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邓小平时代:我所见及所思 -- 钛坪樽逾

共:💬334 🌺1960 🌵1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公社的钱一是来自国家拨款,二是自营企业

过去农村实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小队是实际经营结算单位,自负盈亏。因此经营得好的小队,农民收入超过城市工人,经营得不好的小队,到了农闲,就有人外出乞讨。蠊相当年常常开逃荒证,就是小队经营不好的现象。

农民手里的现金来自于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销售。国家有收购粮食和农副产品的计划,但一般收购都会有计划内和计划外,大多数时候都是委托当地的供销社,也有厂家直接派人。供销社理论上是全体公社社员每人1块钱还是5毛钱集资建立的,现在还有全国供销总社。

比如药厂要收山药,会委托当地供销社收购,制定标准。农产品的计划有个特点,就是谁也不知道地里长多少出来,做计划的人为了计划能够达成,通常会制定一个保底数,多出来的呢,看收购任务完成情况,有的溢价收,有的折价收。这样就会导致价格不一致。我们村周边有4个镇,分属不同的供销社,经常价格不一样,于是就有套利空间,我的一个表姐,身高马大,是大队女民兵队长。经常瞒着人,骑自行车去相隔15公里的两个镇去转卖农产品,赚取差价。据她透露,每车200斤,每天2~3次,经常可以赚到3~10块钱,在当时非常丰厚。她家因此盖上了漂亮的大瓦房,可惜后来因为生了二胎被拆了。

公社本身不是农业生产的结算单位,但是因为它管辖的人多,国家的投入也是归他支配,因此信誉很高。同时需要组织生产蔬菜水果等供应附近的学校,工矿企业,可以赚到差价,可以建立社办企业,承接工矿企业的配套产品生产,可以组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我们那里的社队办企业非常兴旺,一个公社有几十家社队企业,后来公社没有了,改名叫乡镇企业。

生产小队的现金来源有几个,一个是粮食销售,二是水产品销售,三是饲养的猪牛羊销售,四是边角地农副产品销售。我记得我们村曾经种过棉花,五是队办企业的盈余分配,六是派工协助公社或者社队办企业从事工程。所以不要臆想过去没有市场经济,农村的绝大多数部分都是走市场经济的。上海周边的农民因为用塑料薄膜建暖棚长蔬菜,一年可以种十几轮,赚大发了。上海郊区的农民普遍比城里人有钱, 以致到今天,一个上海人跟你自称本地人,隐含的意思是有几百上千万存款,有几套房子。

一个壮年男农民,每天的工分是1.2,一年可以挣到350个工分,因为闲时不出工。每年可以分到口粮大约360斤,工分粮250斤,其他农副产品如鱼5斤,大豆20斤之类的,现金大约30元。他通常还有自留田,可以收获山芋1000斤,芋头300斤,其他蔬菜若干。一户农民通常养一头猪,2只羊,七八只鸡。一年可以获得鸡蛋1000个,猪肉180斤, 羊肉50斤。

我们村体力好的农民一家5口,夫妻二人加上3个孩子,实际的年收入折合当时的现金700块钱,我觉得相当于现在的7万,生活质量不比城市差,但是劳动强度极高。当时的农民农忙的时候天一亮就要出工,天黑才收工,农闲的时候整修农田,罱河泥,围有机肥,修沟渠,还要参与沿江水利工程,几乎没有停顿的时候。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变着法子半强迫农民干活,实在没办法,国家的耕地少,粮食不够吃。后来改开了,大部分农民都说稻公好,因为不需要干活了。

其次就是现金很少,供销社来的货质量也不如大城市供应的好。每到开学,1块钱的学费,1块2的书籍费,家里有3~4个孩子,家长经常拿不出来。

要是父母身体不好,或者一个去世什么的,这个家庭在毛时代还好,勉强可以过下去,因为集体会照顾,到了改开,就非常困难了,我完全理解农民自杀的心情,因病自杀的情况非常普遍。

农民的生活从毛时代到现在,其实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只不过农产品涨价不过10~20倍,社会的其他商品和服务涨了几十倍上百倍,显得农民越发的贫困。有的人回想当初,觉得农民肯定无法生活,其实是误解了。

过了很多年,我回想这段历史,觉得毛的这个制度,最大的漏洞在于有的地区缺少合格的领导。一个生产小队100好几十个人,生产规模不小,没有好的小队长就完蛋了,整个村都受穷。因此有人要单干,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是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我们的制度。

正确的做法是保留公社体制,改小结算单位,降低管理能力的需求,可惜历史不能重来。

通宝推:落木千山,阴霾信仰,东海后学,桥上,俺是老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