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恢复与现实的连接,重新沟通生命经验。

顿悟前,挑水砍柴,顿悟后,挑水砍柴。

现在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把上一个帖子没说的贴在下面好了。

但只是车轱辘话组成的草稿,不看也没关系。

这可能是最啰嗦的一次,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在说什么。

---

意向

一旦明白意向与方向的区别,下一个问题立马就来。那就是方向不仅可以指向好的,也可以指坏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孟子的定义,消解掉问题。就思孟学派来说,意向与方向,同时也就是之行和德之行的问题。没有内在精神的指引,道德行为终归只是一种意向性活动罢了。

而意向性活动之间的地位平等,很难区分好坏。其逻辑结果就是个人主义、存在主义。谁也别说谁。由于行为是调适性的(以个人为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宣称已经尽力。进而以自性为由去维护自己,甚至批判他人。

孟子的定义很简单,恶是未能发展善的可能之一。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未能发展善也可能不是恶。而且几乎所有恶都可以看到方向和意向的混淆。即便是近似方向,也是以意向为基。本质上仍是意向。也即善恶是两套体系。

道家的清静无为、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都可以说是意识到这一问题。成为纯粹意向的追求之后,(由于与实在解离,)追求是会不断扩张、不断膨胀的,永远也不会满足。因为已经成为一种永恒结构,必须不断消耗之前的意向作为基础,不再与现实发生联系。最终造成系统性风险。就像化书大化。力难跨。

.

共相

由于方向和意向相近,很容易被理解为共相和殊相的关系。但这种共相,是抽象出来的普遍唯一。这种殊相,是普遍的一种限定形式。殊相本身包含了共相。也就是说,共相是殊相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像白马是马。就像共相是某种基本粒子一样,事物本身都包含了它们。也就是说,预设了一个不变的实在。这几乎就是在说方向本身也是一种意向。通过反论,意向本身是由方向组-成-的。

这种理解的后果就是,认为意向可以解决方向的问题,等价形式就是科学可以解决人文问题。

这实际上是古代倒置抽象同一为世界本体思路的深化。是观念先行的产物。忽略了方向先于意向,方向是秩序而非实在这一事实。把意向的抽象当作了方向。而且这种抽象必然包含一个预设:假定了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也就是下面的观念史)

简单地说,是把方向和超验主体混淆成一回事了。然而方向不对应任何实在。(这也就是下面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这里说的非常别扭,可以直接无视。)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意向理解到背后的方向。比如他如此细心和认真,是因为他热爱这一活动。热爱是一个方向。这里实际就是通过形而下的器(认真这一行为)来理解形而上的道(热爱)。也就是器以明道。

.

观念史

观念史是最可怕的。一般的六耳,只是制造人心可测而已。观念史制造的是整个历史之域的意识体系,其中的一切人、物、事都变成了人心可测。而且还是当下的一个“发展阶段”。也即已经做出了革新,完成了突破,不再落后……

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制造第二现实,而是同时制造出对应的精神秩序。但是过去的真实已经被文化毁灭所掩埋,我们如何得知那就是真实?进而,这种精神不仅仅主导过去,更根本意义上是在主导当下。也就是说,同时主导现实与第二现实。成功地把应然,改成了实然的应然,所谓事实背后的“理性”。进而,过去与当下就变成了一回事……

或者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只是构建过去,并不是视域的重合,而是明确的指出何为“现实”。他们的现实。

最典型的就是性别和阶级。有人将整个历史的“发展动力”或者说“演化过程”转化为他们的历史。不是在否认这两者,而是“指出历史问题”和“等同现实”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在专门史和一些描述历史的作品中看到这种想象,哪怕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是在胡说八道。

说白了,就是变成观念先行,进而规范一切现实。政治正确只是最弱的一种形式。

.

基础

这些其实是最基础的东西。有时候感觉很颓废,一再重复的不过是这样简单的事实。原本可以不是这样的,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意识到。尤其是文化权威一再重复。这也是为什么会反对科学主义。因为那也是一种规范现实的力量。

.

公理

公理和私理,就像德之行和之行的区别。之行,也就是意向性活动,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是地位平等无法区分的。逻辑上的结果自然就是性无善恶、亦善亦恶这样的观点。因为把善恶当作同等地位,互相对立的一对概念了。这就是观念的灾害。

不是说之行不好,而是之行这种看法,转换起立场……或者说行为正当化,是非常便利的。于是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都是为了你好”。或者“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

灵知

进而,这也就是灵知主义

  

对象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处境,所以可以轻易的进行干涉,必须干涉。不仅仅用立场代替现实的复杂,而且是什么都可以替你操办。任何违背对象利益的行为,都以对象利益的名义出发。

所谓灵知,就是不再是对方向的追求,而是将方向等同于现实中的意向,于是善就变成了意向知识的累积。成为了知识本身。进而,知识就等于文化,所谓“文明”。

当然实际上的灵知主义要复杂的多。但“拯救的工具就是灵知本身”可以“凭借知识进行自我拯救”,这点是没有变化的。(进而“将天国拉入尘世”,将实在拉入到意识自身。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观念史的问题。)

.

自然主义

之前所说的本体的混淆。或者说观念与实在的混淆,实际上就是形而上自然主义。将对象理所当然的等同于对象自身。忽略了对象意识本身出自某种观念(认识论),对象自身(本体论)实际上是出于认识(超验主体)而构建的认识本体(经验实在)。(之前把这称作机械唯物,容易混淆问题所在。但典型的形而上自然主义,比如物理主义,的确可以称之为机械唯物。)

或者说,这也是对象逻辑的问题。实在并不是具体对象(意向),通过将实在对象化,我们可以把握它们,但是这不能等于对象本身,所谓的本质。

一旦使用这种思路,那么人就不再是人,不再是“活着”的东西,而只是一个对象。是由视点所决定的东西,不可能有自己的主体性。人只是一堆零件,或者一个齿轮而已。所以之前说很容易不把人当人看

这就构成了灵知主义的另一个基础——“干涉对象”,使其符合“更高级别的价值”。

说的别扭,简单地说就是把人理解为机器,通过改造可以拥有更高的性能。更高的性能意味着所谓自由发展的可能,是主体性的展现。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面对世界。

这也是共建理想社会的必要条件,因为错误的思想必将导致错误的实践。所以需要改造。

.

改造

由于改造是必须的,那么就需要广而告之,让大家接受这种看法,确立自己的权威。于是就有了意识形态和那些观念的灾害。

文化权威和学术共同体都是出于自己的美丽心灵——对真理的追求,对至高善的向往,对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来改造你的。

然后对你为所欲为。

这不是说他们的追求是错的,而是说他们把形式和目的混淆,用最简单的逻辑错误为自己辩护——目的是好的,(形式和目的是一回事),所以我做的是好的。最典型的就是程序正义。不通过程序怎么可能正义?

由于要确立权威,理论上的丰富,尤其是什么都可以解释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怎么说明自己的正确?进而,理论就不再只是对实在的研究,而是权威意识的一种反应,一种文化权威性的表达。最典型就是科普。

.

传播

也就是从经验领域的优势,变成了传播领域的优势。于是,经验领域如何就不再重要。只要能说得过对方,能够说服别人相信就行了。甚至可以不断地制造假问题,通过自问自答来说明自己有多么厉害。也可以议程设置,制造出大家认为应该关注和重视的论域,然后通过丰富的经验展现自己的实力。(这听起来有点像不要和一个蠢货去争辩)

学院学术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假问题,科普和生活中就更多,由于利益关系,不仅仅是无意的(上面的制造假问题是说结果,不是主观故意),更是有意的。

.

灌输

由于不断地重复和宣讲,这实际上就是在灌输。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制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人接受。

由于他们已经已经覆盖了整个思想市场,甚至把所有能说的都说过一遍了,从经验上一般人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且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人们很少有精力去思辨发现其中的问题,觉得只要大差不差就可以了。这就是之前说的近似的补充物来充当真正的认识。反正评价并不差不是吗?

.

选择

于是思想(动词),就变成了选择思想(名词)。这不是说选择之后不会去想,不然哪来那么多骂街的?而是说,思想本身限定了思想的结果,限制了思考的方向,很难恢复原本的整体性,尤其是碎片化的现代思想。

选择这一行为所代表的,不是自己的懒惰,而是非此即彼的认识。认为你必须选择,或者预设了你必须选择。然而你可以不选择、“我全都要”,或者发现更多。

.

循环

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进入这个完整的序列,进入观念所构建出来的逻辑闭环。怎么说他都是对的,反正只要你接受它的定义,甚至不接受定义,只是接受可以进行“辩证法”来进行讨论。然而辩证法之类的思考工具,本身也是他们提供的。是通过驳斥自己理论来证明其有效的。

进而,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不只是观念本身的循环,还包括了否认观念再去寻找或者建立观念的循环。不管怎么做,你都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除非有勇气选择否认整个建置。然而一般人的确是没办法否认的。毕竟他们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论证自己的有效性!

.

灾害

这就是观念的灾害。想要重返混淆之前的状态,只能通过对观念的观念,深化他们的逻辑游戏。或者诡辩,不按套路出牌,不符合形式逻辑(严格说是不符合他们的逻辑)。去发现并击败这种混淆。

于是认识现实就变成了首先要对自己认识现实的观念下手……想要恢复现实,无论如何都得面对他们所制造的种种障碍。(很可能又掉坑里了。)

.

然后

以上重复很多,经常是同一件事都符合关键词的分析框架。所以显得非常啰嗦和多余。核心只有一点,就是他们说的多,他们说得对。但是说的对的,只是说的多的里面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混淆主体。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可以构建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大厦。可见逻辑多么可怕。

混淆本体(偷换概念、钦定唯一)最简单的形式其实就是之前所说的陈述级别。比如变是不变的。这里其实是两个变,不是一个变。或者认识本体。比如作为体系认证的产品,和作为有效治疗的产品。两者没有必然关系,因为体系认证有很多限定。

虽然我们能发现这些问题,但是生活中的事物却很难发现。尤其是不断重复、不断灌输之后。或者说,他们制造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机制。哪怕不了解,也可以通过“有效的逻辑”构建出那种可能。

.

补充物

之前写过一种情况:

  

通过三点,记得从哪见过、不是不可能吧、反正并不当真,形成思维惯性,下意识把近似的补充物放到对现实的认识上去。

重点是,人家始终知道不一定是真的。只是在没有更高级别的证据之前,出于需要,暂时充当真的来用。这源于一种心态——就算没有羽毛球拍,网球拍也可以打羽毛球是不是?

所以就算你不当真,只要你觉得这个可能可以暂时接受,他就成功了。

而一些强烈反对这种可能的,反而会显得偏执……为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接受可能就是接受结果。

.

常识

(只要接受了可能)人性可能是恶的,和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没有区别。

证明可能太过容易,俯拾即是,不就是生活常识吗?所以常识就不加分辨的变成了现实。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科普要告诉你的,全部都是常识。而不是什么科学方法和学术思维。什么才是科学?

说到这里没什么可说的了。不是说不下去,而是因为会不断地车轱辘话,直到把所有领域全说一遍。这很像枸杞兄所说过的:一句就能整出一部经书来。其实哪里是一部,是一整套经书。不管多少部,都不过是一个论点的深化而已。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常识。不是说不接受可信部分,而是不接受作为一切的前提预设。要知道,这种常识本身,也带前提预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