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皖西乡村亲历记 -- lmylqh

共:💬222 🌺2219 🌵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分田前后发生了什么?

意料之中,楼主的真实回忆又引发了争议,一方认为分田就吃饱了,立竿见影,无可置疑,另一方认为分田并不会显著增加产量,尤其是不会长期增加产量。实际上,两边都有道理,但两边争执的问题并不是同一个,一个是讲吃饱,一个是讲产量,这并不是一个等价的问题。

根据楼主的描述,楼主应该是皖西六安地区霍邱县的。我查了一下霍邱县县志,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么描述的:

1979年,本县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全县广大农民,冲破“左”倾错误以及旧观念的束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当时全县共有8621个生产队,实行定额管理的1066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12.4%;实行大包干的3836个队,占44.5%;包产到组的2156个队,占25%;包产到户的1563个队,占18.1%。开始,在部分干部中,因“左”的流毒未清除,对包产到户顾虑重重,曾一度徊徘犹豫,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挫折,导致1979年减产,受到省委批评。接受这一教训,县委于1980年春决定,集中精力抓农业,层层分片包干;同时组织1300多名干部深入到基层,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当时全县有9530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6884个队,占生产队总数的72.2%;包产到组的1692个队,占17.8%;定额管理的720个队,占7.6%;在同一个队同时采用两种办法的234个队,占2.5%。这一年,由于责任制落实的早,群众生产积极性大提高,粮食总产达9亿多斤,比上年增产1.6亿多斤;农业总产值19772.7万多元,比上年增长21%;人均纯收入121.2元,比上年增加36.9%。

这是一段逻辑颇为自洽的描述,1979年,由于左的流毒未肃清,包产到户不彻底,导致粮食减产。第二年,包产到户彻底了,粮食总产达9亿斤,农业产值和人均收入都大幅增加。

然而,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让我们回顾一下霍邱县1960年以来的农业生产:

1960-1964年,年均粮食产量4.1亿斤;

1965-1969年,年均粮食产量5.3亿斤,年均产量比上一个5年增产1.2亿斤,29%;

1970-1974年,年均粮食产量7.8亿斤,年均产量比上一个5年增产2.5亿斤,46.6%;

1975-1979年,年均粮食产量9.06亿斤,年均产量比上一个5年增产1.24亿斤,15.9%;

1980-1984年,年均粮食产量10.5亿斤,年均产量比上一个5年增产1.46亿斤,16.1%。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粮食产量表现最好的都是1970-1974年,1980-1984年表现也不错,但也并不比64-69年、74-79年更出色。前面所述1980年因为彻底试行包产到户年产9.06亿斤,但实际上仍低于1974年的9.4亿斤,1976年的10.4亿斤,1977年的9.56亿斤,1978年的9.18亿斤。

楼主的记忆是真实的,广大农民分田之后立刻吃饱的感觉也是真实的,如何解释?

再看霍邱县的情况,

首先是大幅减少了粮食征购任务,1970-1977年,霍邱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都在1.7-1.8亿斤,1977年减少到1.4亿斤,1979年更是大幅减少到6600万斤,即使是1980年承包制后的第一个丰收,征购额也只是1.23亿斤,比74-76年少了6000万斤,这意味着农民可以以更高的超购价和议购价将粮食卖给国家,增加了收入。

其次,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统购统销依赖,霍邱的粮食统购价格,1961年调高过一次,提高粮油统购价格27%,1966年,粮食统购价加16.34%,1979年统购粮食加价21.32%,超购粮油均加价50%,从粮食到油料,从统购价到超购价,79年均为历史最大增幅。1983-1985年,经济作物收购分别调至倒四六和倒三七,即三成按统购价,七成按超购价,这也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

所以,说分田就能立刻吃饱,上面这两个分蛋糕的变化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利益向农民倾斜,我是赞成的,农民苦太久了。但也要看到,由于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而粮食供应价格又要稳定,因此八十年代普遍出现了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现象,倒挂就只能靠财政补贴来解决,85年,倒挂10-20%,1987年,倒挂差达到60%,1987年4月,倒挂差达80%,即农产品以18块买进,10块卖出,其结果当然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席卷全国的通货膨胀潮了。

看完了分田后,再回过头看分田之前。前面说到,霍邱县粮食生产从6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增长,没有细细总结,简单说几个常提到的原因:

水利:史河灌区(淠史杭灌区之一部分)六十年代建成通水,全县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各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旱改水。到1965年,水稻面积扩大到122.9万亩,比1961年增增加23.6万亩;粮食总产达6.14亿斤,比1961年3.67亿斤,增长67.3%。在此期间进行了棉花布局调整,1966年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并由分散零星种植,发展为适当集中连片。

化肥:50-60年代,每亩化肥使用量0.5公斤,对应的粮食亩产60-80公斤,70年代化肥使用量大幅上升,70年每亩使用4.5公斤,亩产120公斤,1975年每亩使用12公斤,亩产172公斤,1980年每亩使用24公斤,亩产191公斤,1987年每亩使用53公斤,亩产225公斤。很显然,化肥的作用是显著的。

农机:霍邱的机耕面积在7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到1978年达到最高的38.5万亩。70-80年代,机电排灌设备也大幅增加,除了柴油机,还有大量的电动机和水泵,而霍邱的中小水电站,几乎全部竣工于60-70年代,这也是分田之前打下的底子,否则,分了田,也只能人踩水车。

只看到承包分田吃饱那一刻,而忽视前面这些辛辛苦苦的打基础和大幅的产量增长,以及其它的的增长因素,既不应该,也不客观。

通宝推:云山,阴霾信仰,qianji,花大熊,木秀于林,冻雨,不会游泳的鲨鱼,家住中坜,老老狐狸,逍遥笑清风,分瓜,落木千山,叶入林,侧翼,瓷航惊涛,johny,四方城,用心荐华,燕人,天马行空,方平,hwd99,南宫长万,甘丹,桥上,心远地自偏,阴霾信仰,遥远天空,陈王奋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