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清军入关后执行的大屠杀政策 -- 燕人
据陈寅恪大师考证,”水太凉”段子是假的,因为弘光朝廷覆灭之时,钱谦益正在南京,而尚湖,在常熟。
铁杆反清复明志士,哪怕散尽家财,甘冒杀头风险也在所不惜。
相比那些空喊口号,只知“一死报君王”的名士,钱谦益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奔波于反清第一线。
钱谦益不断观察形势,揣摩大局,私下联络反清志士,最终形成了一套极具战略眼光的恢复构想,称之为“楸枰三局”。
在钱谦益看来,江南乃天下财赋重地,且豪杰辈出,要想驱逐鞑虏,必先收复江南并以此为反清基地。具体来说,就是以东南沿海的鲁监国部开进长江,截断南北,再由地处西南、实力最强的永历政权出兵,顺江东下彻底封锁江面,然后,在福建一带的郑成功趁势北伐,三方势力相汇合,在南方关门打狗,得手之后,再徐图北伐中原。
这个构想看起来起稀松平常,实际上可行性非常之大。
在当时,明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水师力量,无论哪方都可以吊打清军,而一旦用水师封锁长江,隔断南北,身处南方的清军就只能坐以待毙,且清军中满兵少,汉兵多,一遇危急时刻,处于观望当中的汉兵就会易帜反正,剩下为数不多的满兵便只能如丧家之犬,悉数被歼。
而南方复明,满清在北方的统治也将摇摇欲坠,加上“剃发易服”、“跑马圈地”等酷政刺激,全盘恢复并不是没有可能。
永历三年(1649年),钱谦益将“楸枰三局”的构想秘密致书给桂林留守瞿式耜,希望永历朝廷能未雨绸缪,相机而动。随后,又私下刺探情报,联络东南反清势力,策反摇摆不定的清军绿营,种种行为,堪称反清复明的中坚人物。
直到永历七年(1653年),钱谦益经过多方打探,得知布防长江的八旗主力士气低下,急需回京休整,清军江防犹如摆设,遂认为时机成熟,当即暗中向各方传递情报,力促计划实行。据史载,为了此次行动顺利开展,钱谦益甚至不惜“尽囊以资之”,可见其良苦用心。
于是,自当年九月起,原鲁监国部张名振、张煌言率水师完成了“三入长江”的壮举,沿途百姓大为振奋,清军则只能龟缩城中瑟瑟发抖,毫无办法。
但很可惜,由于孙可望私心自用,妄图篡位,永历政权内部倾轧严重,并没有及时派出军队响应。而郑成功也因门户之见,一味按兵不动,借故推脱,此次行动最终雷声大雨点小,草草收场。
钱谦益寄予厚望的“楸枰三局”就这样破产,其心情可想而知。不过,这位年过七旬且已散尽家财的“二臣”并没有气馁,此后依旧日夜谋划,刺探消息,积极等待下次机会。
永历十五年(1658年),孙可望篡权失败,转而降清,随即引吴三桂大军攻打永历政权,清军主力云集西南,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钱谦益向东南反清力量通报清军虚实,郑成功得知江南清军老弱,不堪一战,遂率十七万大军开入长江,与张煌言一起直扑南京而来。
此次出征,郑成功带上了所有家当,大军遮天蔽日,沿岸府县望风而降,甚至某些地方上的汉族大员都已私下上了降表,只等攻破南京之后就地反正。
眼见恢复在望,钱谦益泪眼婆娑,欣喜若狂,甚至写下了“杀尽羯奴才敛手,推枰何用更寻思”的诗句,十数年的郁结苦闷,终于一朝得出。
但就如往常的好局一样,关键时刻,郑成功却犯了大意轻敌的错误,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对南京围而不攻,只寄希望守军投降。最终,清军主力重新集结,将早已懈怠的明军杀得大败,郑成功只得在万分遗憾中退走。
此时的钱谦益已年近八十,各地抗清烽火也愈加微弱,这位早年热衷功名、中年卖主降清、晚年矢志抗清的复杂人物,终于消磨光了雄心壮志,在无限哀思中留下“苦恨孤臣一死迟”的诗句,之后,于1664年怅然离世。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只是恶名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更应该记住,满清入关,是汉族地主阶层主动邀请的 50 潜望镜 字1639 2020-12-17 06:21:58
🙂引入阶级斗争而无视身为地主的水太凉就是搏杀满清海盗的老师 1 青梅仙 字306 2020-12-18 09:14:30
🙂依法纳税的地主怎么就斗争了? 12 甘丹 字384 2020-12-21 03:20:12
🙂”水太凉”钱谦益的抗清生涯
🙂不就是学键政地青么 8 甘丹 字366 2020-12-22 13:41:12
🙂正确说法是中华文明社会中竞争失败的群体主动邀请的 青梅仙 字2186 2020-12-18 08:45:00
🙂你这写的真不好懂 天空不空 字0 2020-12-21 10:55:48
🙂你的标题不符合史实 3 燕人 字27 2020-12-18 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