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不靠谱的粤军(一) -- 梦秋

共:💬124 🌺127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不靠谱的粤军(二)

1926年之前的广东,是个富庶之地,珠三角是鱼米之乡,又是贸易大通道,除了各种洋货,还是南方烟土交易中心,抽税抽得银洋叮当响。南方军阀们一旦在省内打仗输掉了,有不少人带着残部跑到广东就食。除了山头林立的粤军部队,跑过来混日子的外省部队真是灿若群星。简单地说,如果把本省正统派的部队算在孙中山陈炯明的粤军头上,那么别的本省旁系部队还有李福林被招安的土匪军,盘踞高廉地区和海南岛的邓本殷——此公原是陈炯明部下,老陈把他派到粤西南和海南岛宣抚,他干脆就赖在当地当大王来了,连钞票都自己印起来。外省部队则有湘军谭延闿、程潜部,桂军沈鸿英、刘震寰部,滇军朱培德、范石生和杨希闵部,以及川军熊克武部和彭程万的赣军,后来应孙逸仙博士邀请,从吴佩孚的部队里又拉出来了樊钟秀的豫军。不能说这些部队是八国联军,但说是八省联军似乎也差不多。大家熙熙攘攘,各占一块地盘,闲来无事互相打架打劫过家家,真是热闹非凡。

陈炯明部轰了越秀山,把粤军给轰散了,直接提升了广东军事力量的多元化程度。第二军在许崇智带领下正在北伐,宣布跟着中山先生走。实力最强的第一军基本上跟了陈炯明。第一军旗下,洪兆麟的第二师是陈炯明反孙的基本力量,魏邦平的第三师摇摆不定中也跟着陈炯明走了,老魏只好辞职走人。要是邓仲元还在,第一师大概率会跟许崇智一起反陈。无奈邓仲元已逝,梁鸿楷李济深镇不住场子,第一师半推半就,竟然也跟了陈炯明。张发奎后来说是出任一师三团、四团团长的陈修爵和陈铭枢力主投陈。陈修爵叛孙投陈确有其事,陈铭枢却分辨说,当时自己要求部队“严守中立”,然后又说陈炯明对他有“知遇之恩”,反不得。反正呢,陈铭枢怎么做都左右不是人,最后只好横下一条心,把部队一撂,竟然跑到南京学佛念经去了,一去就是两年。问题是念经也一点不耽误他的前程。1924年他回到老部队当了师参谋长,随后又转去当了旅长。

至于那个依附陈炯明的陈修爵,后来据说是在抗日战争中出任伪职,不知如何没有被处理,1949年逃去了香港,了了残生。亦有说法认为陈修爵与我共有联系,未详查。

话又说回到孙逸仙博士这里。孙博士对竞存公的意见很大,毕竟把部队交给你,你却掉头来打我,没天理了。这个事儿也让孙博士彻底下了决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定了下来,1924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两年后,黄埔军校正式建立。

(在这里梦秋乱评一下:乱世之中掌握枪杆子,生存优势大大提高,对资源的掌握也大幅提升,所以军阀化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算得上是一种周期现象。不说中唐以来的藩镇、五代十国,宋朝靖康年间各种军阀的表现也留下了大量历史教训,而岳飞的悲剧却又似乎反证了军阀化的合理性。明朝拼命以文官压制军权,甚至不惜滥杀开国功臣,但明军在崇祯到南明时期仍不免军阀化,这不能不说是我中华历史中一条抹不去的黑色因果律。中山先生充分认识到了军阀对于重建国家的恶劣之处,但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防止军阀化的机制。因此,即使黄埔军校建立之后高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在北伐期间大量收编军阀部队后,这种理想主义仍不免被稀释和淡化,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山先生逝世后,凯申公以枪制党,开了国党军阀化先河,所以也就不要怪后来的将领们一个个堕落。

要说当时的军阀中有没有理想主义者呢?也不是没有,冯基督勉强算四分之一个?这里不说他。李宗仁算是半个。新桂系比阎老西陈济棠强的一点是,视野比较开阔,有野心。这也怪广西太穷,当地头蛇也没什么名堂。李宗仁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很多理论修养,但也知道割据一方不能完全凭借军队,要有管理有组织有人才还要有理念,于是在新桂系中组织起一个带有理想主义的政治组织“国民党革命同志会”,后来改名“广西建设研究会”,想要以自己的“党”来整合内部。最后结果如何?因为这个政治组织负责人王公度得罪了许多桂系大头,在廖磊、李品仙等人“不处决就不出兵(抗日)”的要挟下,李宗仁不得不枪毙王公度,稍微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念头,也再度让位给枪炮。这说明,在当今世界,没有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有效的组织路线,拿枪的人不当军阀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

咱们回到中山先生办军校的事情上。他虽然下定决心要自己组团开战,但要拉出来的队伍要能打,还得训练一阵子。保定军校学员从陆军小学读到毕业,整整八年,而黄埔只有六个月,这是中山先生着急啊,赶走陈炯明是个火烧眉毛的事情。老陈不滚蛋,别说孙大炮,就是正宗炮兵拿破仑来了也只能放空炮。说不得,孙中山再度祭起军阀打军阀的法子。他自己的部队,许崇智的第二军被陈竞存赶到了福建,孙博士只得从省外邀来桂军刘震寰沈鸿英、滇军杨希闵助力。没多久原粤军第一师内部整顿,大部投孙反陈。各方向广州进发,原粤军第三师在副师长郑润琦的带领下也反水,迅速收复广州。陈炯明的势力如雪崩般坍塌,在1923年1月退守惠州。

陈炯明刚刚被打跑两个月,应邀入粤的桂军沈鸿英开始冒出当广东王的念头,想要用枪杆子打进广州。刚才还是友军的刘震寰、杨希闵两部调转头来,朝沈鸿英开火,一路把他赶回了广西。

这时候孙中山在干什么哩?孙中山正在整编手上的粤军部队,命名为“东路讨贼军”,1924年春改名为“建国粤军”。这支部队总算比之前的靠谱了一些。它的总司令为许崇智,参谋长就是后来的先总统凯申公,总计有四个师。第一师到第四师师长分别是许崇智、张民达、郑润琦和许济,后三位都是许崇智的人。这里的第一师则是之前被陈炯明叛乱裹挟的粤军第一师,几年前正宗“援闽粤军”的血脉,后来广东将领都以出身粤军第一师自豪,吹牛骂人的时候都喜欢祭出“粤军第一师精神”这面大旗来吓唬人。中山先生对第一师尤其重视。陈济棠说,当时孙先生曾希望他把第一师扩编到五万人。老陈这牛吹得有点大,不过考虑到孙先生连十万公里铁路都可以在图上设计,把一个师扩编成一个方面军那又有何难。

整个1924年到1925年,广东的各路军队都很忙,有人是降而复叛,有人是四处劫掠,有人则是四处弹压。1924年11月,广东仍未平靖。孙中山的广东政府只能控制珠三角和西江、北江下游地区,但全国形势发生变化。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扶病北上“和谈”,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中山离粤和逝世前后,广东权力中心不稳,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陈炯明接踵而来,继续扰乱广东。建国粤军忙得团团转,刀锋大杀四方,主要对付各路反贼。先是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发动叛乱。建国粤军和黄埔学生军直接灭掉商团。1925年年初李济深(时已升任建国粤军第一师师长)攻略广西东北部入口贺县,助新桂系击败沈鸿英,迎来广西统一,除掉一大祸害。接下来陈炯明卷土重来。于是有了1925年2月的第一次东征。这也是年轻的黄埔学生军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可惜的是,这次东征虽然打得还算顺手,但未等灭掉陈炯明,身后的刘震寰杨希闵又发动叛乱。不得已,建国粤军和黄埔学生军掉头先打掉刘杨部队。刘杨还未平,川军熊克武部又打算到广州来武装大游行。粤军虽然设法扣留了熊克武,但实在腾不出手去收拾他的部队,只好请刚刚入伙的小兄弟、李宗仁的桂军出省,帮忙解决了这批川军。

1925年七八月月初,黄埔学生军和建国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到了秋天,形势好转,第二次东征开始。这一次不但击败陈炯明,各部还随即向粤北、粤西发展。1926年2月,李济深部联合桂军灭掉邓本殷,完全拔掉陈炯明的势力,在1917年之后,首次完成了广东省的彻底统一。随着广西新桂系向国民政府输诚,两广形式上形成统一,为北伐打下了基础。

只可惜,这种统一是相当短暂的。

国民革命军最早的五个军,其基本力量来自于桂军和粤军。许崇智掌握粤军,权倾朝野,是国民党中仅次于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的实力派人物。1925年8月,广州枪声响起,廖仲恺遇刺身亡,西山会议派疑为主使,遭到各界声讨。孰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9月,负责调查廖仲恺遇刺案的粤军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许崇智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借题发挥,把杀廖的屎盆子扣在许大帅的头上。老蒋重兵包围许的住所,“劝”其离开广州,暂避调查锋芒。许大帅这一走,就再也没机会穿上军装了。

廖仲恺遇害,许崇智出走,凯申公又逮捕了粤军第二号人物、第四军军长梁鸿楷,不久迫使其离开军队,让自己一跃与胡汉民、汪精卫一样成为KMT三巨头。“廖案”不久后,凯申公又逼走了胡汉民,次年通过“中山舰事件”赶走了汪精卫。虽然以后国民党内顶层权力斗争中这三个人还会继续唱戏,至少在目前,老蒋是把军权抓稳了。他的政治资历相对于胡汪确实不够,但枪指挥党这一点却执行得不错。

步入权力中心后,蒋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建立自己的近卫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这个军基本上是黄埔学生军编成的。许大帅被赶走,在梁鸿楷的命令下,“建国粤军”对前来缴械的凯申公第一军和李济深的建国粤军第一师基本没有抵抗。第一军收编了建国粤军第四师(师长许济),编成第一军第三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凯申公的黄埔系,也是带着一点粤军血统的。不过到1927年1月,师长已经换成顾祝同,跟粤军再也没有关系了。李济深则借机把建国第二师和第三师编入自己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就此成型——这就是不久后成名的“铁军”。

(实际上,建国粤军第三师也是被缴械后由李济深收编的,师长郑润琦出走,李汉魂、邓龙光等中级军官加入了第四军。建国粤军第二师并入第四军情况不详。师长张民达在廖仲恺遇刺前,于1925年4月在广东东部韩江溺水失踪,写有他名字的外套在次年初被发现,于是建起一座衣冠冢,地址位于今天广州市动物园一侧。张民达对凯申公极其反感。要是他不死,第二师怕是没有那么容易被缴械。张师长意外去世后,二师第三旅旅长莫雄在“廖案”发生几天后被许崇智任命为师长。他这个师长板凳没坐热,在一个月后部队也被缴械吞并了。)

此时国民革命军编为七个军。除第一军(黄埔系)、第四军(粤军)和第七军(桂军)外,还有实力相对较弱的第二军、第三军、第五军和第六军,军长分别是谭延闿、朱培德、李福林和程潜。其中谭延闿和程潜原是湖南军人,本省军阀内斗,两人前后率部出走广州。朱培德在中山先生南下后率滇军一部前来归附,故第二、第三和第六军均属广东客军。唯有李福林的第五军算是粤军本土部队,但李福林出身绿林,其部队匪气甚重,要打仗是不行的,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杀CP分子倒是很在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六位外交官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杀害,李福林的部队也摆脱不了嫌疑。

此时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它的血脉可以上溯到当年朱庆澜交给孙中山的20个营新军,然后是陈炯明的“援闽粤军”第一师,再到“建国粤军”第一师。第四军成立后,以李济深为军长,邓演达为参谋长(北伐后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旗下分别有四个师,分别代表着粤军未来的四大山头。即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和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各为一派。北伐前,由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分出第三十四团单独组成独立团,团长叶挺,团参谋长周士第。鉴于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叶挺独立团,故而叶挺也算是第四军的半个山头。

因邓仲元遇刺,梁鸿楷被凯申公逼走,粤军其实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四个半山头共同奉李济深为粤军领袖,但李济深却无法服众。因为他是广西人,有人认为他太过于向着桂系,以张发奎一系尤甚。参谋长邓演达与各师主官关系均不错,但在资历上与他们平辈——比如,陈铭枢都当旅长了,邓演达一度还只是个工兵营长——亲和力有余而领导力有限。师长当中,陈铭枢亲蒋,张发奎亲汪,两人关系比较僵硬。陈济棠徐景唐则自成体系,暂时遵奉李济深。叶挺此时已是共产党员,跟张发奎关系较好,但思想上已不是一路。这是第四军无法像李黄白那样在桂军中维持相对团结的原因。

1926年6月开始的北伐战争,第四军第十一师和第十三师(即陈济棠和徐景唐部)作为留守部队,改编成第八路军——这就是最早的“八路军”——与李济深一起留在广东。这也是当时的通例。比如说桂军,虽然改编为第七军,旗下竟然有九旅二十一团四万人,也留下半数在广西看家。第四军出粤部队刀锋直指武汉,打了汀泗桥、贺胜桥两场大战,攻克武昌,战功赫赫。第七军在贺胜桥和汀泗桥战斗中也有份参与,后来又在江西德安一带血战孙传芳,两个军均名声远扬,第四军与第七军因而一起分获“铁军”和“钢军”称号,至此达到荣耀的顶峰。

关键词(Tags): #粤军#孙中山#陈炯明#蒋介石#李济深通宝推:独立寒秋HK,领班军机,camelry,三笑,阴霾信仰,心远地自偏,破鱼,回旋镖,北庄,桥上,方平,小泽珍珠,史文恭,GWA,尚儒,宝特勤,杨微粒,李根,empire2007,南寒,袁大头,mezhan,白玉老虎,大山猫,非鱼,菜根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