫”、“氷”、甚至“凝”,都是一个意思:“一氧化二氢”H2O的固体状态。

下面是一种“水初凝之文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图中我贴出了“仌”字和“冰”(凝)字的图形,还有“水”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的图形。“仌”在左上角,右边是“冰”(凝),左下角是“水”,右下角是“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8

然后说“凉”。

如上所言,“凉”字也有个相对应的、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涼”。《汉语大字典》按:古籍中多作“涼”,今“凉”字通行,看来是偷懒的结果。

“凉”和“涼”,“涼”在先,《说文》说“涼,薄也”,据说是酒里掺水的意思,引申为“凉薄”;《左传》多用此义,如:

《闵二年传》“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p 0269)(04020703))(036),

《庄三十二年传》“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p 0252)(03320303))(032),

《昭四年传》“君子作法于涼,其敝犹贪”((p 1254)(10040601))(111)。

不过,因为有“冫”这个部首,“涼”字“不厚”的意思早就被“不热”的意思盖过去了,“不热”成为“凉”的最常见义项,用法更多种多样,除了“挂着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齐民要术•蔓菁第十八》),还有:

北风其涼,雨雪其雱。(《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58)《邶风•北风》),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第六》),

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屈原《遠遊》),

微我无衣,温凉谁同。(南朝-宋-谢灵运【答谢谘议诗】),

天道有盈缺,寒暑递炎凉。(南朝-梁-沈约《八咏诗•解佩去朝市》),

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北周-王褒【送刘中书葬诗】),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

“凉”和“涼”两个字的声符都是“京”,“京”这个声符可发七个音: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其中主要的就是jing和liang。这里头j和l两个声母,以及ing和iang两个韵母,都是很容易互易的。

“京”,《说文》说“人所为绝高丘也”,还说是“从高省”,上图中贴了“京”字、“高”字、“凉”字、“涼”字、还有个“北風謂之𩘁”(《说文》)的“𩘁”(liáng)字,以及可能表现了水之纹理的“渊”字,等诸字的图形。“京”在“冰”右边,“高”在“水”右边,“凉”在“京”下边,“涼”在“凉”下边,“𩘁”在“渊”上边,“渊”是在右下角。

“人所为绝高丘”,应该是指现在考古发掘常见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面还得有房屋,上图中“京”字和“高”字图形画的就都是高台和上面的一所房子。

再说“净”。

“净”字同样有个以“氵”为部首的异体字“浄”,《汉语大字典》说:古籍多作“浄”,今“凈”字通行。

“净”和“浄”的声符都是“争”,但“争”有个异体字“爭”,《汉语大字典》说:“爭”,今通行体作“争”。因此,“净”有三个异体字:“凈”、“浄”和“淨”。上图中有“净”字和“争”字的图形,“争”在右上角,下边是“净”。“争”字的图形就是两只手在抢一根棍子,而“爭”的上部保留了更多“手”的样子,所以我还是觉得“爭”更合乎古义,尽管抵抗不了偷懒的大势。

“净”本义是冷的样子,和热火朝天的争抢毫无关系,因此“净”是个单纯的形声字。《说文》中说“淨,魯北城門池也”,但这个地名“淨”和其他各种“净”联系不大。“净”后来又由冷引申为清洁,成为主要用法。例如:

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墨子•节葬下》),

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鞭之可也,杝落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原序》引《仲长子》——《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009)),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凝肤皎若雪,明净色如神。(南朝-宋-鲍照【学古诗】),

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王维【齐州送祖三】),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行】)。

“争”——“爭”这个声符能发cheng、jing、zheng三个音,但主要发音还是zheng。

下面是(自上而下)“争”、“净”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这两个字的读音一开始只有小的差异,到后来声母韵母都变得不一样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下面是声符“京”和“争”主要读音位置图,黄色的是“京”的一些主要读音,蓝色的是“争”的主要读音。“京”有三个主要读音,“争”只有一个,显然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8

————————————————————

下面是10个以“京”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京”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声音:

京jīng凉liáng-liàng谅liàng掠lüè惊jīng琼qióng景jǐng-yǐng晾liàng影yǐng鲸jīng

jiang、jing、liang、lüe、qing、qiong、ying。

下面是6个以“争”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争”这个声符能够发的3种不同声音:

争zhēng净jìng挣zhēng-zhèng狰zhēng睁zhēng筝zhēng

cheng、jing、zheng。

下面是16个以“仌”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京”和“争”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4个常用字:

冲冰决冻况冷冶净凌准凄凉凛凝凑减

京影鲸争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