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先来一段“文字游戏”。攀比不是(良性)竞争,也可以说攀比是恶性竞争;纵容不是宽容。是不是很容易读出“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这是很好的。但还需要注意到关于语言的另一些事,这些事也跟我们息息相关。
竞争是雅词,换成俗语就是跟人比。比什么呢?当然是比高低,比快慢,比长短。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竞争、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攀比这些词呢?其一,总有雅俗之分,即同一个概念,往往总有两个看起来不同的词,比如这里提到的竞争和跟人比;其二,有时还有东西之分,即同一个概念,有西方的表达,也同时有东方的表达,竞争是从西方泊来,良性竞争在中国叫礼让;其三,会出现专属词。跟人比,比得太厉害了,不好,比得太少完全不比,也不好,这原本是最直接的表述,但如果形成了一种现象,我们就会在词库里增加对应的专属词。比得太厉害,形成了一种现象,就叫它攀比。中国成语,英文短语,其实就是专属词。
之所以要咬文嚼字,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我们会因为词汇太多,而变得思想混乱,或者因此平添不必要误会,大幅影响沟通效率。
了解了这一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物。一般而言,中国成语和人在一起,西方短语多数说物,这也反映出两种文化各自的所长何在。
当然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时效性,不过也不必在此下太多功夫,这是因为语言总是在变化,不合时宜的词汇就会被删除。这意味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是非常准确的,能沿用至今,说明所谈的现象和时代无关,即5000年前的人会犯的错误,5000年后的人也会犯。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比如刻舟求剑,指的是刻板机械,不能变通,今天有不少人就是这样,并且还挺常见。他们往往抱着“老黄历”告诉后辈“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又或者是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应对,他们却不以为然。比如今天的社会较之三、四十年前的社会,攀比风更盛,对于年轻人甚至是自己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他们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往往同时给人造成一种漠不关心的错觉。
又比如削足适履,指的是生搬硬套。这在今天,还是很常见。一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效仿他人,很是喜欢 购买某某明星同款,结果 非常不得体。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想更好的认识 人,就得下功夫去学中国成语。
我在前面之所以要花一点时间来谈语言问题,用意是为了节省时间,少兜圈子。
攀比是一个专属名词,所以我们说它是坏东西,要抵制它。但有人因此抵制一切竞争、角逐,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了解人类语言的一些重要特征。
不管是说竞争也好,还是角逐也罢,还是跟人比,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事或者物,而是度。不是事或物有好坏,而是失度造成了坏事、坏东西,适度形成了好事、美物。
如果单 靠我们自己,其实是很难找到准星的,所以,适度的竞争,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是双赢,而失度的竞争则是害人害己,是双输。跟人比,比得太厉害,就会把竞争从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是一个要点,即,一旦手段变成了目的,那就意味着变味了,糟了——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学生追求满分,追求极致,把手写字写得跟印刷体一般。
当手段变成了目的,从良性竞争发展到恶性竞争,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
其一、高投入,低回报,效率极低,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单 就个体而言,你可以说“我有钱、我有时间,我不担心”,然而一旦形成了攀比风,那就是全社会遭殃,人人都要倒霉。
其二、会扭曲人的心灵,会损坏人的健康。手段变成目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扭曲,这里就不多讲了。损坏人的健康,大家也是熟悉的,有一些“咬牙坚持”对身体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也有一些情况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康复。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人的身体垮了,智商会大幅丢失。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老生常谈。”
那么接下来,我就说一些被人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会从良性竞争发展成恶性竞争?
对于一些很懂的人而言,答案是很简单的,雅的说法就是愚昧、落后、无知,俗的说法就是懒呗、蠢呗、傻逼呗。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写下去了。
为什么会从良性竞争发展成恶性竞争?答案就是,懂的人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没有必要写下去,于事无补。
刚刚所说的话,并非是意气用事,也并非是欲擒故纵,而是在我看来,确实于事无补——只能边走边看,后面会有什么变化。
何出此言?是绝望了吗?是弃疗了吗?
并非如此,而是确实是相当数量的人,忽视了一个关键。
这个关键就是,做人和做事,差异极大。
5000年前的人,和5000年后的人没有变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怎么做人,已经掌握了要领。又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无需去考虑突变问题,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知其然】即可,也就是说:师傅告诉你该怎么做,你的功夫花在练习上。修身养性是需要下足功夫,才会有收获的。
而做事则不同,事情在不断的变化,很难有旧例可循,所以做事,想做好,就必须【知之所以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必定要付出相当多的成本,去了解【知之所以然】,有时候,还需要去质疑。
这样来看,做人与做事,不可兼得,因为个休的生命有限。
因此,东、西文化之不同,表面上看是各自的先祖所生活的区域不同,各条件不同,然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不同却是【注定】的,必定会有不同。做人与做事,不可兼顾。
那么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擅长的是做人,做人就不问【知其所以然】,找到好的老师(其实中国成语就是),也就【知其然】,照做就是了——反复的去摸索,如何把握好那个最最要紧的【度】。
可是,自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大幅转向西方文化,强调【知其所以然】,不是在物这个领域,而是全领域。这就造成了两个恶果:
一、成本过高。学生、年轻人,不接受所谓的简单【知其然】,一定要搞清楚【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所需的投入就会变得极高,精疲力尽之后,哪里还有可能【做好】?
二、培养出成群的“杠精”。不论是故意,还是无意,人的问题,是非常难以【知其所以然】的,用俗话来说,“扯皮”的空间无穷大。
盲目向西方文化学习,自然就成了邯郸学步。原本还会走路,如今连路都不会走了。
说于事无补,指的就是【知其所以然】全面压倒了【知其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学做人,郭靖这种类型,是好学生,听话,肯做;学做事,黄蓉这种类型,是好学生,点子多,问题多,不轻易“信”。
所以金庸在他的小说里,用打比方的方式,讲述了做人其实就是练“降龙十八掌”,做人就那么几条,要反复练才行;而做事呢?刚好是不能苦练一招,因为常变常新,所以洪七公教黄蓉逍遥掌法。
金庸把他的见解用这样的方式写进他的小说,可能是有意,也有可能是 无意,但不管怎么说,金庸是真懂。
将来会怎么样?我只能说,人类不会因此而灭绝。其它的,就不知道了。
您,大概是能听懂这话的内涵的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攀比
🙂通报,分出来了,我闺女平均分86 2 给我打钱87405 字0 2021-07-05 00:13:56
🙂排名呢? 菜根谭 字15 2021-07-05 00:21:59
🙂真不知道排名,分刚出不久,我也“道听途说”的,闺女自觉满意 给我打钱87405 字0 2021-07-05 00:27:38
🙂80分在人类社会,大概可以说木啥问题,对于排名,我们不关心 给我打钱87405 字41 2021-07-05 00:26:00
🙂就像马拉松似的,跑到最后得冠军的一般都是前段80分的人。 ccceee 字0 2021-07-05 02:39:15
🙂哈哈,谢你吉言 给我打钱87405 字88 2021-07-05 07:01:28
🙂主要是好奇,86/100在现在中学大概是什么水准 菜根谭 字240 2021-07-05 00: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