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以,我说这是“幸存者偏差”。

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改开这40年,身边的人,尤其是乡下亲戚的收入,明显是增加的,生活绝对是明显改善的,即使大部分人都不在国营/政府单位工作。

我的观察样本很小。

改开这40年(或者放大、拉长到整个历史),有失意跌落的,也有明显上升的,您【懒厨】兄从“潮汕农村”、“身边的人”看,他【怒发冲冠凭栏处】兄从“国企下岗职工”、“身边的人”看,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毋庸讳言,也不必急着反驳。

所谓“幸存者偏差”,并不是指这个“个体视角的局限性”,而是总体上看,阶层、地位明显上升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话语机会,所以反映到舆论场,他们看法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他们在实际人群中的分量。

所以,除了从“身边的人”有温度地看,不妨也多看看冰冷机械的统计资料。这里有句说句,本狐不太赞同怒发冲冠凭栏处:你的逻辑完全错误,不堪是事实,而不是“我说的”贴中以“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数量从改开前的近亿狂跌到现在的仅仅三千余万”作为证据与您讨论,很简单,您必然会以“只有国营/政府单位就职的才不算痛,给资本家打工就是被剥削,很痛?”来反击,这其实就扯到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回到《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就业人口中非农人口上来吧,这里就不区分国营/政府单位、资本家、社队/乡镇企业了。

您也提到了,农民要想不“种田”,改”打工“,需要“有机会”。当然,你关注的“有机会”是从农民个体意愿的角度,但从宏观上看,这个机会本质在于社会创造的非农就业岗位的增速,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秉持自由意愿离开土地的农民,要么成为流民,要么让一个原本非农就业的城里人成为流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